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層次進行了定位,積極探索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例,提出“一個基本目標、三個面向、四個原則、五個‘兩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層次;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十五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國務院在2002年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隨后在2005年又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職業教育逐漸走向正軌。但是,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許多由過去中專學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中專教育體制、教學模式、教學計劃,乃至課程設置、教材教具,采用的仍然是中專的辦學思想,完全違背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穿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新鞋”,卻還是走著中專教育的“老路”。
關于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層次的定位
人才培養層次的定位關系到高職院校專業的發展方向、目標及格局,是高職院校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及相應課程體系的基本依據。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及相應課程體系時,必須以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正確的定位為前提。特別是不少高職院校由中專職業學校升格而來,剛跨入高職院校行列,更要通過社會人才需求調研論證,正確評估自身的辦學實力,主動適應外界環境,實現自身的正確定位,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及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應服務于區域經濟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主要面向區域經濟和行業,要有明確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區域。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同時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向,適時地增設、調整專業方向,合理地調整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
人才培養層次定位目前,根據教育部門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層次的定位,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主要分為技術型、技能型及職業型三種類型的人才。技術型人才主要從事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產品的工作,如信息產業;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熟練的操作技能來具體完成產品的制作,如制造行業;職業型人才則主要從事現代服務行業。當然,實際的工作對這幾類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各專業應當根據專業自身的特點,劃定專業培養人才的類型,瞄準行業、崗位,確定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
對于高職院校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根據我院出臺的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負責信息工程系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兩個專業的改革。通過改革、探索和實踐,在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構建相應課程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具體舉措可概括為:一個基本目標、三個面向、四個原則、五個“兩個”。
(一)一個目標
一個目標是指落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這一培養目標制定多方向、多模塊的專業培養體系,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為了真正做到以就業為導向,我院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建立大量的生產實習基地,企業需要什么規格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規格的人才,真正做到與企業“零距離”教學。例如,我們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科為基礎,建立了網絡工程技術、網絡數據庫應用、網絡管理等專業方向。根據企業的需要,我們每個學年對專業方向作出一次調整,使專業方向適應市場。這些新型應用性專業方向的建立,為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應用型人才開辟了新的方向。
(二)三個面向
三個面向是指面向市場、面向應用、面向技術。其中,面向市場就是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來確定人才培養方向;面向應用就是要以職業為基礎,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面向技術就是要以崗位工作要求為核心,確定核心職業技術和職業能力課程。
(三)四個原則
四個原則是指課程設計過程中要堅持宏觀原則、中觀原則、微觀原則及考核標準原則,努力辦出應用性特色。
宏觀原則以能力為本位構建專業課程體系。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培養的是網絡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強調應用性,理論教學和工程技術訓練的側重點突出學以致用。專業要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職業能力由通用能力、職業基本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組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職業能力,課程體系的搭建要以能力為本,淘汰行業過時能力,慎重選擇行業綜合能力。
中觀原則以任務驅動、行為導向設計課程鏈。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職業專門技術”包含2~4項技術(如網絡管理、網絡工程技術、網絡數據庫應用開發、網站設計、網絡安全等)。課程鏈設計應圍繞每一項技術展開,每條課程鏈可以由一組內容相關、循序漸進的單元課組成,目標是完成一項專門技術的系統學習和訓練。例如,為了完成網絡工程技術這項專門技術的學習,我們先后安排了計算機網絡基礎、局域網的組建與維護、結構化布線技術、網絡工程技術實踐等專業課程,目的就是讓學生系統掌握如何設計和實施一個網絡工程。
微觀原則以應用為目的,選擇多元化范型單元課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每一門課程原則上不是按學科系統化組織教學內容的,因此VOCS不稱其為科目課程,而稱其為單元課程。課程體系可以劃分為:問題中心課程范型(理論課程)、訓練中心課程范型(實驗課程)、任務中心課程范型(實訓、設計課程)、體驗中心課程范型(認識課程)、培訓中心課程范型(考證課程)。
考核標準原則“過程化”的考核方法和能力“考證”考核標準。針對各類課程均有符合能力培養的考核標準這一情況,應當根據不同的課程范型采取“過程化”的考核方法,在專業職業能力考核上采取獨到的措施,建立基于模塊的能力考核評價標準,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取得高職學歷證書,同時也需要取得能夠反映職業能力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我們規定,根據專業方向,學生至少應取得兩個職業資格證書,例如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信息系統工程師、網絡數據庫管理員、綜合布線等相應的證書。
(四)五個“兩個”
兩個“推進”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和實施職業能力達標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素質教育和技術素質教育,在加強第一課堂教學(增加了應用文寫作、思想道德修養、選修課心理學等課程)的同時,要特別注重第二課堂課程的開發與教學。在第二課堂中,我們定期安排了計算機網絡前沿技術講座和就業指導講座。同時,還組建了計算機網絡協會,全方位、立體化、多渠道實施教學活動,推進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
兩個“突出”即突出職業能力培養主線,突出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重點。根據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科能力培養的需要,課程設計突出網絡技術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根據崗位進行能力分解,產生如下圖所示職業能力體系,根據職業能力體系建立一個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現代教學體系。其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課程設計、實驗課、實訓、專業實踐、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網絡技術能力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職業能力體系圖
兩個“優先”即職業技術課程優先,職業能力課程優先。在課程安排過程中,必須做到職業技術課程優先,職業能力課程優先,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
兩個“模塊化”即職業技術課程模塊化,職業能力課程模塊化。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勝任職業崗位為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用人單位的要求為標準,依托行業和企業進行產學合作,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著重考慮職業核心崗位能力培養的模塊化實施。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可以設置網絡管理、網絡工程技術、網絡數據庫應用開發、網站設計、網絡安全等模塊化教學(見下表,每個學生選擇其中的2~3個模塊)。
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模塊化教學計劃進程表

兩個“打破”即打破“三層樓”式的課程結構,打破課程的學科體系完整性。根據網絡技術人才培養需要安排課程,打破“三層樓”式的課程結構,加大課程交叉與課程綜合的力度;打破課程的學科體系完整性,加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構建了由四個獨立環節(一個理論環節和三個實踐環節)組成的應用性課程教學體系。例如一個計算機網絡技術理論教學環節和三個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踐環節(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計算機網絡技術認識實習、計算機網絡技術綜合實習)組成的完整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性教學體系,各環節單獨設課,單獨考核,確保各環節教學均扎實有效。
實踐證明,培養方案能夠很好地適應市場,避免人才培養的盲目性;通過重新編寫教學計劃和構建課程體系,更加明確了培養目標,突出了能力培養主線。據多家大型企業用人單位反映,我系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效果明顯,畢業生能夠在較短時間適應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陳向陽.試論高職院校中的技術倫理教育[J].職教論壇,2006,(15).
[2]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3).
[3]談慧.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21).
作者簡介:
古發輝(1978—),男,江西瑞金人,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講師,江西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200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企業信息化和計算機網絡。
賴路燕(1981—),女,江西瑞金人,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助教,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2006級在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管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