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陜西省在地理標志的申報上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2006年12月10日通過的《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對地理標志的使用、保護和管理進行規范。按其要求,地方政府應制定、完善并加快實施地理標志戰略,進一步加強地理標志申報。推廣使用已取得的地理標志,同時應促進地理標志的政府監管、同業監督和企業自律,以實現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戰略效應,促進農業產業化。
關鍵詞:陜西省;地理標志;農業產業化;地理標志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1-0082-03
一、地理標志戰略及其意義
地理標志既是產地標志,也是質量標志,更是一種知識產權。地理標志的保護是近年來國際知識產權領域的重要議題之一。在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簡稱WTO-TRIPS協定)中,明確指出了地理標識與商標、專利、著作權都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1995年1月1日生效的WTO-TRIPS協定第22條第1款規定:“本協定的地理標志,是指下列標志:其標示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的某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我國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商標法》第16條規定:“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2005年7月15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生效《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將《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和《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的地理標志管理合二為一。地理標志越來越引起專家、企業、政府的關注。我國已經公開批準注冊的地理標志有三百多個。已注冊的地理標志的市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中華大地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氣候多樣,歷史悠久。物華天寶,名物特產數不勝數。這些具有地理標志特征的特產構成了中華民族經濟精品。因此,積極推動地理標志的保護工作,推廣民族精品、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地理標志的保護是近年來國際知識產權領域的重要議題之一。地理標志產品產自特定地域,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中國地理標志注冊是近十年來的事情,地理標志保護的重要性正逐步被社會公眾尤其是農民所認識和接受。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特色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地理標志產品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為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地理標志保護對促進中國農村發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尤其是對提高相對落后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積極作用。正在顯現出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都是農產品,因此保護地理標志,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增加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從“中國地理標志課題組”進行的全國首次地理標志調研結果來看,截至2004年底,我國已經公開批準注冊的地理標志有323個。已注冊的地理標志的市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地理標志已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助推器。發展地理標志是一項實實在在的“三農”工程,也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三農”工作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因此,著名知識產權法學者吳漢東很形象地指出,地理標志是一個很“三農”的知識產權。
隨著對地理標志認識的加強,我國地理標志的申請、使用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有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將產品的地理標志名稱作為知識產權所保護的內涵,這是該產品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的寶貴的無形資產。由于地理標志命名產品市場的“現實性”,也就是說,該產品已經有特定的市場或消費群體,它不但傳統地被接受認可,并且現實地被國家有關部門審查認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國家確定和監控的“名、優、特”產品,因此已不必為這些“市場認知”要素做基礎性的大量投入。企業可以以這樣一個受地理標志命名保護的產品為“題材”,發展該產品的相關產業。同時,由于地理標志在某種產品品質、質量、信譽等內涵形成過程的事實無主體性,使得這類知識產權屬于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內的“公共資源”。不但當地企業可以對該受地理標志名稱保護產品產業進行投入,而且會吸引本地以外企業進入當地投入該產品產業。這將有力地支持和推進特定地區、特定產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因此,地理標志是一種生產力。
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有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程度。相關管理規定要求:“對地理標志產品的通用技術要求和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以及各種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特性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這就要求產品的原材料產自特定地域,并具有與生產地域的范圍及地理特征相關的標準;同時要求產品在特定地域、以特定的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包括對產品傳統加工工藝、安全衛生、加工設備的要求標準;并且,產品必須達到與其生產地域特定地理特征相關的理化、感官等特色標準,以及有關產品品質與功能的質量標準。
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有助于支持和促進農產品品牌戰略。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不僅能夠表明該產品產自特定的地域,還能夠表明該產品經由特別的工藝生產,并經歷特別的質量控制而具有特殊的品質及特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是國家名、優、特產品質量與信譽的保證制度。地理標志命名與地理標志保護。為特定區域內某種產品被認知提供了一個信譽先導,為相關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構建了一個“高位平臺”。但同時必須認識到。在這樣一個平臺上,“高位”的優勢對某個企業及其產品不是絕對和壟斷性的。企業仍然需要實施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牌戰略,同時需要技術與營銷的支持,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共同享有某地理標志保護或具有某地理標志名稱標志使用資格產品中的“名牌”。
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有助于開發和拓展農業的綜合功能。通過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的有效運作,將對農業綜合功能的開發和拓展起到積極作用。如近年來在全球興起的一種將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與旅游休閑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模式一“觀光農業”。波爾多是法國釀酒業中心,是聞名于世的波爾多酒的原產地,“波爾多葡萄園之旅”已成為世界性的旅游觀光品牌,從葡萄園到釀酒作坊到藏酒窖。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游客參觀。我國以地理標志名稱保護的農產品,基本都是國家認定和廣大消費者心目中的名、優、特產品,并且不少關聯民族、民俗及飲食文化,是觀光農業富有內涵的素材,也是我國旅游業開發空間廣闊的新型資源。
二、陜西省實施地理標志戰略的成就
近年來,陜西省各級政府重視地理標志戰略,積極促進陜西特色農產品和工藝產品等的地理標志申報使用和推廣、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數量可觀。迄今為止,陜西省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已達十四種,包括:陜西蘋果、臨泣石榴、西鳳酒、太白酒、藍田玉、延川紅棗、延安酸棗、商洛丹參、平利絞股藍、韓城“大紅袍”花椒、鳳縣花椒、紫陽富硒茶、洋縣黑米、周至獼猴桃等。其中周至獼猴桃于2007年1月通過評審,成為地理標志產品。至此,陜西省所獲地理標志數量已居我國西部省份第一位。這些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均為陜西特色產品。在地理標志的推廣使用中,有關政府部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陜西省質檢局在2006年開展了“一個縣注冊一個地理標志、一個村注冊一個農產品商標”的商標助農活動已經逐漸成為農戶增收的有效途徑。地理標志這一“三農”知識產權在其推廣使用中獲得公眾的認知。
2、地理標志產品獲得巨大品牌價值與收益。陜西已獲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具有重大的品牌價值,獲得了巨大收益。通過地理標志保護,陜西本土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提升,銷售量也有很大提高。據陜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地理標志保護辦公室的研究,“陜西蘋果”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實施兩年多來,使陜西省蘋果的銷售進程加快,且每公斤價格平均比往年高出0.3元,僅此一項為全省果農新增收入30億元。這給農產品的發展指出了一條道路。陜西省會同國家質檢總局,積極促成“陜西蘋果”成為“中國一歐盟地理標志互認試點產品”,實現陜西蘋果在歐盟市場的保護。陜西蘋果與平谷大桃、龍口粉絲、龍井茶、東山白蘆筍、瑁溪蜜柚、金鄉大蒜、鎮江香醋、蠡縣麻山藥、鹽城龍蝦等一起被列入國家質檢總局與歐盟農業總司正式交換了申請在對方保護的10個地理標志產品的文件。這標志著中歐雙方在地理標志的合作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也是陜西蘋果在取得地理標志后品牌價值得到實現的有力證明。
3、通過地理標志產品地方立法,推廣地理標志使用與保護。為進一步實施地理標志戰略,陜西省政府于2006年12月10日通過了《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是我國首部省級人民政府出臺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地方法規。該法規是為了促進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特色,維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而制定的。該《辦法》分為總則、工作機構與職責、申請與審查、專用標志使用、保護和監管、法律責任等主要部分。該辦法于發布當天生效。已經成為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重要依據。如該《辦法》第3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協調和督促有關部門履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職責,促進地理標志產品行業協會以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產品質量監督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依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從而明確了陜西省各級政府部門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中的職責。第28條至第3l條規定了偽造、冒用地理標志產品的名稱或者專用標志的者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我國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中并未規定偽造、冒用地理標志的責任,相比之下《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對相應罰則的規定,能夠有力地防止地理標志的偽造、冒用等侵權行為的發生。
三、進一步加強地理標志申報、使用和保護
與已取得地理標志保護的14種產品相比,陜西尚有大量的特色產品。因此,應根據既有地理標志戰略或制定新的地理標志戰略,由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等牽頭,加快對本地特色產品如終南山鮮桃、甘泉豆腐等的地理標志申報,并借鑒已取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經驗教訓——如“藍田玉”已于2004年2月取得地理產品保護,但其過程一波三折。應吸取其教訓,以提高申報成功率,使更多的特色產品獲得地理標志保護。
要看到, 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的收益情況有的很好,有的則不盡如人意,存在著“申報熱,使用冷”以及如何提高地理標志的品牌附加值、如何加強地理標志使用上的管理工作等問題。要防止個別企業的偽劣行為。影響地理標志產品的聲譽。對此,筆者認為其中原因有政府管理部門在宣傳和推廣使用上的,也有企業和農戶自身的原因,應對其進行個案分析,尋找其中的規律。如分析一些企業對使用保護標志沒有積極性的原因。是否與政府的宣傳推廣不力有關。如何增加地理標志應有的商業附加值,使其取得用戶和消費者認可。因此,獲得地理標志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嚴格依照標準、管理規范和保護措施的要求組織生產經營,保證其產品質量。對分散于農戶中種植、養殖、加工的地理標志產品。有關行業協會以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按照地理標志產品的標準、管理規范和保護措施中的其他要求,進行生產指導和技術服務。地理標志保護機構應當制定被保護產品的生產管理細則,并采取措施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獨特性,維護其優良品質和聲譽。也正因為如此,申報地理標志千萬不要跟風走形式。否則將陷于被動。必須以務實的態度來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地方領導一定要認識到它的價值,不能為申報而申報,為通過而通過。一定要有全盤長遠的考慮,自申請之日起就開始著手考慮下來的事——如何宣傳推廣,如何建立質量監控體系等。
此外,應加強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及推廣應用的組織管理和扶持力度,實施名特優產品標準化生產,建立和完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長效機制,培育地理標志產品龍頭企業。提高名特優產品的知名度、信譽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品,開發其所形成的品牌價值對省、市、縣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 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