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是一個歷時性的動態過程,對于單個適應性主體來說價值及其標準的形成就是一個原有規則的強度的改變或者新規則的發現,而這些規則的集合構成了適應性主體的價值標準。正是由于適應性主體對周圍環境的不斷適應,才會有新價值及其標準的不斷形成。
關鍵詞:價值形成;適應性主體;復雜性
中圖分類號:130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1-0033-02
學界對價值問題從認識的、實踐的、語言的、歷史的角度等諸多方面進行過研究,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價值理論。但無論那種態度對價值的界定事實上都不能根本脫離價值的主體和客體,爭論只是在對主體范圍的界定中有不同的差異。把個人、集體、國家、人類、生命、自然分別作為主體,而不同的主體內部又可分為不同的目的層次如人有生存、發展、自由、幸福等眾多不同目的性要求。在此基礎上就會形成眾多不同的價值的定義及相應的價值標準。這就要求我們應將價值事件看作是一個多元綜合的復雜系統的動態過程,運用現代科學相關復雜性理論對其進行深入考察。
一、價值問題研究的新途徑
為了在各種價值理論之間找到一個相容的點,這里我們所提及的主體是具有主動適應周圍環境能力的主體(系統自組織性表明,并非生命具有此種適應性,但凡系統都具有走向序化的自組織適應能力)。把價值置身于一個復雜系統的動態過程之中去考察,價值就成為復雜系統中的某主體自動尋求其演化方向并與環境發生關系的選擇性體現,標志著歷時性活動中適應性主體與周圍環境(包括其它適應性主體以及非適應性主體)的動態統一。就價值本質來說,它根源于適應性主體對周圍環境的適應,這也是價值生成的客觀基礎;以適應性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為基礎。探索客觀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是價值形成的主觀根據;動態活動中適應性主體依據客體對象的特點、本質、規律,根據主體的利益、目的、需要的適應性活動是價值形成的源泉。就以上對價值的認識看,價值的形成是一個歷時性的動態過程。
這一動態過程顯然是復雜的,但并不是說我們不能把握。復雜性研究是時下一個很熱門的課題,之所以受學者的關注程度高是因為它給我們在各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新的思維方式,并試圖提供一種比較普遍的復雜性理論,打破一度被奉為經典的簡單化的分析還原論思想。在諸多的復雜性研究中,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System,CAS)是一類很具有代表性的復雜系統,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是霍蘭德教授在多年研究復雜系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基本思想是:CAS的復雜性起源于其中的個體(Active Agent)的適應性,正是這些個體與環境以及與其它個體間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它們的自身,同時也改變著環境,CAS最重要的特征是適應性,即系統中的個體能夠與環境以及其它個體進行交流,在這種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或“積累經驗”,不斷進行著演化學習,并且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各個底層個體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互動,可以在上一層次,在整體層次上突現出新的結構、現象和更復雜的行為,如新層次的產生,分化和多樣性的出現,新聚合的形成,更大的個體的出現等。在復雜適應系統中。所有個體都處于一個共同的大環境中,但各自又根據它周圍的局部小環境,并行地、獨立地進行著適應性學習和演化。個體的這種適應性和學習能力是智能的一種表現行式,所以有人也把這種個體稱為智能體。在環境中演化著的個體,為了生存的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修改自身的規則,以求更好地適應環境選擇的需要。大量適應性個體在環境中的各種行為又反過來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環境,結合環境自身的變化規律,動態變化的環境則以一種“約束”的形式對個體的行為產生約束和影響,如此反復,個體和環境就處于一種永不停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進化的過程之中。
復雜適應系統是一類十分常見又十分重要的復雜系統。其理論應用不但適用于宏觀的復雜系統,也適用于微觀的復雜系統。我們對價值及其標準的形成過程就是從CAS的基本理論出發來探討的。
二、價值主體與環境的系統模型建構
假定需要研究的適應性主體處于一個由另一個適應性主體和一個非適應性主體組成的環境中,那么,所研究的適應性主體便應當具有如下兩方面的屬性:
(一)穩定性。適應性主體標志著一種存在,該存在非一種簡單的實體存在。其功能、結構、特性都是這種存在的一種體現。所謂穩定性不僅僅以一種實體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更多是一種非實體的諸如內在關系和外在關系的原有狀態的維持。
(二)超越性。適應性主體還標志著一種過程,該過程最一般意義上來講指代一種歷時性的變化,該變化既可能是量上的變化也可能是質的變化,質與量暫且不論,但變化也意味著改變,改變就意味著通過自我調整對原有狀態的進化。
適應性主體的屬性遠非以上兩種可以概括,但從價值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價值的形成應以二者為基點進行考慮。因為適應性主體行為在終極性上是以二者為根據的,主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進行的一切選擇無非是這兩個方面或是這兩個方面的結合。
在CAS理論中對主體的執行系統的描述說明了主體在某個時刻對環境的反應能力。執行系統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一個探測器集合、一個“刺激一反應”規則集合和一個效應器集合。探測器代表了主體從環境中抽取信息的能力,“刺激一反應”規則集合代表了處理那些信息的能力,而效應器代表了它作用于環境的能力。這三種元素都是抽象的,剔除了特定機制的細節,所以可應用于不同類型的種類。對于價值及其標準形成體系中的執行系統與適應性主體我們亦可用此機制進行建模。
由此模型我們可以看出,適應性主體已經被描述成為一個消息處理系統。其中一些規則作用于探測器產生的消息,處理環境信息,有些規則作用于其它規則發出的消息;有些規則通過主體的效應器,發出作用于環境的消息,而有些規則發出激活其它規則的消息。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同時運用若干條規則進行活動,而不用擔心發生沖突;活動的規則越多,消息就越多。當一個價值主體(即適應性主體)置身于上述定義環境中時,由于三方的互相適應,即適應性主體之間的互相適應以及適應性主體對環境之間的適應,還有適應性主體對環境的改造構成了一系列的價值事件,被研究價值主體在這些并發的事件中不斷的吸收信息,并在原來規則的基礎上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
三、價值標準形成的兩種途徑
(一)基于穩定性目的的信用分派。價值主體處理信息的規則的總和就是描述主體環境的事實的集合。于是,所有的規則必須保持相互間的一致性。如果一個發生了變化,或者引入了一個新的規則。必須對它和其它規則之間的一致性進行檢查。如果準備引入競爭,必須要清楚其基礎問題。顯然,競爭應當以經驗(以前形成的規則)為基礎。也就是說,某個規則贏得競爭的能力,應該建立在該規則過去的有用性上。如果我們給每個規則引入一個強度的概念來描述它對整個系統價值(即適應性主體價值)的有用性,對該強度的修改過程稱之為信用分派。在經驗的基礎上,信用分派的過程就體現了價值事件對主體的價值。由于規則強度的修改,從而使主體修改了其原有的價值標準。
當執行系統同時有很多規則起作用的時候,信用分派就變得很復雜。系統要繼續適應,有些規則會繼續有用,而有些則沒有用。有些規則為了對行為提供有益的指導而對環境進行分解,有些規則不是這樣。此外,有些規則在短期內的強度改變很小。但對于主體價值取舍卻有長遠的影響。所以一般來說。價值標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在適應性主體運動中不斷變化的,當時情況下的標準就是與價值事件相關的所有規則的強度總和。而主體的價值標準則可以是所有規則的強度組成的內部模型。那么最原始的模型是什么呢?科學的發展讓我們還不能給出非常嚴格具體的答案,先讓我們用缺省規則來描述。早期的主體判斷依賴于缺省規則,隨著經驗的積累,加入競爭的更為具體的例外規則將要修改這些內部模型。這些規則要與缺省規則共生地相互作用形成缺省層次,成為進行新一輪價值判斷的基礎。
(二)基于超越性目的的規則發現。我們遇到的環境并非都可以有規則可循?;蛘呤侨碌?,或者是和原來的部分規則相適應,那么就要產生新的規則去適應。也就是說,對于一個新的價值事件,我們對其所作的判斷取舍并不是只會套用原來的標準。而是在原來相關標準的基礎上,在主動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標準來進行價值判斷。新規則的發現有賴于找到這個新規則的各個部分(積木)。而直覺告訴我們,在與新規則相關的強規則中始終出現的部分,就應該是新規則使用的候選項。利用足夠多的強規則,還有搜索強規則中各部分的有用方法。通過對這些貌似真實的候選項的驗證來發現新規則組分的方法。當然,這些新積木不只是通過更多的原有基本積木重新組合而成的,還包括新接收到的信息與原積木作用而形成的,信息在原有缺省層次的影響下而形成的新積木。
有了積木的概念,我們就可以來探討新規則的形成。首先是從現在的規則集合中去選取一定的信息作為父母,規則的強度越強,即適應性越強越有可能被選作父母,對于一個具有高強度的規則還有可能當多次父母;接著,被選為父母的信息經過配對、交換和突變以產生新的規則,即對父母信息編碼位置的重新組合;最后,這些新的規則代替了原來主體內部弱小的競爭規則。這樣,我們發現了新的規則,也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價值標準。
綜上對單個價值主體價值及其標準形成過程所述我們發現,要么對主體原有規則強度的進一步改變,要么使主體產生新規則的事件才可以稱之為價值事件。價值標準的形成是在價值事件的影響下,主體不斷適應周圍以及自身環境的過程中而形成的一個動態的標準。而價值顯然就是價值事件對主體原有規則強度的改變或者是新規則的發現。從適應性主體的屬性來看,價值形成的過程就是價值事件對適應性主體在穩定性和超越性兩個方面的影響的度。價值標準表明了在某時點上適應性主體這兩個方面度的積累對新價值事件所作的價值選擇。
四、結論
從對復雜適應系統中單個適應性主體價值及其標準形成過程的一個初步機制的考察,我們可以同理得出每個適應性主體的價值形成過程,從而對整個復雜適應系統價值的形成過程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把整個社會看作一個復雜適應系統,那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形成也可以看作是單個適應性主體價值標準形成機制的放大。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價值是適應性主體在不斷解決自身存在和超越這個矛盾過程中一個動態的量的描述,只簡單的從主體的需要或者是客體意義的實現去說明價值是不夠的,應該充分認識到價值及其標準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多主體參與的、非線性的、復雜的動態認識深化的過程。
責任編輯 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