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5年級下冊第1單元。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并掌握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分析、類比,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概括總結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及算法。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學校藝術節已經開始了。為了烘托這種節日氣氛,3至5年級的師生們提議買彩綢,做彩旗裝飾校園。老師想請大家幫幫他們的忙,幫他們算算要花多少錢,行嗎?
1米彩綢元,3年級買20米花多少元?4年級買15米花多少元?5年級買30米花多少元?
師:應該怎樣列式?你根據什么列的式子?
(生答略。)
二、探究意義
師:同學們算得真快,但是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有的年級買完彩綢做彩旗時,彩綢不夠了,還想請你們幫幫他們的忙,算算還要花多少元?
3年級還要買米的彩綢,需再花多少元?4年級還要買米的彩綢,需再花多少元?怎樣列式?
(生答略。)
師:下面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黑板上的這兩個算式,和我們昨天學的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
生:乘數都是分數。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一個數乘以分數。那么它們所表示的分數意義和我們昨天學的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你認為這兩個算式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三、探究算法
師:同學們剛才總結出了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請大家看黑板,老師請你們幫忙的問題解決了嗎?還差什么?要想求出結果我們還要先研究些什么呢?
生:怎樣計算。
師:下面我們就通過研究例3看一看一個數乘以分數應該怎樣計算呢?
師:根據剛才的推導過程,你能說一說分數乘以分數應怎樣進行計算嗎?
生: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師:請你用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運算法則,幫老師把前面沒解決的問題解決完。(學生計算,師強調能約分的要約分。)
師:下面我們就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做幾道練習題。
四、練習應用
練習題略。
反思:
1.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能真正主動地、投入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內在需要是非常關鍵的。所以,這節課一開始,我采用了讓學生為學校校園藝術節買彩綢的情境導入,使學生自己來研究自己身邊的事情從中發現并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由于在這個過程中討論的素材都來源于校園生活,他們的熱情特別高漲,興趣特別濃厚,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我的發現”。尋找出來的發現對學生自己來說,印象深刻,同時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探究、學習的欲望。
2.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本課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里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體驗、創造,同時也關注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關注了合作意識的培養。我深信這比單純掌握計算方法再熟練生巧肯定更有意義。
3.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經過不斷的思考去獲得規律的過程中,著眼點不能只是規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發現”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本課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后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折紙、化小數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繼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