摘要:針對目前會計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以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問題,探討了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運用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教學法;會計教學;探討
傳統的會計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呆板的公式化教學模式,課堂輸出信息量少,重理論、輕實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分析判斷能力,忽視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會計人才。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會計教學的需要。為改變教師傳統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獨立性和創新性,使整個教學更具實踐性和實用性,真正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會計專業教學應運用行為引導型教學法。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在1999年制定的《框架教學計劃》中決定采用的一種新型的職業培訓教學課程體系和職業技術培訓教學法。行為引導型教學法代表了當今世界上的一種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方法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變革,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因而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手腦并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大腦風暴法、張貼板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引導課文法、模擬教學法等。根據會計專業課的特點,筆者認為引導課文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較適合會計專業的教學。下面就這三種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運用引導課文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引導課文教學法是借助一種專門的教學文件即引導課文,通過工作計劃和自行控制工作過程等手段,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項目教學。在引導課文教學法中,學生主要通過自學的方式,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學生需要按照給定的引導問題,學習掌握解決實際問題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從書本抽象的描述中提煉出具體的學習內容,并由此建立具體的理論與實踐的對應關系,在更高的程度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在會計教學中應用引導課文教學法,可以促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自覺性,達到自主學習的境界。具體過程是:(1)教師提出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自學,解決問題;(3)教師指導、答疑和小結;(4)自我檢查評估。例如“《企業財務會計》“原材料購入”的教學,該節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購入材料時的分錄編制,分錄既包括了賬戶的運用,又包括了入賬價值的計算確定,教材內容繁多,如果照本宣科,全篇講解,既浪費時間,又讓學生聽得乏味。為此,可運用引導課文教學法,提出如下幾個問題:(1)外購材料的成本由幾部分組成?(2)購進材料有幾種結算方式?(3)材料的到達與價款支付是否同步?會出現幾種情況?(4)總結材料購進的“分錄公式”。前半節課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認真看書,思考和解決問題;后半節課集體答疑,引出購入材料時的會計分錄公式、借方記購入材料的成本及進項稅額等教學內容。
《會計法》明確規定,會計人員必須每年參加一定時間的繼續教育,以了解不斷改革變化的會計制度及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運用引導課文教學法,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必將終身受用。
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即教師本著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宗旨,遵循教學的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素材,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對話和研討,提高學生發現、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會計教學上運用案例教學法就是將會計的書本理論知識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實際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這一教學方法變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和內化知識,以提高學生專業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它的教學目的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理論教學局限性。案例教學的宗旨不是傳授原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的討論和思考,啟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它不注重學生能不能得出正確答案,而注重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在課堂上,每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沒有旁觀者,只有參與者。學生一方面從教師的引導中增進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從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中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
通過案例分析來闡述會計理論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寓于生動具體的案例之中,通過分析并提示學生思考,便于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例如,“會計等式”中“資產和權益是同一資金的兩個方面”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這樣設計:(1)給出案例:某公司要創辦下屬原料工廠,首先要解決什么問題?(2)引導學生分析:首先公司要有資金,資金可以自己投入或其他單位、個人或外商投入;若不足也可向外界金融機構借入。通過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可知資金來源的兩條途徑:一是投資者投入→形成所有者權益;二是向債權人借入→形成債權人權益(即負債)。(3)啟發思考:公司籌足了資金后如何運用?(4)學生討論:公司要用籌集的資金建造廠房、購買機器設備、無形資產、原材料等。(5)教師概括與總結:公司用這些資金建造廠房,購買機器設備、無形資產、原材料等是一個資金運用的過程,最終形成企業的資產。從而得到下面的結論:資產=權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通過以上討論分析,學生充分理解了“資產和權益是同一資金的兩個方面”這一知識難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恒等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實踐證明,運用案例教學,不僅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避免學生死記硬背,而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不斷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模擬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模擬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為目標導向的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模擬教學主要是根據專業學習要求,模擬一個社會場景,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社會環境氛圍中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崗位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綜合性的理解,特別是對行業特有規范的理解,可以得到深化和強化,有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提高。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較強的學科,學習會計的最終目的是在掌握會計理論的基礎上勝任會計實際工作,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有一定量的實踐做基礎。財會專業有其專業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實習場所主要是企業,而一般的企業又不可能接受一個班或一個大組的學生同時實習,學校限于條件,也不可能建立大規模、規范化的學生實習基地。因此,會計實踐操作課應該采用模擬教學法進行教學。
如在《基礎會計》中,“會計核算程序”的概念較多,理論性較強。學生剛接觸,往往會覺得枯燥乏味,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此,可進行會計模擬實習,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原始憑證,提供實用的表格、賬簿,便于編制、登記,從而引導學生完成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的編制、審核、匯總與裝訂,賬簿的設置、登記、對賬和結賬,到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的賬務處理程序。通過理論教學與模擬實習的結合,學生學會了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對賬、結賬、查賬、更正錯賬以及編制簡單的會計報表,對所學的會計核算基本理論知識和會計核算操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感性認識,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從而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運用模擬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堂理論教學內容,掌握技術方法,培養學生從事企業各會計崗位專題核算的技能。通過實際操作,訓練學生在工作中與其他人協調、合作的能力,還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學會創新,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在會計教學中實施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推動了教學革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學習環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現代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的價值取向,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創新。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本仁.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與中國會計教育的轉向[J].會計研究,2000,(9).
作者簡介:
陳偉梅(1973—),女,廣西玉林市技工學校講師,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