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幕布在小區廣場懸掛,兩臺放映機放射出七彩的光芒,久違了的露天電影又回來了,只是許多人都坐在躺椅和椅子上,此時的我不由想起上世紀70年代我們看露天電影時用的小板凳。
說起小板凳,80后也許找不到這種感覺了。要知道在那木材供應要憑票的年代,家里能有椅子、大方凳、長板凳就算條件小康了,倒是小板凳,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高低大小各不相同。材料都是從廢木料中尋到的幾塊,大多是釘子釘的。如果家中父母略懂木工手藝,會做得精致一點,我們也常常搬著各種小板凳與同學少年一起玩接力、開火車,板凳腳經常折斷。為了不讓父母知道,我會偷偷地用洋釘釘牢,有時會不小心,釘穿凳腳或凳面。被父母發覺,少不了一頓“竹筍拷肉”。

除了在學校坐課桌椅,回家基本與小板凳為伍,吃飯坐小板凳,做作業坐小板凳,開聯歡會帶著小板凳,乘涼離不開小板凳,慢慢長大之后自己的理想就是要學木工活,做幾個可以折疊而又輕巧的小板凳,可以隨身帶著,這樣就方便多了。
當時,能有幸看到各種小板凳造型和款式一定是居委會在學校操場上放露天電影的那一天。
記得那年代電影少,公映有限,除了學校組織上電影院,平時是不會去看電影的。到了放暑假,居委會組織電影放映隊定期放各種電影,每次放電影總是提前兩天在黑板上通知,到了放映這一天居委干部會挨家挨戶通知。此時的我們趕緊吃完晚飯,然后搬出家中的小板凳,到操場去搶位子。那時候,放映員先把電影幕布拉好,然后吃飯去了,我們把凳子放在幕布前,等待電影放映,此時的幕布前后都會出現不同的小板凳,每家每戶都不一樣,沒有記號,不過沒有關系,我們都會記得自家的小板凳。小板凳后是長板凳,有居委提供,也有各家自帶的,樣子差不多,油漆顏色不一樣,所以也不用擔心。如果電影結束后拿錯,第二天在居委會里也會找到。
最有趣的是,當電影放映員帶著放映機架在幕布前那一刻,會有一點波動,因為幕布懸掛在操場中間,所以幕布前后都會有座位,而幕布前后也能看電影,只是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反面,聲音都一樣,只有影帶上出現字幕時,背后看是反的。那么多人一道看“幕后的電影”,也正是那個年代的一大奇跡。而小板凳的作用就是能讓我們這些少年同學靜靜坐下來看電影。坐下來之后基本上是不會動了,一直到電影結束。中間如要是方便,對不起,出去容易,進來難,所以看露天電影前千萬不能喝太多水。
看完電影,也早已忘了事先盤算好的要找一兩個小板凳造型回家仿做的計劃,心里想著下次再看。這一次、下一次、下下次,直到今天,我還沒有做過一個真正屬于自已的小板凳。露天電影的時代過去了,現在家里倒是有了沙發和金屬椅子。
如今,又一次看到小區居委黑板通知周五晚上放露天電影,這讓我有了回到少年時代的喜悅。不過,想找一個輕盈點的小板凳,可以折疊,拎在手上的卻怎么也找不到,搬椅子太重,看來只能站著去欣賞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