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十年來,環境問題日漸突出,世界遺產這一大自然造化和人類文明創造中的精華,日益受到嚴重威脅甚至破壞。對世界遺產遭受威脅和破壞的因素(尤其人為因素)進行科學分析,有利于保護世界遺產,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守護住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和精神家園。
關鍵詞:世界遺產;威脅;破壞;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K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1-0094-04
一、世界遺產的價值和意義
伴隨著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次會議的召開。一個歷史性的文件《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誕生了,一個新的術語——“世界遺產”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并越來越多地得到世人的關注。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它所屬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最典型的代表,人類是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平衡是人類幸福的真正源泉,也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時,世界遺產也是自然和人類自身經歷的真實紀錄。是大自然造化和人類文明創造中的精華,是社會走向進步的歷史豐碑,它體現了人類共有財富中的最高價值,在促進人類文明和推動人類進步中起著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人類非常需要從保存下來的世界遺產那里體驗大自然的創造力,非常需要從人類祖先當初為社會發展付出的辛勞和他們創造文明生活所表現出來的不懈追求中獲取精神力量,這對于人類繼續走向富裕和進步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類文明要繼續前行并永續不衰,人類自己就必須從這種啟示中吸取不斷改變物質狀況的精神追求。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世界遺產的內涵逐步豐富和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后,1978年公布了第一批世界遺產,共122項,人類歷史從此有了國際社會認可的世界遺產的冠名,以后逐年都有新的世界遺產誕生,截止2006年6月,已產生了812項世界遺產。與世界遺產有關的國際機構(政府間的與非政府間的)越來越多。如國際遺跡和遺址委員會(ICOMOS)、保護和恢復文化遺產國際研究中心(ICCROM)、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它們皆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合作伙伴,負責對世界遺產的評估、監控、創立和技術支持工作。與此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機構對世界遺產的申報、認定和審批愈來愈嚴格,門檻越來越高。1974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要確保《世界遺產名錄》的地區文化和自然多樣化~2000年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個已有遺產地的國家每年只允許申報一個世界遺產項目,全世界每年新增的世界遺產項目不超過30個,并且按規定的報名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受理。隨著世界遺產總數的不斷增加,國際社會審視的眼光越來越挑剔,以至國際文物保護機構的權威人士預言:“今后再想加入這個行列將越來越難”。這是因為,世界遺產能夠為遺產地帶來一系列相關效應,它以超過任何一種營銷方式的吸引力。為經濟學家、投資家、遺產地管理者、游客等各行各業的人士所垂青、仰慕和利用。申報世界遺產的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都急劇增加,很有必要對申報數量加以限制,以便讓具有更高價值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某地一旦成為世界遺產地,其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促進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當遺產價值被充分認識、知名度提高后,旅游業和其他相關事業必然得到極大實惠。在世界遺產的相關效應中,它給遺產地帶來的聲譽上、經濟效益上的巨大收獲是最突出的。例如,原來鮮為人知的平遙古城、麗江古城、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許多人拿起地圖都找不到它們的位置,但它們竟能在世界遺產的大旗下一躍成為眾人向往的新興的旅游目的地,創造出了可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平遙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1998年的門票收入已從申報前的18萬元猛增到500多萬元,當年旅游綜合收入更是高達4800萬元。因此。世界遺產能夠有力地促進旅游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前景光明。意義無限。
然而,在世界遺產為遺產地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其本身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有些已經遭到破壞。正如《世界遺產公約》中指出的:“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更加惡化。”人與自然長期形成的和諧關系在許多地方被破壞,人類曾經為之驕傲的一些景觀已不復存在,世界遺產這個大自然與人類祖先留給后代的最珍貴的財富。它的特點(一旦破壞,無法替代,不能再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與考驗,有些至今仍“頑強生存”,而有些已經消失。如古希臘人記載的地中海地區的七大奇跡: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以弗所(小亞細亞古都)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像、哈利卡那蘇斯的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的太陽神銅像、亞歷山大港的燈塔,現在只剩下埃及的金字塔。其他六個都已經消失。
二、世界遺產遭受現實威脅和破壞的因素分析
為了人類美好的明天,為了人類與自然之間、人類社會內部永久地處于和諧狀態,我們有必要對世界遺產遭到威脅和破壞的因素加以歸類與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為保護世界遺產提供理論與信息基礎與意義。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把世界遺產遭到破壞的因素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由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大多是“天災”,主要有:1、蛻變加劇;2、災害和災變,如火災、地震、山崩、火山爆發、水位變動、洪水、海嘯等;3、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變化。
第二類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完全是“人禍”,主要有:1、大規模公共或私人工程的威脅;2、城市或旅游業迅速發展計劃造成的消失危險;3、土地的使用變動或易主造成的破壞;4、隨意擯棄;5、武裝沖突的爆發或威脅。
在以上基礎上。筆者把危害因素劃分為以下幾類:
(一)年久腐變。蛻變加劇。這是自然與人為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達芬奇的壁畫——《最后的晚餐》的命運即是這方面的典型。《最后的晚餐》花費了達芬奇4年的心血,開創了西方文藝復興的嶄新境界,是體現人類創造力的典范作品,與米開朗琪羅的《末日審判》、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并稱為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三大杰作,繪制在意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圣瑪麗亞感恩廣場的圣瑪麗亞感恩女修道院和教堂內大廳的北墻上。經過歲月滄桑。這幅名畫已無往日的風采。在繪制壁畫時,由于達芬奇選擇材料不當,畫面沒有打底就直接將顏料涂在干燥的壁畫上,致使壁畫完成之前就已經開始出現裂痕;1652年,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畫中央人物的腳部都挖去了一塊;1796年,拿破侖一世軍隊侵占了米蘭,把食堂做了馬廄,士兵把壁畫中的人物頭部作為拋擲石塊比賽的目標,損毀較多;后來又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和現代空氣的污染,畫面已經損壞剝落,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修復不力所留下的痕跡,更使這一壁畫慘不忍睹。意大利圣瑪麗亞感恩女修道院和教堂主要因繪有達芬奇的油畫《最后的晚餐》而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果油畫《最后的晚餐》慘遭不幸,那么這項世界遺產的價值將會大大折扣,甚至它本身就不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存在,從而失去存在的意義。
(二)自然災害。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現象,包括地震、海嘯、火災、水位變動等。1984年3月15日巨大的龍卷風襲擊了貝寧的阿波美皇宮,使其遭受了極大損害,包括波爾蒂科宮、格萊萊皇帝的陵墓等在內的建筑損失慘重。1985年阿波美皇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同時,也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清單》。馬里的廷布克圖的清真寺、陵墓和公墓正在受到被沙漠逐漸吞沒的威脅,這個城市的三個重要的清真寺的加固和維修需要國際社會的援助。波蘭克拉科夫附近的維耶利奇卡鹽礦廠自13世紀以來一直生產運轉。它有300公里長的地下坑道,其中有用鹽雕制的著名祭壇和雕像,但該廠于20世紀末引進的壓力通風裝置使坑道內出現大量的濕氣,對洞內所有的藝術品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這個鹽礦在1978年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不久,旋即于1989年又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清單》。當然,波蘭和國際社會進行了共同努力,在鹽礦廠安裝了一套有效的除去濕氣的系統設備,逐步解決了這一問題,于是世界遺產委員會于1998年12月召開會議將此鹽礦廠從《瀕危世界遺產清單》中刪除。
(三)人為因素。1、貧困、戰爭、武裝沖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就不會有良好的上層建筑秩序和狀態。持續的貧困會給一個國家和民族帶來動亂和災難,甚至戰爭,非洲許多地區長期以來戰亂不斷,其主要原因乃是貧困。因為貧窮和戰亂,這些國家正常的管理秩序被打亂,諸多國家事務難以進行和完成,它們所擁有的世界遺產也就“難逃厄運”。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所發生的內戰,使得剛果國家全部的5項世界遺產盡數落入《瀕危世界遺產清單》之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描述說:“這里的守護者經常收不到薪水,并且公園的巡邏已經停止”。克羅地亞的情況與此有些類似,它的杜布羅夫尼克舊城曾被稱為亞得里亞海的明珠。城內哥特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和巴洛克時期的建筑星羅棋布,這些建筑在幾個世紀里的多次地震中都幸免于難,但是1991年10月和11月,這個古城被戰火嚴重損壞,于是它立即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清單》。當然,后來經過克羅地亞政府的努力。在世界遺產中心提供的技術建議和財政援助的支持下,古城的弗蘭契斯克修道院和多米尼克修道院的正面得以修復,屋頂得以修補,宮殿得以重建,1998年這座古城被從《瀕危世界遺產清單》中刪除。
目前,全球所發生的戰爭已成為瀕危遺產增多的主要因素。前南斯拉夫的科托爾的自然保護區和文化歷史區是第一個進入《瀕危世界遺產清單》的,原因就是戰爭。而柬埔寨的吳哥窟、耶路撒冷的古城和城墻等著名世界遺產皆因戰爭的緣故,進入到瀕危世界遺產的行列。近年來,這方面最嚴重的事件莫過于伊拉克戰爭。2003年,美英發動的對伊拉克的戰爭,致使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17萬件文物盡數被毀被盜,198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哈特拉古鎮——一座頗有影響的伊拉克的世界文化遺產,遭到了炮火的嚴重摧殘。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哈特拉的評價是:“哈特拉是帕提亞王國的一個大的軍事重鎮。公元116年和198年它抵擋住了羅馬人的多次進攻,這主要得利于它高大堅厚的城墻和城堡。這座城市的遺址,特別是融會了希臘羅馬建筑風格及東方裝飾特色的寺廟建筑展示了帕提亞文明的輝煌。”今天,伊拉克戰爭的硝煙已漸漸散去,當人們以平靜的心態反思這場戰爭的時候,不禁產生疑問:美國、英國、伊拉克都是《世界遺產公約》的簽約國,均有責任遵照公約的規定行事,難道還有例外嗎?不,沒有例外!因此,這場戰爭所依據的法理令人懷疑和擔憂。
2、愚昧、固執、反動的統治勢力。這種勢力隨時會演變成為世界遺產最可怕的摧殘力量,曾經統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制造的炸毀巴米揚大佛事件即是典型。巴米揚大佛是公元3—5世紀鑿刻于巴米揚山谷峭壁上的釋迦牟尼雕像,一座高28米。一座高55米,微笑地矗立著。體現了普度眾生的救世主胸懷,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塔利班”首領宣稱“必須徹底除掉阿富汗境內一切其他信仰和偶像崇拜的歷史記憶”。它的武裝分子首先陸陸續續用機關槍掃射巴米揚大佛四肢,2001年2月26日又用甘油炸藥炸毀了兩座大佛,同時在佛像神龕下燃燒汽車輪胎,讓濃煙把壁畫熏黑,直至消失。他們還把國家珍藏的所有早期的雕像、文物檔案以及考古遺址等統統搗毀。在事件發生前,全世界所有佛教國家和穆斯林國家紛紛呼吁、聲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召開緊急會議并派遣特使彼埃爾·拉弗蘭斯去會見塔利班首領;日本和斯里蘭卡政府表示愿意出天價購買,先拆卸后重新安置到別的安全地方……所有的努力都因為“塔利班”匪徒頑固不化的斷然拒絕而付之東流,終于發生了這一暴殄天物的罪行。
3、特殊的社會、政治事件。這主要指對文化遺產的嚴重威脅,甚至毀壞。在我國1966年至1976年發生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的文物、古跡和遺址等舉不勝舉,其中一部分即為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類遺產。
4、失控的旅游業。時至今日,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交通日趨方便,全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旅游高潮,世界范圍的旅游者達到10億人左右,旅游的品種不斷增多,花樣日益翻新,有生態旅游、農家樂旅游、探險旅游、文化旅游……其中“世界遺產旅游”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青睞與追求。世界遺產由于突出的世界價值,使它具有超乎尋常的旅游魅力。真正感受世界遺產,真心體驗世界遺產,到世界遺產地去旅游,正在成為一種時尚。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形式,“世界遺產旅游”能夠使游客提高文化、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并能增加人的心理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世界遺產旅游”的意義將日益豐富,首先,這是向世人展示世界遺產的最好形式,它能激發人們對世界遺產的熱愛、贊賞和尊重,讓人們直接聆聽自然之神和歷史老人的無言教誨,從而達到書本上無法得到的開啟靈感的目的。其次,世界遺產旅游為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之間建立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促進他們互相理解、交流和團結。現在,世界遺產地已經成為人們最向往的旅游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一項數字顯示,僅在1998年,全世界就有近5億人游覽了552個世界遺產地。再次,世界遺產旅游強有力地推動了旅游業和整體經濟的發展,為世界各國的幾百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2000年,中國國家旅游局全面推出的“世界遺產世紀游”,就以中國的世界遺產為招牌,吸引海外游客,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金榜,往往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僻之地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觀光勝地,同時帶來了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地處西南邊陲的小城麗江,自從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招來了全世界的旅游觀光者,每年有200萬以上,僅2000年就接待了海內外游客25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3.44億元,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麗江轄區內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0%。然而,旅游對世界遺產的消極(負面)影響也突顯出來,并且日益嚴重。
一個地方一旦被認定為世界遺產地,就等于給它做了一個巨大的廣告,與此有關的人們往往全然不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采取種種過度開發的手段,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這方面的危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1)馬路縱橫、旅館林立、過量的游樂設施、汽車的噪聲和廢氣、大量游人的踐踏、生活垃圾遍地等,造成了對土壤的侵蝕、植被的破壞與對水和空氣的污染,廢氣和空調排氣對石頭寺廟群也造成腐蝕;(2)外國游客不時帶來的生物物種會繁衍并和本地物種互相殘殺;(3)對文物的掠奪、非法挖掘以及非法捕殺野生動物;(4)(旅游造成的)城市化、商業化、人工化趨向,使得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逐漸喪失。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我們可以找出許多例子證明這些危害(負面影響)曾經出現過或者正在肆虐。厄瓜多爾“桑蓋國家公園”之所以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清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瓜莫特——馬卡斯公路的修建,大量甘油炸藥爆炸、污染,居民驟增帶來的盜獵、放牧等等,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我國的泰山、黃山在山頂上建豪華酒店,張家界建戶外登山電梯等。這些都對其作為世界遺產地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價值”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
旅游業的膨脹發展給不可替代的珍貴自然文化資源帶來的不利影響,破壞了世界遺產地所特有的價值,使得遺產地擁有的“令人向往的旅游地所具有的特色”漸漸消失。在中國,失控的旅游開發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的最大威脅,媒體報道如“中國世界遺產七處瘡疤”等連續不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有關專家多次提出的批評和呼吁,無一不是源自于旅游業的過度開發。
5、社會進步的負面影響。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不斷進步、文明程度漸次提高,但這只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正面,它的另一面(負面)則表現為混亂、墮落、瘋狂、破壞等災難性的困境,這兩種相反的情況往往相伴而生,在人類文明的不同時期皆有表現,愈接近現代愈明顯,進步的積極成就越多,負面影響越大。因此,為數不少的賢哲曾經對文明社會的諸多弊病作過尖銳的揭露與猛烈的評擊。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正如當年諾貝爾研制炸藥,他之所以冒著生命危險將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升級至炸藥,大大增強爆炸力,完全是出于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開礦修路、造福人類;而幾乎同時。有人竟利用諾貝爾的研究成果干著罪惡的勾當——制造彈藥、進行戰爭,這是諾貝爾始料不及的。為此,他非常痛恨自己的發明創造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可又有心無力,于是設立了“諾貝爾和平獎”,以告誡后人,追求和平。人類自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以來,技術發明不斷,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在享受生產力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感受到了精神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的劇烈變化,也經受了現代技術、工業、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環境的普遍惡化、全球溫度升高、臭氧空洞出現和擴大、不可再生自然資源耗竭、許多動植物物種滅絕等危害。這些危害越來越嚴重,直接威脅著世界遺產的安全,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現代化建設對世界遺產的破壞總是“理由充分”的,甚至對一般的文物古跡、風景區的破壞也是如此。如浙江的紹興、淀海等地的古城區,曾經足以與平遙、麗江媲美,但它們在躲過了長久的歲月侵蝕和多年的政治動亂之后,卻消失在現代化的建設中,真是令人費解!
(四)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變化。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局限性及人類認識水平本身的滯后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世界遺產遭到威脅和破壞的原因不明。
對待世界遺產的價值觀直接決定了公眾對其所抱的態度,決定了政府對其所采取的措施。多年來我國世界遺產保護不力,破壞嚴重,投入不足,一個基本的原因是全社會對遺產的價值認知不足或存在誤區。遺產事業在我國尚未確立應有的地位。這種遺產保護意識、理念、措施的落后狀況不僅與我國這樣一個遺產大國的身份極不相稱,而且與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不相適應。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也正在進行中,愿我們的文物保護意識能夠得到提高,祖國的文化自然遺產的無窮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責任編輯 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