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交流的平等、自由、隨意正以其不可阻擋之勢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文章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為例,探討了利用網絡優勢,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網絡;傳統文化;大學語文;教學
互聯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千家萬戶,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種嶄新的姿態沖擊著我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自由平等的交流互動,海量及時的信息傳播,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對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教師形成了一種新的挑戰。
對傳統教學形式的沖擊傳統教學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教室,以教師思路為主,傳道、授業、解惑,教具通常是一支粉筆一本書,師生的交流互動也是在教師的控制下圍繞預定的教學內容進行的。學生必須按時出席才能實現學習過程。與之相比,網絡教學具有時間上的隨意性、地點的不固定性、內容選擇的自主性等特點。學生可以在任意的時間、地點,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毫無約束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網絡在圖像、音頻、視頻等方面豐富的表現手段,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教室教育正在被開放空間的教育所替代,學生可以不分年級、不分專業地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遠程的、開放的課堂內容討論也將成為現實。
對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沖擊高校傳統文化教學就內容而言,更多的是對自身民族文化的一種審視,是自身文化精髓、價值取向、民族品格、人文關照的直接灌輸,是幾千年來本土文化遺產的傳授,更多的是出于維護和傳承的考慮,缺乏客觀冷靜的分析和評價。而學生從小學到中學接受了相當程度的文化教育,到大學時代已經由知識的完全接受狀態轉向有選擇的接受和審視思考的狀態。而此時互聯網的跨文化傳播,異域、異質文化的新奇對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進而與所接受的域外文化相互融通,與本土的傳統文化進行比較、選擇。由于對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常常會動搖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與熱愛。
思想文化觀念上的沖擊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重視全局觀念的文化,注重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強調尊卑等級,恪守傳統;重視個人內心修養,強調自律,法律意識相對淡薄;追求寧靜、平和、安逸的生活狀態。網絡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使海量的信息和西方文化觀念撲面而來。平等、自由、鼓勵個性、創新、張揚等迥然不同的文化觀念沖擊著內斂、保守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中西文化的沖撞,在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殖民文化的垃圾。在自由、平等、個性掩蓋下的色情、暴力、迷信、自私,正在對傳統文化形成一種反動力。
對辦學觀念、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的沖擊網絡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正在高校普及,網絡以其特有的現代技術優勢,改變著校園的學習環境和手段。對現代網絡技術、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始發生空前的轉變,沖擊和改變著千百年來形成的辦學觀念、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讓位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逐漸向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轉化。傳統文化強調勤奮、刻苦,而現代網絡技術帶來的新奇、刺激、娛樂、游戲于一體的各種學習軟件、程序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傳統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記憶的基礎知識在網上隨時可查,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也可以通過在網上查找大量的參考資料經復制、粘貼完成。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懶散、不善思考的壞毛病。
綜上所述,自由平等的交流互動形成的主動選擇,使學生對直面教師的“接受”方式興趣降低,他們更傾向于一種來自個人的主觀的信息選擇。網絡隨時、隨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教師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授課方式產生了距離感。
作為傳統文化教學體系組成部分的《大學語文》課程,是中學語文課程的一種延伸,它既是對學生中學時代知識的一種補充,又肩負著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責任。面對網絡時代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的問題,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參與其間,享受學習的快樂一方面,學生參加高考,背記過很多文學常識;另一方面,互聯網上可以查閱不少相關資料。因此,在教學中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此,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形象感人、情節動人的特點,讓學生真正了解傳統文化,必須讓古人“活”過來,讓學生觸摸到古人的“心跳”,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召,神游于古代文化發生的“現場”。比如,在講韓非、杜甫的作品時,筆者找來優秀劇本《千古韓非》、《杜甫》,讓學生充分準備后在課堂上進行演出比賽,教師點評哪一班、哪一組演得更貼近真實的古人。通過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他們既主動學習了相關知識,又得到了深刻的體驗,也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借助優秀的聲像制品,有效地延伸課堂教學,用文學形象感染學生首先學生通過教師精心準備的課件和認真生動的講述,了解古人的生活環境、生平經歷和文章寫作背景、藝術特色,然后通過影像觀摩,讓學生感到古人的“立體”形象,深刻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講解李白和陸游的詩歌作品后,課下給學生播放《李白醉寫》、《釵頭鳳》等,使學生在給定的情境中玩味課堂所授內容。在聽課與觀摩的比較、互補中,讓古人的形象變得豐滿、真實、生動。
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查找資料,豐富教學內容一方面替學生篩選資料,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接受更多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進行音樂、畫面合成,在審美過程中讓學生怡情養性、陶冶情操。比如,講孔子時,通過網絡搜集祭孔儀式的圖片資料,摘取于丹《論語心得》、李零《喪家狗》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有意選取的資料中進行學習和分析。再如,在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筆者在網上搜索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圖片,配以古箏彈奏的《春江花月夜》名曲,讓學生在眼觀美景、耳聽雅樂的同時,諦聽著教師對《春江花月夜》一詩的解說與賞析。再如,在講解《晉公子重耳之亡》時,剪輯電視劇《驪姬傳奇》的劇照,配以《左傳》原文的背景材料,教師制作人物關系表,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一方面,學生經過高考,比較習慣于和教師的觀點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生活經歷通常比較單一,在很多方面還沒有個人的體會和見解。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尋找學生有較為深刻的個人體會的問題,作為激發學生發表個人見解的切入點。比如,在講《十八歲出門遠行》時,結合大一新生的年齡特點和多數人第一次離開父母外出求學的經歷,啟發學生發表個人感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體會作者的象征意象。再如,在講韓愈的《答李翊書》時,結合學生從初中到高中寫作文的體會,讓學生暢談從了然于心到了然于口與手的過程和體會,使學生逐步習慣表達個人的獨立見解。
通過上述幾種嘗試,《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鄭文寶.論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的互補性[J].文教資料,2006,(10).
[2]王前軍.論網絡和諧文化建設[J].理論學習與探索,2007,(2).
[3]曾黎明.網絡文化對大學校園傳統文化的沖擊和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4,(12).
[4]劉鴻英.媒介全球化與中國傳統文化[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作者簡介:
張立環(1963—),女,天津市人,天津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