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9年4月份結(jié)的婚,為了結(jié)婚,早在幾年前家中就緊急動員。所謂動員不是在金錢上做什么準備,那時人們的收入是很接近的,“36元萬歲”就是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這里說的緊急動員,就是票證的積累。那個年代什么都要憑票,有錢并不能買到想要的商品。母親為了我的婚事,一直在積極籌集布票。我們家有6個孩子,“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是老三”,有限的布票總是在關(guān)鍵的時刻派用場。每年的布票在第二年年初的時候到期,而這個時候新的一年布票也可以使用了,母親就拿著老布票在布店門口等候,說盡好話,想方設(shè)法去換新的,因為結(jié)個婚,4條被子、2對枕頭、2條床單是最起碼的,雖然女方也會有陪嫁,其實,地球人都知道,男方將布票早就支援了一部分過去。

在籌備婚事期間,我的一個同事送了5張購貨專用券給我。那個時候?qū)S萌炔计备韵悖司哂胁计惫δ埽€可以購買諸如棉布之外的化纖布,部分化纖成衣以及緊俏的日用品。1977年前每人每年3尺紡織品專用券,1978年后為15張專用購貨券,看上去數(shù)量不少,但買條被面子就要15張專用購貨券!所以5張購貨專用券是很大的交情。結(jié)婚那天,我穿的是藏青色全毛華達呢中山裝,大家都說我十分精神,中山裝是自己買衣料委托裁縫做的。那時,很流行將裁縫請到家里,一般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做到晚上,供應(yīng)兩頓飯,這兩頓飯質(zhì)量還不能太差,因為服裝的質(zhì)量全在裁縫的手里。裁縫在家里做衣服的時候,家里往往要做比較多的衣服,等裁縫完工,付一定報酬。據(jù)我留下的記載,我這套中山裝共買了43.05元全毛華達呢,6.38元羽紗,買料作之類的事情全是母親經(jīng)辦的,母親是毛紡廠的中層干部,自然知道料作質(zhì)量的好壞。這件中山裝是我衣服單價中最貴的,結(jié)婚后就放入大櫥以作出客之需。1979年,四人幫已經(jīng)被打倒,但是老百姓的服裝穿著仍然十分單調(diào),那個時候的男人基本上以中山裝為主。
1981年,我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并榮幸地到杭州療養(yǎng)。當時,能去療養(yǎng)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因此我穿上那件中山裝。我保留了拍攝于1981年3月20日的集體照,地點是杭州龍井大隊(見照片,后排左第一人為作者),照片的清晰度不是很高,再加上我被前排的人擋著,好在那時的男人基本上都穿中山裝,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男士們的風紀扣扣得很緊,尤其是后排的幾位男士,將中山裝的特點鮮明地穿了出來。
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逐漸好轉(zhuǎn),各種票證日益減少,以致到了1990年初期,票證完全取消,我的服裝也越來越多,中山裝被壓在了箱子最底下。前年,正好里弄募捐衣服,我將中山裝捐給了災(zāi)區(qū)。仔細算算,我已經(jīng)近20年沒有穿過中山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