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正確認識構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體系的必要性,并按照課程資源的豐富性、交流地位的平等性、教育手段的“合規律性”、教師素養的現代性等原則構建好《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體系。在體系設計和內容安排上,要突出專題學習、師生討論、時事關注和成績管理等重點模塊。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網絡教學體系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當前,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洶涌而至的新形勢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著力研究和把握網絡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形式創新提供的難得機遇,從而構建遵循互聯網發展規律,體現社會信息化進程要求和《形勢與政策》課程特點的網絡教學體系。
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程
網絡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是由課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形勢與政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是最具特殊性的一門課程,具有“現實性與連續性、穩定性與變動性、規范性與靈活性并存”等特點。與其他思想政治課相比,《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的現實性、時效性和變動性表現得更為直接和強烈。不斷變化的教學內容僅憑學時有限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充分有效地展開的,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往往需要授課教師不斷豐富和調整授課內容,形勢的變化也使之存在教育內容更新和教育主題遷移的問題。建立網絡教學體系,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及時更新,可以充分滿足《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時效性強的特點。通過方便迅捷的網絡,使廣大學生能迅速了解國內外正在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信息,及時在網絡上發表看法、討論問題、交流思想。教師可以在網絡上了解到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與學生交流信息,及時調節學生的思想情緒。
是由教育受眾的需求決定的近些年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大學生政治取向積極務實,政治鑒別力明顯增強,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問題,對《形勢與政策》課程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由于受客觀環境的制約,不少學生閱讀黨報黨刊、收看“新聞聯播”等重要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他們對所關心的內容不能及時了解,更談不上對深層次原因的理解,對問題的看法和分析往往存在片面或偏激的一面。網絡教學體系的構建,通過對海量信息的過濾、梳理和整合,不但能增加學生的信息量,并且通過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加強理論引導和政策分析,在堅持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知和價值教育的同時,不斷提高大學生認識水平,掌握觀察、分析形勢和理解政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增強理性認知的水平和能力。
是由教學組織的不足決定的當前《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組織主要有兩方面的不足,而且這些不足囿于客觀條件的制約,短期內難以得到改觀。一是大班教學形式,往往一個教學行政班級要安排一二百名學生,授課幾乎成為作報告,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如互動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和師生對話等難以實施,教學質量必然受到影響;二是沒有建立相對穩定、數量足夠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在優質教學資源分配上必然出現不均衡現象,教學效果自然參差不齊。建立網絡教學體系,則可以有效彌補以上不足。首先是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開不充分、討論不深入、涉及不到位的問題都可以在網絡上繼續學習和探討;其次在網絡教學中,能夠組織理論素養高、責任感強、對相關專題內容有深入研究的教師在網上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從而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均衡共享。
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程
網絡教學體系的原則
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相對穩定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又包括變動不居、常講常新的當前形勢和熱點問題,它涵蓋了當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國防和外交等諸多領域;教學內容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動態過程中。在教學實踐中,《形勢與政策》課程體系的龐雜性、內容的宏大性、發展變化的動態性都要求教學準備要充分、教學內容要充實、課程資源儲備要充足,課程資源的豐富性是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體系的基礎性原則。
交流地位的平等性在網絡中,教育主客體的關系模糊化和地位平等化。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上,網絡交往的“虛擬性”、“交互性”、“自決性”,完全顛覆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育主體作為信息資源的控制者與支配者的地位。在多維、開放與共享的網絡教學體系中,教育主體的“主體性權威”必然弱化,教育受眾教育參與的自由權、信息選擇的自決權、價值認同的自主權得到放大。網絡教學體系當中教育主體地位的弱化和受眾地位的彰顯,決定了在網絡教學體系構建中教師與學生不但在獲得信息、選擇信息、發布信息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人格、地位、權利上也是平等的。因此,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尊重人的主體權利與獨立、自由、自主的存在狀態出發,把發掘和提升人的主體性作為價值目標。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從這個意義來說,平等性是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體系的關鍵性原則。
教育手段的“合規律性”“形勢與政策”是政治色彩最濃、政策導向性最強的一門課程,教育目的與教育功能十分明顯。而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個體意識、自主意識增強,權威意識、服從意識減弱,他們鄙視說教,推崇智慧的分析、思考與創新,不滿足于被動接受某種現成的觀點和結論。課程目的的顯性要求與大學生學習特征的沖突,既是影響該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凸顯了該課程網絡教學“合規律性”的要求,即必須選取契合受眾心理與情感所需的教育手段,才能吸引受眾,使網絡教學真正取得實效。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麥克萊倫(James E. McClellan)曾說過:“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輸或施加條件來誠實地講話或公正地判決,因為實踐這些美德都要求一種自覺意識和自由選擇的品質。”所以在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體系時,要遵循網絡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特性與規律,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以活潑內隱的方式使教育主體的信息與價值目標真正進入受眾的心靈世界,從而實現教育主體的教育目的。
教師素養的現代性在網絡化教育環境下,教育的特性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傳統的教育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遭到了極大的挑戰,對教師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教育者受到年齡、精力與固有思維模式的影響,接受新鮮事物的敏銳性往往落后于受教育者,在信息占有上甚至不及教育對象。教師要適應網絡這種全新的教育環境,掌握網絡教育的“話語權”,首先必須轉變觀念。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充分重視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和溝通,積極引導他們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其次必須不斷提高網絡素養,如具備基本的網絡知識,掌握網絡的使用技術和操作技巧;再次是培養參與大學網絡文化生活的意識,體驗學生在網絡空間的交往、學習、娛樂方式以及他們思想、心理和行為的發展變化,努力學習運用網絡語言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交流。
“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
教學體系設計與內容安排
專題學習模塊根據“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動態變化、體系開放、線多面廣等特點,教學體系的安排要有別于其他思想政治課程,不宜刻意追求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理論教學的系統性,教學內容以專題研究、動態呈現、滾動推進的方式更符合課程本身的特點。教案、電子教材、教學案例、參考資料、閱讀延伸和影視資料等以專題的形式統籌整合,嚴格按照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編發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結合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規劃并深入研究每個學期的教學專題。
師生討論模塊在網絡教學平臺當中建立師生討論區,突破了傳統教育教學時空的局限,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引導討論,如在討論區設立教師的個人博客,以文字、多媒體等方式,將自己的教案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心得等資料上傳發表,特別是把自己對“形勢與政策”中某個問題或者學生所關心的某些熱點問題的見解和看法形成文字上傳,往往是點擊率最高、“人氣”最旺和最能引發學生熱烈討論的,也是最能調節學生思想情緒的,而且還能促進教師個人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實現知識共享和思想交流。根據當代大學生熱情敏感的心理、強烈的自我表達意識以及善于接受和創造新事物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討論區開設自己的博客。當然,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局限性和考慮問題的片面性,教師對學生博客要加強管理,對正確的思想表達和情緒流露要大力支持,對于認識片面、觀點偏激的也不要急于否定和封殺,而要耐心細致地交流和引導,建立一種有效的干預與調適機制。
時事關注模塊依據“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特點,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和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不斷充實、更新時事關注模塊的內容。堅持“精而管用”的原則,內容選取上突出重點(國內外重大問題和重大事件)、熱點(學生特別關心的問題)、難點(學生不能理清來龍去脈的事件)問題。堅持生動活潑的原則,在教育材料的整合上注重完整性、連續性、動態性,利用聲音、圖像和文字的一體性增強吸引力、可讀性,使教育更加直觀、形象、生動而有效。
成績管理模塊在成績管理模塊設計中,要注意作如下功能安排:一是要能實現平時成績的評定,在上述三個模塊中,學生的學習時間、參與討論與發貼的次數能夠記錄并自動生成該生教育記錄,以備教師考核。二是能實現課程論文提交和成績評定。如果出現論文抄襲雷同的情況,網絡系統將自動將雷同部分用醒目的顏色顯現,一目了然,便于教師審查。三是網絡教學系統能自動合成成績,并按學生學號輸入、管理,以學生行政班級形式呈現。學生能夠適時查看教育記錄和最終成績情況,并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強相關模塊的學習。通過建立網絡系統成績管理平臺,可以優化成績管理形式,節約管理成本。
參考文獻:
[1]倪峰.“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內容與教材體系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04,(2):29-31.
[2]張少慧.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6,(6):82-84.
[3]張建國.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分析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6,(5):74-76.
[4]孟祥俊.高校學生思想狀況研究[J].理論界,2007,(8):140-141.
[5]楊立英.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特性與教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1):60-6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3.
[7]張瑜,李朗.消除話語差異: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迫任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2):38-42.
作者簡介:
黃君錄(1972—),男,湖南衡陽人,法學碩士,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
(本文責任編輯: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