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五年的努力奮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逐步從一片農田成長為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集聚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截至2008年3月底,入區企業共2317家,累計吸引投資171.7億美元,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通信、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汽車、裝備制造業四大主導產業。
近三年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以年均6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7年,開發區實現GDP482億元、工業總產值2091億元,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比重為22.3%。工業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26家,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8.3%,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4.5%。
目前開發區已有300余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0%以上,企業申請專利3000多項,其中60%以上為發明專利。

構建開發區自主創新系統
開發區的自主創新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各種因素共同發揮作用。自主創新的關鍵競爭因子包括:資源、環境、品牌和文化。自主創新的各種主體包括:政府、科研機構、大學、中介機構、企業、金融機構等。只有實現“官、產、學、研、介、資”“六位一體”的戰略聯盟式互動,在特定的時空范圍里,與不同的資源因子、環境因子、品牌因子和文化因子發生重組和配置,自主創新水平才能達到最優,核心競爭力才能極大增強。
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促進園區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園區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因此同時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增強。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向國際高端產業園區轉變的進程中仍要努力在管理和體制創新等方面不斷探索。
作為環渤海經濟圈中體現自身經濟價值的前沿基地,今后開發區將加速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汽車、裝備制造、軟件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不斷增強中心城市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同時,遵循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規律,結合開發區自身實際和現代制造業發展的要求,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工程裝備配套服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與技術服務、工業咨詢、設計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生物醫藥、軟件設計制造等服務外包業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務業,使開發區成為高附加值服務業的集聚地,成為企業地區總部的集聚地。
實現三個突破
建設“數字園區”,實現文化創新環境突破
“數字園區”是指以空間信息技術(Web GIS)和管理信息技術(Web MIS)為主要技術,以互聯網應用為中心的,以完備的電子商務模型和電子商務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園區。
“數字園區”戰略規劃,主要包括六個部分,一是電子政務系統。可在互聯網的平臺上直接面向用戶,通過一表式、一網式辦公,實現管理者和服務對象的在線交互工作。二是園區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與業務應用。三是電子商務系統。包括:電子數據交換(EDI)商務、互聯網(Internet)商務、內聯網(Intranet)商務。四是電子物流系統,建設電子物流管理平臺,配合園區物流體系建設,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五是呼叫服務中心系統。包括會議通知、個人提醒等,是集主任熱線、招商熱線、企業服務線熱、居民服務熱線、意見征集熱線為一體的政務監督系統。六是園區互聯網數據中心系統。“網絡數據中心”是向園區內所有用戶提供數字化應用、管理和增值服務的運營支撐平臺,為園區內的企業和用戶提供全面的數字化應用、管理和信息網絡增值服務。
建設“生態工業園”,實現優化生態環境突破
傳統經濟模式下資源利用方式表現為資源轉化、流動過程是開環型的,因而導致自然資源浪費和低效率,既增加了自然資源供給壓力,又加大了環境污染負荷。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之后的第三代工業園區,它運用工業生態理論尋求企業間的關聯關系,實現產業之間的連接,建立起相關工業企業之間的生態平衡,整個園區的生態平衡,達到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采用生態工業園區的設計理念,通過開發區內部的集約再循環,加大系統內部物質流的綜合利用,從而減少進出系統的物質,實現開發區“資源低消耗”和“廢物零排放”的生態循環。
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總體上分為產業循環體系、污染控制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三部分。產業循環體系包括第二、三產業的產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第二產業主要是電子信息產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先進制造業和汽車產業等主導產業,通過推進清潔生產、建立和完善產品代謝鏈與廢物代謝鏈,促進第二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在第三產業,主要是用循環經濟理念,構筑節約型、循環型和生態型產業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是為園區建設和發展提供組織、政策、技術、管理工具等支持。污染控制體系主要是大氣、水污染物的控制和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重點在污染物和廢物的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和無害化。
整合創新資源,實現政府創新服務體系突破
頒布實施創新鼓勵政策。管委會準備每年在財政預算中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從研究與技術開發、創新成果轉化、自主知識產權、科技項目資金、創新企業發展和創新人才鼓勵等多個方面對開發區創新型企業進行資助和鼓勵,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搭建創新技術共享平臺。從開發區具有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生物醫藥、軟件和當前的支柱產業移動通訊入手,推動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研發服務。
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集成創新要素,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并能夠支撐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的航空母艦和聯合艦隊。
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引進金融、法律、知識產權、行業協會等服務機構,完善開發區創新服務體系;通過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等方式,加快科技孵化器、海外學人中心和開放實驗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為自主創新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持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引進風險投資機構、銀行擔保公司,出資設立種子資金,建立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為駐區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平臺,為產業創新提供動能。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建設發展開發區的實踐中我們切身感到這一論斷的極端重要性。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惟有自主創新,才能支撐起大國崛起的脊梁,才能支撐起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必將有利于開發區在下一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形成新優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成為北京一流的聚高端人才、聚前沿科技、聚國際資本、聚頂級企業、聚精品項目的投資沃土和承載國際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張伯旭:凝聚態物理學博士、教授、正高級工程師。現任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共呼和浩特市市委副書記、呼和浩特市副市長,并曾擔任北京市政府電子工業辦公室、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信息產業集團等單位領導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