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應強調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主導,以便培養出優秀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
關鍵詞: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實踐性教學
《國際貿易實務》是國際貿易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方針政策與業務技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課程。該課程理論抽象,實踐性強,概念多,技術性較復雜。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今后對國際貿易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以及就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學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后,往往只記住了一整套概念,學會了找出合同與信用證之間的不符點,卻不知道存在不符點的原因和修改方法。畢業生在就業后反映所學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運用在實踐中。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進一步加強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學,使理論教學更貼近實際工作,在《國際貿易實務》的實踐教學中,要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以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會看重應聘者的實踐經驗,不少企業會了解應聘者是否參加過實習。很多外貿企業,特別是新獲得進出口權的企業希望在短期內能夠擴大國際業務,但他們又沒有精力和實力培訓國際經貿業務人員,所以他們在招聘時一般都首選擁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因此,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理論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實務操作能力。因此,學校要注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目前,在大部分高職院校里,年輕教師占有較大比例,這些教師大都“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企業一線的工作經驗,實際動手能力普遍比較差,理論教學常常與實踐相脫節。因此,必須吸納企業界的國際商務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作為教師,要不斷查找、收集、更新現實中各種國際貿易方面的案例,并融入教學,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增強學生的興趣,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引入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有助于學生具體、形象地了解國際貿易實務的內容。如我院建立國際貿易綜合實訓室,通過國際貿易實務單證模擬操作系統等多媒體教學軟件,詳細介紹并模擬操作各種單證的繕制。借助國際貿易綜合實訓平臺,讓學生分別扮演出口商、進口商、供應商、出口地銀行和進口地銀行,通過不同角色的轉換,掌握如何同海關、商檢、外匯管理、外運、稅務及商務部門進行業務銜接。從實踐結果來看,學生通過操作多媒體教學軟件,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巡回指導,及時回答學生在操作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將實際案例融入到課堂理論教學中職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如果只是紙上談兵則達不到職業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講解一些實際案例,促進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信用證的審核”時,可以列舉一些發生在實際業務中的案例,如合同規定的裝運條件是“2006年6月至12月,每月等量裝運”。而國外來證中規定的裝運條件是“最遲裝運期為2006年12月,分數批付運。”此案例中,雖然L/C中規定的裝運期與合同規定的裝運期不完全相符,但是,出口方在履行合同時,完全可以做到既兼顧合同的規定,又不違反L/C的規定,即從2006年6月至12月,每月等量分批裝運。所以,此類不符是可以接受的。又如合同規定:“Packed in crate(用板條箱裝)”。而L/C中規定:“Packed in wooden case(用木箱裝)”。對于這種情況,出口企業千萬不要在L/C與合同條款尚有不一致的情況下就開始履約。因為此時的出口商處于兩難的境地:若按L/C的規定包裝,則會造成違約;若按合同規定辦理,則有可能會遭到開證行拒付。所以,遇到這樣的不符時,受益人一定要請開證申請人修改L/C,使之與合同相符。這樣,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加深了理解。
加強實踐教學(1)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國際貿易實務》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兩大模塊:其一是基礎模塊。該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應用能力,包括交易磋商的環節、合同有關條款的簽訂、合同的履行三個子模塊,其中交易磋商包括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等四個二級模塊;合同有關條款包括品質、數量、價格、包裝、支付和裝運六個二級模塊;合同(出口)的履行包括貨、證、運(船)和款四個二級模塊。其二是綜合模塊。該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基本操作能力,即對基礎模塊的二級模塊進行整合,讓學生分別扮演有關角色,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我院的國際貿易實訓室采用了國際貿易綜合實訓平臺教學系統,對學生進行分角色演練,主要角色劃分為出口商、進口商、供應商、出口地銀行、進口地銀行。學生登錄系統,作為獨立的經營單位在模擬環境中為了各自的經營目標主動完成工作。各角色可以在既定的規則下自由地進行尋找業務伙伴、交易準備、交易磋商、簽訂合同、履行合同等商務活動,最終達到實習目標。(2)實踐實訓重點的確定。國際貿易實務實訓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國際貿易實務處理的一般原則,認識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的全過程。為此,實踐實訓的重點應定位于國際貿易實務實際操作上,其關鍵內容分布于以下模擬環節:一是交易磋商。實踐內容包括構成有效發盤的條件、發盤撤回與撤銷、發盤的失效、構成有效接受的條件、接受的撤回以及逾期接受等。這是國際貿易實務的入門訓練。二是合同條款處理。實踐內容包括相關合同條款的規定和各條款簽訂時應注意的問題等。這是日常國際貿易業務處理工作的原則。三是合同(出口)的履行。實踐內容包括備貨(檢驗)、落實信用證(催證、審證的要點與改證的原則)、安排裝運(托運、投保、報關、裝運和發裝運通知)、制單結匯等。這是日常國際貿易業務處理工作的核心,包含著國際貿易實務處理技巧。四是出口收匯核銷和出口退稅。這是國際貿易業務處理工作的后續環節。所有實訓操作重點集中體現在國際貿易合同履行上。
深入相關企業,深化實踐性教學課堂及模擬實訓教學使學生掌握了一套較完整的國際貿易實務基本理論。但《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應該使學生深入企業,接觸實際,才能培養出應用型人才。如學完“貨物交付”后,為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組織學生對外貿、外運和船公司進行考察、了解,并熟悉實際操作過程。學生通過到企業參觀學習,詢問外運和船公司的實際業務,實地觀察具體操作過程,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安排實習,使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在實踐中得以鍛煉,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改革課程的評價體系,把實踐操作置于重要的地位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應強調實踐的作用和地位。傳統的考試基本上是理論考試,實際操作測試幾乎沒有。因此,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考核的重點應放在實踐操作的考核上,改變“重理論、輕操作”的弊端,確實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開展技能比賽和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檢驗實踐性教學學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后,可組織學生參加國際貿易實務的技能比賽和全國外銷員、單證員及報關員的統一考試,通過比賽和考試,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國際貿易實務操作,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進行實踐性教學,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涂麗亞(1966—),女,江西撫州人,九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和高教改革。
徐龍偉(1966—),男,江西九江人,碩士,江西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和高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