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自身的特點與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國際貿易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并從人才培養目標、教材選擇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就該課程實施雙語教學進行科學定位,同時也提出了對該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科學定位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主要研究國際商品交換具體過程的學科,也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其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針對國際貿易的特點和要求,從實踐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國際貿易適用的有關法律與慣例和國際商品交換過程的各種實際運作,使學生學會在進出口業務中既能正確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經營意圖,確保最佳經濟效益,又能按國際規范辦事,使我們的貿易做法能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做到同國際接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主要內容“進出口業務流程”,從交易準備、交易談判、合同簽訂到合同履行,每一步驟都離不開英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國必將全方位地參與國際經濟貿易事務。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也將面臨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熟練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利用網絡營銷開展全球貿易,并且能夠熟練掌握國際貿易相關條款與慣例。這就從客觀上要求國際貿易專業培養的人才必須是具有國際視野,熟練掌握國際通用語言和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很快適應國際經貿工作,《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進行雙語教學勢在必行。
雙語教學的科學定位
雙語教學不是外語課,外語只是作為一種手段,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英語環境下進行商務類交際的能力。雙語教學是創新型教學模式,我們有必要從人才培養目標、教材選擇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對該課程的雙語教學進行科學定位。
培養目標定位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專業教學與外語課教學脫節,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是單一型的,懂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學生英語能力不強,能很好運用英語的學生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又欠缺。而外貿企業在用人的時候,要求受聘者不僅能熟練使用英語,而且要精通國際貿易知識和技能。通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應使學生不僅掌握國際貿易進出口的操作過程及其規律,而且能應用英語進行進出口貿易的實踐操作。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進出口操作過程的書面交流能力、口頭談判能力、閱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書籍的能力,即培養學生在國際貿易專業中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使學生把所學的國際貿易知識及相關技能與英語有機結合,相互融會貫通,提高運用英語交流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在未來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使其得到更多、更理想的就業機會。
教材定位雙語教學成功與否,教材選擇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國內關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材很多,主要以漢語版本為主。這些教材能使學生較好地了解進出口貿易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程序,但學生卻不習慣用英語思維與操作。學生在進出口模擬操作實習中,很難自如地用英文草擬建交函電、發盤與還盤信函,不能用英文制作正確、規范的出口單據,嚴重影響了進出口模擬操作實習的效果。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開拓學生知識面和創造力,了解當今世界最前沿的國際貿易實務知識,能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但英文原版《國際貿易實務》教材稀缺,價格昂貴。再者,高職學生英語水平有限,選擇全英文教材會使學生學習壓力增大,進而失去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及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選定一本適合學生的漢語版教材。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網絡收集、整理一些比較符合學生實際的英文材料,循序漸進地滲入到相關的專業知識點中去,使學生既掌握了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流程,又能通曉相關知識的英語表達,解決漢語版教材與全英文教材之間的矛盾,培養了學生同時使用漢語和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達到《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預期目的。
教學方式定位由于教師外語表達能力、知識本身難度、學生預備知識儲備、學生的英語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外語在傳達專業知識方面遠不及母語。但傳統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純漢語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及時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重新定位教學方式,不能將雙語教學課程變為專業英語課程,否則教師、學生將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進行英語語言本身的講解與理解,而無法顧及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國際貿易具體流程的把握和相關技能的掌握上。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貫徹“理論夠用為度,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采用“教師精講、學生多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每次授課時采取漢語和英語并用、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先對相關的知識進行精講,然后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某一項問題的解答,直接將所學的知識用于實踐。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完成從知識到技能的轉化。
實施雙語教學的具體策略
雙語教學并不是在課堂上均衡地使用兩種語言,而是要依據教學對象、教學條件,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及課堂信息量,遵循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的漸進性原則。我院04商務英語班進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試點,效果明顯。具體做法如下:
從實際出發,正確定位層次,確立可行的教學目標要上好雙語課,首先要正確定位雙語教學的層次,不能急于求成。我們把雙語教學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簡單滲透,教師用英語講述重要專業術語和關鍵詞等;第二層次是整合,教師講課時交替使用中、英文,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文內容;第三層次是雙語思維,讓學生學會用母語和外語來思考解答問題。根據高職學生的英語口語和聽力能力都不是很強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我們只能從簡單滲透這一層次起步。先是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專業術語用兩種語言表達出來,增加學生的專業英語詞匯量,并借助網絡用英文給出合同、銷售確認書等大量的專業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英語理解力之后,再將英語整合到教學之中,將一些專業性不是很強、易理解的知識用英語來教學,請學生用英語來問答和討論。經過前兩個層次的學習和訓練,學生就可轉入第三層次的學習。這一層次主要要求學生能在實際商務活動中根據實際工作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自由切換兩種語言,即培養雙語思維能力。要上好雙語課,還必須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雙語課畢竟不是外語課,外語只是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雙語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不是作為外語教學的補充。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熟悉專業英語。利用專業英語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能聽懂、能說出關鍵專業詞匯;能看懂報價、還價、提單正面條款、合同的品名、數量、質量、價格等條款的英文。基于這一教學目標,備課過程中主要是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掌握本課程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專業思維,以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而不去過多考慮英語語法問題。解答問題時根據學生的理解情況,盡量使用英語,向學生輸入更多的外語信息,讓他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接觸專業外語,從而帶動有意識的專業外語學習。
適度調整英語滲透的力度在雙語教學中并非英語使用得越多越好,而要靈活適度,否則欲速則不達。在教學中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備課時要視難易而定。對內容較簡單的章節,可加大英語使用量,而對專業性較強、較難理解的內容,則適當降低英語運用量。二是授課時看效果而定。課堂上要不斷地察顏觀色,如學生表情輕松、思維較活躍,說明學生理解較好,則可適當加大英語授課力度;如果發現學生一臉茫然、不太理解時,則應適當減少英語,增加中文的使用。
利用外貿模擬軟件,創造相對真實的外貿環境《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對實際工作環節的模擬操作,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實習是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它可以使學生熟悉和了解外貿實務的具體操作程序,從而增強一些感性認識并從中進一步了解、鞏固和深化已學過的理論知識,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模擬實習中,實際單據制作是最常用的一種訓練方法,而所有這些單據中絕大部分是用英文填制。我院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引進了世格外貿實習軟件“Sim Trade外貿實習平臺”進行模擬實習,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實習難的問題,同時也為雙語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
實施雙語教學是我國高校深化教學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趨勢。對中國的高校而言,實施《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是一個新生事物。雖然雙語教學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但作為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培養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這種教學模式勢在必行。作為教師要以百倍的信心不斷解決雙語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新策略。只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體系,使《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雙語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董展眉.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改革芻議[J].當代教育論壇,2005,(8).
[2]程達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策略[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5]任道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初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3)
[4]熊偉.國際貿易實務英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5]劉法公.國際貿易實務英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潘平遠(1968—),女,江西鷹潭人,鷹潭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理論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