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愿軍隨軍銀行,是根據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于1953年2月初正式成立,1954年9月奉命撤銷的,存在時間雖短,但為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隨軍銀行的提出與建立
在軍事系統建立隨軍銀行,是為了統一和加強部隊的貨幣管理而提出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統一貨幣管理是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1950年3月,政務院指定中國人民銀行為國家現金調度的總機構,要求一切軍政機關和公營企業的現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的以外,一律存入國家銀行。同年12月,在統一貨幣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上,政務院又責成中國人民銀行制訂進一步加強貨幣管理的辦法,并針對軍隊的特點,指令中國人民銀行逐步建立部隊的隨軍銀行,以便利軍事系統的貨幣管理。有關文件規定:“部隊、機關、團體、國營企業、合作社的現金使用,必須編造收支計劃,并經過適當機關的批準。各部隊、機關、團體、國營企業、合作社間在本埠、埠際及國際間的一切交易往來,全部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劃撥清算。”
中共中央批轉的中財委《關于1951年銀行工作方針與計劃》中規定:各野戰軍建立隨軍銀行,統一管理部隊的現金。由陳云起草的,以他和薄一波、李富春的名義向中共中央的報告《1952年財經工作的方針和任務》指出:開始建立部隊隨軍銀行,實行貨幣管理。1952年7月16日,中央軍委和中央財委在《關于加強軍事系統貨幣管理及建立隨軍銀行的決定》中指出:為了鞏固“三反”成果,配合增產節約,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軍事系統的貨幣管理,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強,要在保證軍事供給的前提下,逐步實行軍事預算的出納執行制度,要從軍事經費的預撥制度,逐步過渡到根據預算通過人民銀行隨用隨取的制度,促進軍隊財務管理的計劃性,節約支出,克服浪費,節省現金的使用;為適應部隊流動性大、機密性強的特點,除在各級人民銀行內部建立軍事貨幣管理部門外,應逐步地迅速地籌建隨軍銀行機構。
遵照中央軍委、中央財委的決定和《建立隨軍的國家銀行方案》,總后勤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于1952年10月頒發了《關于建立隨軍銀行的幾項原則指示》,對建立銀行的方法步驟、干部調配和制度手續等作了原則性規定,要求各大軍區和志愿軍立即著手籌建。為了加強軍事系統的貨幣管理,保證部隊供給,節約現金使用,并適應戰斗部隊高度的流動性與機密性,建立中國人民志愿軍隨軍銀行,長駐部隊中隨軍行動,專為戰斗部隊服務。
隨軍銀行的建立,首先是在出國部隊即志愿軍系統中開始的。根據國家有關“決定”和“指示”,東北區銀行指派預算執行處處長陳子良赴朝鮮到志愿軍后勤部,與洪學智商定了建行計劃和干部配備等事項。東北區銀行選派閻孝先并抽調12名干部,集中到沈陽培訓一個月,于1952年12月14日由陳子良帶領經安東進入朝鮮,17日到達志愿軍后勤部所在地新成川,參加籌備工作。1953年2月初,中國人民志愿軍隨軍銀行正式成立,9日開業。內部設置檢查、貨幣管理、現金出納、會計4個科。行長由部隊財務首長兼任,副行長由軍行委派,行址都設在后勤財務部門,并在安東(今丹東,下同)設立五一中心支行(曾改為駐安東辦事處),專門辦理未設軍行機構單位的經費開支,掌握現金收支,代中國人民銀行簽發軍用保付支票,委托人民銀行辦理出納和匯兌業務。首批隨軍銀行參軍干部共31名,其中進入朝鮮的有閻孝先、盧平南等23名,到安東辦事處的有張慶云等8名。至1953年6月,在志愿軍各分部、軍、師,普遍建立了隨軍銀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各大軍區所屬部隊隨軍銀行的籌建工作,一般是從1953年上半年開始,至1953年下半年先后組建起來并開始工作的。
隨軍銀行的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
隨軍銀行按照軍隊編制不同而分設不同級別的機構:一、師設支行(后改稱野戰金庫),編行長(后改稱主任)、會計、出納各1人;二、軍和分部設中心支行,編行長1人,會計4人,出納2人;三、志愿軍后勤部設隨軍銀行分行,負責統管出國部隊隨軍銀行中心支行和野戰金庫的工作,設計劃檢查、儲蓄匯款、貨幣管理、會計4個科,包括派駐所屬五一中心支行的干部在內,共編54人。另外,還有兼管屬人民銀行業務的儲匯干部163人。志愿軍隨軍銀行分行設在朝鮮,但大量的業務卻在安東五一中心支行進行。1953年6月以后,由于隨軍銀行在志愿軍各單位先后建立起分支機構,五一中心支行又成為隨軍銀行各分支機構的聯行中心和樞紐。1953年11月,根據隨軍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和上級的指示,以分行的儲匯、貨管、會計三個科和安東五一中心支行為基礎,并接受遼東人民銀行的軍匯干部100人左右,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隨軍銀行駐安東辦事處,專門負責辦理出國部隊隨軍銀行的各項業務工作。安東辦事處主任為郭善治,黨支部書記為冠林。
各級隨軍銀行和野戰金庫,都受上級銀行和所在部隊財務部門的雙重領導。對隨軍銀行干部的管理,如生活、學習制度等一切業務以外的活動,都執行軍隊的管理制度,并受所在部隊首長和主管部門的領導。各級隨軍銀行的行長和金庫主任,都由所駐單位財務部門的領導兼任,行址設在后勤財務部門。隨軍銀行的行長,由志愿軍后勤部和東北區行雙方任免與調配。中心支行和支行的行長,由志愿軍后勤部與隨軍銀行任免與調配。干部獎勵與懲處依照部隊規定辦理。軍行干部的一切生活、學習、組織紀律、各種制度均同所在軍隊制度,受所在軍隊首長或主管機關領導。軍行行址遷移行動均應聽從所在軍政首長的指揮。隨軍銀行干部均視為現役軍人,實行軍事系統供給制度,享受軍隊一切待遇(如福利、家屬優待等),干部的一切供給及辦公費用均列入軍隊預算中開支。
隨軍銀行所起的作用
(一)負責現金的管理和供應。
中國人民志愿軍隨軍銀行成立之前,部隊現金支出數額很大,在攜帶中丟失嚴重,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953年2月,志愿軍隨軍銀行成立后,開始采取現金指標的辦法。志愿軍財務部和隨軍銀行分行研究確定:經常費(包括津貼、差旅、辦公雜支等)按80%撥給現金;事業費(包括作戰、上層建筑、交通運輸以及器材修理等)按15%~20%撥給現金。這種辦法,雖然改變了過去財務部門全部撥給現金的做法,但由于隨軍銀行分行對部隊的貨幣回籠情況掌握不住,各單位結余的機動指標普遍很大,多數單位的現金指標甚至超過銀行的存款總額,使現金指標實際上失去了控制現金支出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1953年5月又規定,現金指標只限當季使用,當季應支未支部分,準予保留一個季度,并規定一切采購首先應向國營企業購買,盡量擴大轉賬范圍;各級部隊的隨軍銀行支行和野戰金庫建立后,嚴格規定各單位的經費必須存入行、庫,并制訂了各單位的庫存現金限額,從而為逐步取消下撥現金指標,部隊使用現金都由各行、庫按實際需要撥給提供了條件。1953年第三季度,將志愿軍各級部隊的現金指標全部集中于五一中心支行和11月組建的安東辦事處統一掌握后,即完全廢除了批撥指標的辦法。五一中心支行和安東辦事處對志愿軍各級部隊的現金管理,主要抓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積極組織部隊內部各種現金支出的回籠。志愿軍部隊在朝鮮使用現金,90%以上是發給個人的津貼費。由于人民幣不能在朝鮮市場流通,而津貼費又必須按月發給,因此,志愿軍出國部隊的貨幣回籠,主要是組織津貼費支出的回籠。1954年1月至4月,不僅全軍現金達到自給自足,還解交遼東人民銀行700余萬元舊幣。同年1月至9月,經費支出總額中轉賬占89.31%,現金占10.69%。第二,嚴格控制各級部隊回國采購物資的現金支出。各級部隊的現金指標由五一中心支行和以后的安東辦事處集中掌握后,即由五一中心支行和安東辦事處負責全面了解國內市場的供應情況。各單位采購用款,一律由五一中心支行和安東辦事處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支現或轉賬。與此同時,又規定各單位采購物資必須編報采購計劃,經財務部門批準后,再由安東辦事處根據批準的采購計劃和市場供應情況,決定支現或轉賬。這樣,既減少了現金支出,又避免了盲目采購。至此,出國部隊采購用款的管理,才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辦法。
(二)負責辦理贍家匯款。
出國部隊贍家匯款,是在1951年底由部隊政治部門開展的一項新的工作,很受各方面的重視。在朝鮮戰場上,每月發給指戰員的津貼費都是用人民幣支付的,戰士一個月6萬元(折合現在的6元),連排干部實行供給制,每月約20萬。盡管津貼費不多,但由于人民幣在朝鮮不能流通,加上他們大都很節儉,因此日積月累也很可觀,身上攜帶百八十萬舊幣的人非常普遍,行軍打仗、站崗放哨很不方便,放在行李里也不安全。根據廣大指戰員的要求,各級財務部門在志愿軍隨軍銀行各分支機構的配合下,開展了為指戰員辦理軍匯的業務。軍匯是一項新開辦的政治性很強的業務。由于匯款人絕大部分生活在農村,他們的文化程度較低,個別還是文盲,辦理匯款時常由旁人根據口述填寫匯款花名冊或匯款清單,因此地名寫錯的較多,音同字不同的更多,給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
在志愿軍隨軍銀行成立之前,多數單位采取每3個月集中回國內郵局辦理一次。由于缺乏經驗,匯錯、匯丟較多,匯款人很有意見。分行成立后,志愿軍政治部和各級領導即對分行寄予很大希望,要求分行能迅速把這項工作接管起來。并指出,如果分行把這項工作做好了,分行的任務就算完成了80%。軍行成立后,針對過去多數單位3個月集中去郵局辦理一次贍家匯款和匯錯、匯丟等情況,改為每5天乘專用卡車到安東集中向遼東省(1954年撤銷)分行軍匯機構辦理匯出。分行接受這項工作后,首先在出國部隊普遍實行由人民銀行東北區行規定的特種信匯辦法,并在各部隊迅速配齊專職匯款員。具體做法是:由連隊填好匯款申請書逐級集中到軍,然后再由軍統一交到分行,分行每天集中一次向遼東人民銀行軍匯機構辦理匯出。工作一經展開,即受到志愿軍廣大指戰員的高度贊揚,認為這是祖國人民和上級領導對志愿軍戰士的關懷,表示一定要用更大的勝利和工作成績來回報。由此也可看出出國部隊當時對辦好匯兌工作的要求是很迫切的。
1953年11月,安東辦事處成立后,接管了遼東人民銀行的軍匯工作,并著手研究試辦特種票匯辦法,并印制了特種匯款單,規定可在所有中國人民銀行領款,收款后還可在“光榮軍屬的話”欄內回話保證寄到部隊。經過在兩個軍、一個分部和一個獨立師試點,證明票匯辦法比信匯更優越,遂決定從1954年4月起在出國部隊普遍推廣。票匯辦法執行后,徹底消滅了錯匯、丟匯現象,大大縮短了解付時間。90%以上的匯款,在匯出40~50天后,即可收到回單,從而扭轉了過去長期不能完全滿足匯款人要求的被動局面。
(三)負責開展個人儲蓄存款業務。
志愿軍出國后,每月發給的津貼費在朝鮮市場不能使用,又不能存入銀行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保存在自己手里又怕丟失。志愿軍隨軍銀行分行成立后,許多指戰員提出意見,要求迅速開展儲蓄業務。因此,分行在1953年4月至5月份,開始試辦了兩期有獎定期儲蓄,收集閑散資金80多萬元。當時由于匯款任務很重,匯款中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訣,儲蓄業務只好暫時停辦。同年10月,重新擬定了活期特種定額存款辦法。開辦后,廣大指戰員紛紛將多年積蓄存入隨軍銀行,積極支援國家經濟建設,10個月共吸收存款1025萬元。1954年3月,為使存取方便,又規定由伙食單位代為存兌,由團匯款員集中起來統一向師野戰金庫辦理存款手續。這樣,雖然增加了司務長的工作負擔,但為存款人帶來了很大方便;同時也解決了師金庫人員不足的困難。實踐證明,出國部隊在沒有國家銀行的情況下,為了保證經費的及時供應,加強貨幣管理,通過貨幣管理為作戰部隊服務,在團以上單位設立隨軍銀行的機構或人員,是適應出國部隊和廣大指戰員的要求的。
(四)會計工作。
為解決經費上繳下撥、部隊回國采購、個人匯款、資金調撥、代收代付等款項的劃轉,軍行很重視聯行業務。由于部隊流動性大,各金庫只同上級行與安東辦事處發生往來,金庫之間不建立橫的關系。軍行、中心支行、安辦、金庫之間,由于實行現金調撥及收代繳黨團費等工作需要,均建有聯行關系。1954年7月,在軍行、中心支行、安辦之間實行了電匯業務。從而使聯行業務保證了部隊經費按時劃撥和軍行業務的開展。
總的來看,志愿軍建立隨軍銀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起的作用不小。
隨軍銀行完成了歷史任務
全軍各大軍區和志愿軍系統隨軍銀行建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在部隊流動性大、機密性強的情況下,對節省部隊的現金支出,加強貨幣管理,保證部隊經費的及時供應,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鑒于國內部隊駐地逐步趨于穩定,各地人民銀行內部的軍事貨幣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也逐步健全,為避免機構重疊,中央軍委和中央財委于1954年4月8日決定,將國內各大軍區所屬部隊的中心支行和野戰金庫與財務部門合并,僅保留志愿軍系統的隨軍銀行機構。1954年9月,由于部隊整編撤銷了各野戰金庫,鑒于匯款逐月減少,志愿軍隨軍銀行機構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經上級批準撤銷隨軍銀行,其所遺各項業務工作,按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54年9月17日《為隨軍銀行撤銷幾項工作的安排》辦理:一、10月在安東成立第三辦事處專門辦理軍事業務,志愿軍財務部派特派員常駐辦事處;二、原由人民銀行調配給隨軍銀行的干部,除留在第三辦事處者外,均由人民銀行重新分配工作;三、原屬隨軍銀行(包括金庫)的一切業務報表、文件,統一交由軍行駐安東辦事處移交給第三辦事處保管。據此,中國人民志愿軍隨軍銀行于10月8日從朝鮮撤回安東市,到10月20日辦完移交手續。志愿軍系統的隨軍銀行,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不僅保證了出國部隊的經費供應,加強了作戰情況下的貨幣管理,而且在為出國部隊服務方面創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