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學生在進行作文審題時應當從審“理”、審“情”、審“體”、審“境”四個方面入手。這樣才能表現主題,抒情飽滿,不會跑題,顯現意境。
關鍵詞:作文;審題;理;情;體;境
審“理”
有人認為只有議論文才要講道理,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在記敘文中,有時也需要借助議論或者抒情來講明一定的道理。因此,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在審題時都必須考慮“理”,即寫作目的。文章有了“理”,才有主帥。
如何審視題中之“理”呢?筆者認為,如果是議論文,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引證、對比、歸納等方法去發現道理、認識道理,進而在寫作中講清道理;如果題目中所含的道理不只一個,就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知識庫存和寫作實際,選取自己最易把握的道理去進行分析和寫作。如果是記敘文,則必須引導學生確立好自己的主題,然后再通過適當的記敘和抒情,完美地表現自己的主題。同時,啟發學生打開思路,盡情聯想和想象,平時觀察所得,讀書積累所獲,偶然發現的點滴,創造領悟的火花,集中起來,這個“理”就會有如“不盡長江滾滾來”。
審“情”
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提供材料作文,出題人不僅會在其中含有要你寫出的“理”,而且也會含有要你抒發的“情”。比如《畢業前夕話友情》這個題目,就必須引導學生認識此題目的關鍵在“話”、“情”上。這里的“話”是“談論”的意思,寫作時,既要“談”也要“論”。換句話說,也就是既要吐真言、訴衷腸,又要談思想、論方向,有了共同的理想和方向,才有共同的情懷和目標。這個題目中所含的“情”,只有當審題時具備充分的認識,寫作中才能有完美的表現。大多數文題中并不含有直接吐露“情”、“意”之類的字詞,但其中的“情”同樣也很濃烈,同樣要把它審視清楚。例如《朋友,你不要這樣》這一題目中,就沒有“情”、“意”之類的詞,但卻絕不能認為它的情味就寡淡。“朋友”這一聲親切的呼喚,“你”這樣友好的稱呼,不是相當于敘述作者與某人面對面談心嗎?這樣的文題,疏導的對象如在面前,寫作時感情就應更飽滿,心地應更坦誠。如果在“這樣”二字上多記敘或議論,則會失之過詳,也缺少情味。同時,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教師應有意創設一個具體的場合、景象或境地,讓學生置身其中,觀察、思考、想象,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寫作訓練。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具體的材料:或是出示一個蘋果,拿出一束鮮花,讓學生浮想聯翩。由這些具體的情感觸發學生的寫作情緒,讓他們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有話可說,有人可寫,有事可記,有理可論,有情可抒,不至于憑空杜撰,無病呻吟。
審“體”
大多數命題作文的文體,學生一看就知,容易確定。有些則不然,如果忽略了對題目的審視,就會跑題走“體”。對一些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審題能力的培養。為了敘說方便,先看如下一則材料作文
材料:“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雖老年得子,卻不溺愛,堪稱教子有方。病危時,他還把兒子叫到床前,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兒子不敢違命,但自己又不會做,鄭板橋就叫他去請教廚師。小兒子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做好的饅頭端來,而他自己早斷了氣。小兒子哭喊著跪到床邊,卻發現茶幾上有張紙條,只見上面寫著:“淌自己汗,吃自己飯,自己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要求:利用以上材料,聯系生活實際,以“真正的好漢”為題,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如果單從題目來看,可以記事,也可以抒情,還可以議論。那么,該寫成什么體裁的文章呢?這就需要聯系所提供的材料,審視命題人的意圖,深思而慎取了。
怎樣“深思”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要深思出題人的命題陷阱之所在。從寫作題目及要求來看,題目是個偏正詞組,具有開放性,意思也不夠完整,“要求”中只說寫篇文章,什么體裁也未講明。盡管如此,并不等于什么體裁都可以,而要借助其他方面的綜合思考才能確定。二要深思材料所供的現實意義。在現實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并不算少,這很不適應培養開拓型人才的要求。三要深思寫作的教育作用。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有它特定的功利目的,同時也有表明自己的認識或觀點的作用,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感覺到運用何種體裁好。四要深思題目有無省略成分,如果有所省略,則需要給它完形。如給此題完形,則可列出保留原有文字的一組題目:(1)誰是真正的好漢;(2)什么是真正的好漢;(3)某某真正的好漢;(4)我們要做真正的好漢;(5)怎樣才是真正的好漢;(6)怎樣成為真正的好漢。
綜合以上幾點“深思”的結果,再聯系業已列出的若干完形后的題目,就不難發現這篇提供材料作文只能寫成議論文了。在文體確定之后,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寫作實際,從完形后的后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進行寫作,就絕對不會跑題走“體”了。
對“體”的審視,除了“文體”之外,還有一個語體問題。例如在寫給材料的議論文時,如果在寫作過程中過于詳盡或大段大段地引述原始材料,就會沖淡議論色彩,寫出記敘不像記敘,議論不像議論的文章來。
體式問題也不容忽視。如果是書信式議論文,寫作時除了主體部分要符合議論文的常規要求之外,書信的格式一點也不可缺少。再如讀后感和讀后評,雖只一字之差,但前者要發感,后者要評說,萬一忽略了它們的區別,也會出錯。
審“境”
我們所說的“境”,即語文教學中常講的情境或意境。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情境教學,寫作中的種種命題就是不同的情境,就是寫作主體用語言記下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心路歷程,寫下特定情境中的人、物、事、理、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正是作文情境的生動寫照。
作文情境能夠增強學生寫作的感受和體驗。學生身臨其境,會帶來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豐富性以及認識事理的穎悟性和靈活性。同時,情境能使學生萌發表達的積極動機,在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形成一個優勢信息興奮中心,境能生情,情動辭發,境——情——辭,順向流淌。例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寫下的《出師表》,其誠感動九天。
關于境,在課文分析中常常說到,學生也能從文題中體察出來。值得一提的是議論文的意境問題。一般而言,大多數議論是不含意境的,但像《樹木、森林、氣候》這類題目,就比較明顯地含有某種意境了。文題含有了某種意境,就能給人以啟迪,也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還能促成審題立意的最終完成。因此,審“境”應當成為培養審題能力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課程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林紅衛(1967—),女,山東蓬萊人,黑龍江技師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