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腳趾可以養脾胃
最新研究顯示,多動腳趾可以養脾胃。其實,這個觀點在祖國傳統醫學中很早就有論述,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運用臟腑經絡學說的觀點,解讀了腳趾與人體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中醫認為,人體的各腳趾都與臟腑相通:肺、大腸屬金,對應大趾;脾、胃屬土,對應二趾;心、小腸屬火,對應三趾;肝、膽屬木,對應四趾;腎、膀胱屬水,對應五趾。腳趾位于人體的末端,遠離心臟,致使足尖部的血液循環較差。新陳代謝產物容易淤積下來,久而久之造成足趾產生病理改變,并通過經絡的作用反饋到相應的臟腑器官,產生多種癥狀。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脾胃虛弱的人(有腹脹、腹瀉、不思飲食、失眠、多夢等癥狀),除了食療,如果能經常活動腳趾,可以使體內氣血通暢、陰陽平衡、扶正祛邪。如果特別注意對二趾的保健,就能起到調養脾胃的作用。有效的動作包括:用腳趾抓地、抓鞋底,一次抓5分鐘左右,兩只腳可分別進行,也可同時進行,一天2―3次。或者按捏腳趾,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左右,睡前進行最為方便。對于長期坐辦公室、缺乏運動的白領來說,尤其具有積極的作用。冬天天氣寒冷,氣血運行不暢,則更有意義。另外,多走路也有同樣的效果,因為一個人在行走時有近一半的重量是由腳趾來承擔的,走路將促進腳趾的血液循環和經絡運行,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泡腳注意事項
不宜飯后馬上泡腳,最好飯后1小時再泡。老人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15~30分鐘為宜,期間可以續水,但要注意保持溫度不超過37℃。
洗完腳后用吸水毛巾輕揉并徹底擦干,保持足部溫暖干爽,可對足部進行按摩,但動作務必要輕柔。對于干燥皮膚,用植物油均勻涂于足部,并輕輕按摩使之充分吸收,以軟化皮膚、消除鱗屑、防止干裂。修剪趾甲不宜過短,以免損傷甲溝造成繼發感染。
禁用刺激性藥水泡腳,如果是中藥泡腳,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以避免藥物的療效打折扣;對于已有破潰的傷口不要泡腳,可從觀察足部皮膚顏色、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入手,檢查有無皮膚破損、腳氣、胼胝等,發現足部表皮破潰時應及時到醫院處理。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皮膚的感覺常常會出現障礙,因此應避免外界各種不良刺激。對于老年人熱水泡腳,同樣也存在著一個溫度把握的問題。長期糖尿病患者大多已經出現神經病變,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溫度,而且,這種病變往往患者本人并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泡腳稍不留神就會導致燙傷。
糖尿病患者泡腳時,水溫不宜過高,以37℃為宜。因為水溫過高,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干燥甚至皸裂。因此泡腳前先試好水溫,手指感覺溫和即可,然后再把腳放進水里。另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用過熱的水泡腳,因為高溫加速血液流量,短時間內增加了心臟、血管的負擔,有加重病情的危險;凍腳時用熱水泡也不可取,因為此時皮膚、肌肉處于僵硬狀態,用熱水燙腳,溫度從冷到驟熱,溫差巨大,難以耐受,從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