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吃其實并不怎么講究,小時候母親勤儉持家,寧愿自己在家里做也不去外面吃,在我的記憶里一家人去餐館吃飯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就是熟食也很少見。至今我對上海的老菜館、老飯館都懵懂得很,更不要說什么菜館的什么菜好吃了。倒是母親從一個對料理一無所知的菜鳥,鍛煉成了一個做菜的好手,做得最好的是炒蔬菜,比如炒青菜,炒塔庫菜,炒茄子什么的,炒青菜還曾得到我一個學(xué)廚師的朋友嘉賞。在我出國前母親特地教我做了幾個家常菜,黃芽菜炒肉片,黃瓜炒肉絲,洋蔥大排,油燜茄子等,這些菜伴隨了我不算短的漂泊歲月。
我記憶中在外面吃到的第一個美食,要算嘉定的小籠包了,學(xué)校附近一家不起眼的飯館,小籠包竟然比南翔古漪園的還好,皮薄得透明,可看到湯在包中晃蕩,肉餡潤滑不柴,滋味鮮郁香甜,這么多年再沒吃到這么美味的小籠包了。2004年和同學(xué)建兵、順景去嘉定一走,街道大變樣,哪里還找得到原來的小店。

除了小籠包,上海的美味小食堪稱一絕的就是鍋貼。鍋貼似乎不是歷史很悠久的小食,我最早見到鍋貼是在附中所在的桂林路路口,可以說就是一個路邊攤,煎鍋貼的平底鍋在煎好之前要轉(zhuǎn)好幾個圈,其間還要撒兩次水,令我覺得奇怪的是煎好幾鍋都不見撒油,撒的都是水,而水撒之后隨著呲呲聲彌漫開的焦香,把胃里的饞蟲引得咕咕叫。吃過最好吃的鍋貼竟然就在我家對面,那家小吃攤的鍋貼,皮滑而有咬勁,鍋貼的底焦而脆,餡和小籠包一個味道,也有一包熱湯在里面。可惜這家店聽說已經(jīng)關(guān)了。
出國前,給我留下印象的美食還有廣州某個小巷里的炒河粉,那家店很小,老板就是大廚,炒粉收錢都是他一個人,也是生平第一次吃炒河粉,一連吃了兩天,一天三頓都不厭。
在日本這么多年,好吃的吃過不少,但留下印象的美食只有兩樣,一個是長野國鐵站附近的烤牛肉,一個是神戶元町的濃稠拉面。那個烤牛肉也是我迄今吃過的最好吃的烤牛肉,真正的入口就化,沒筋沒渣,就是后來吃的神戶牛肉都達不到這種可口度,唯一可以媲美一下的是紐約彼得路格(Peter Luger)牛排店的牛肉,要知道他們家的牛肉連續(xù)22年被權(quán)威美食機構(gòu)Zagart評為榜首。而濃稠拉面不但面特別,湯也特別,這家拉面店的湯可能用了很多肉骨頭熬,骨膠質(zhì)異常豐富,以至于湯濃郁得發(fā)稠,這種粘稠的湯加上彈牙的面條,光在口感和舌感上就創(chuàng)造了不同凡響的感覺體驗,更不要說味道了。而且這種富含骨膠質(zhì)的拉面不但對皮膚好,還能培元固氣,增強精力。
在紐約跑了不少名店,見識了不少名廚的手藝,除了對他們的奇思妙想、別出心裁的菜式和料理法驚嘆之外,要說讓我懷念的美味竟然一個都沒有!味道都很一般,沒有令人難忘的感動。這些名店與其說是吃味道,不如說是吃環(huán)境,吃服務(wù),吃爭奇斗艷的菜式,吃遠不如看。要說美味,去潮州人開的小店買半只鹵水鴨都好過那些大餐。可能真正的美味不在那些美輪美奐、精雕細琢的店堂里,而在街頭巷尾,癟折陳舊的小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