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課是隨著課程改革而來的全新課型,《數學課程標準》已經明確地將“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與“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相并列的四大學習領域之一。由此可見,新課程是把小學數學活動課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全新,所以我們要嘗試;重要,所以我們要研究。我們在不斷的嘗試與研究過程中,一直想解決3個問題:一是小學數學活動課是什么?二是小學數學活動課是為什么?三是小學數學活動課應準備什么?
一、小學數學活動課是什么
有的教師認為,數學活動課就是以往學校開展的數學課外活動課;有的認為,包含了數學教學中的直觀性教學活動,如實驗、演示、操作、測量等,這樣的課就是數學活動課。
我們查閱了不少資料,有這樣一段話表述得很全面:其實數學活動課,就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并把學生作為數學學習主人的課程。這段話很好地為我們解決了第一個問題。
二、小學數學活動課為什么
相對新授課和復習課等課型,活動課有很多特點和優勢。下面我們只選其中3點,說說我們的感悟。
1.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一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活動”起來,就應該找到師生關注的興趣點。因此數學活動課需要教師帶著興趣創編,選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我們在創編《體育中的數學》這節活動課時,因時、因地制宜,針對當今社會的體育熱點話題,結合排列和組合的知識點進行的,并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利。天時是因為2001年7月13日中國北京申奧成功之后,大家一直在為2008年的奧運會做準備,所有的中國人都在關注著這件大事,同時學生也會伴著北京奧運會一起成長、一起前進。在這種舉國期盼的大背景下,學生對奧運會充滿著興趣。地利是因為當時有很多重要的體育賽事,比如乒乓球世錦賽牽動人心、足球世界杯剛剛結束、劉翔破了世界紀錄等。關于體育的報道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在這種熟悉的生活氛圍中,學生哪怕不太關注體育也會看個熱鬧。很多學生喜歡體育,尤其是一些不愛學習數學的孩子也很喜歡體育。用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帶動對數學的興趣。小數數學活動課首先是為了調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2.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數學化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數學課是以教學系統的理論知識為主,而數學實踐活動課則好比是在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搭起的橋梁。首先,我們應該為學生建橋,要不學生只能“學海無涯苦作舟”了,所以每學期都要為學生創設活動課;其次,我們應該為學生建一些橋,讓學生少走彎路,一學期只上一次活動課我們認為是不夠的;最后,我們應該為學生建一些規模不同的橋,數學實踐無須非要上一節課。針對重要而長遠性的知識點我們可以精心準備一兩節課,就像是建一座跨海大橋。比如熟練了數的運算后可開展有關購物的活動;認識了時間后可研究有關“鐘表與時間”、“旅行與行車時刻表”等課題;學習了統計與概率問題可讓學生分析社會上買彩票的問題等。針對一些簡單的知識點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地開辟實踐活動。比如掌握了空間與圖形的計算后,可以抽出課間10分鐘的時間實地測量操場的面積;了解了統計方法后,可組織學生放學后統計一下家庭的電視收視情況等。總之,數學實踐活動不管長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生活化,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學生嘗試創新的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最高體現。為此,開展一些有組織的數學實踐活動,可以給更多的學生施展才華的機會。比如我們創編的“打折與策略”的活動課(參見《黑龍江教育》2007年11期),力求給學生一些創新的空間。比如在看電影買票的環節上,我們就引導學生設計多種不同的方案。在不同人數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同時購買團體、學生和成人3種票;也可以購買團體和學生兩種票;學生還可以干脆只購買團體一種票。學生把不同的方案進行對比,很容易選出最佳方案,而且還能發現當有3名老師時,購買團體和學生兩種票的方案更合算,當有4名教師時,反而全部購買團體票的方案更合算。甚至個別學生還會嘗試把多出來的團體票賣給別人或是請別人加入進來一起購買團體票,得出花錢最少的結論,一舉兩得。通過這樣的設計,我們希望體現出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的理念。在數學活動課上,學習目標讓學生發現,問題由學生提出,規律由學生來探究,方法由學生摸索,結果由學生來評價。這樣,學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夠不拘泥于書本,不依常規,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發現、新思路。學生在動手中獲得了知識,思考、創新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小學數學活動課注意什么
大家都說數學活動課不好把握,那么大家應該注意什么呢?我們認為關鍵就是怎么把握好活動課的“度”,度過了活動課就不是數學課了,度小了活動課就變成復習課了。在這里我們覺得有3個方面值得探討。
1.把握好課堂角度,針對的困惑是“生活味”>“數學味”。
數學實踐活動課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但如今的數學課,“生活味”漸漸濃了起來,有時甚至超過了“數學味”。比如一位老師上“找規律”的活動課時,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尋找搭配的規律,進行了如下的組織:
引入——周一的菜譜(肉丸子、白菜、冬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搭配起來,使學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義。
展開——周三的菜譜(排骨、魚、青菜、豆腐、油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過程中體驗有序搭配的必要性與價值,從而使學生產生有序搭配的內在心理要求。
鞏固——周五的菜譜(葷菜:肉丸子、蝦,素菜:白菜、豆腐、冬瓜)讓孩子們說一說,有哪幾種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幾種。
應用——超市購物(選1瓶飲料、兩樣主食、3樣副食。)
這節課可以說具有濃濃的“生活味”,學生始終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數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為了在紙上寫上這些菜名,老師為了把學生的搭配結果板書在黑板上,費了很多時間;整堂課黑板上寫滿了菜名,大家說的全是菜名,而且當學生匯報時,很容易把葷菜和素菜搞混淆,學生聽到這些菜名時都先要想一想是葷菜還是素菜,更不用說學生看到這些美味所引起的條件反射了。盡管孩子們在挑選和搭配時顯出了可愛一面,教室里也不時有一陣陣笑聲,但數學的意義與價值在這種有點異化或弱化的生活化中,顯得蒼白與無力。
我們認為 “生活化”應與“數學化”結合起來,而且生活化情境也應是有選擇的,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應該把握好數學課數學味的“準度”。
2.注重小組合作,針對的困惑是合作交流=小組學習。
數學實踐活動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但現在我們在課堂上看到的幾乎都是小組學習形式,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于是,我們常常見到如下的鏡頭:
幾張桌子拼湊在一起,學生坐成“U”字形或圍成一圈,不管需要不需要小組學習,都要走走形式。當老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學生連合作干什么還沒有搞明白。老師又說“停止”,學生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當聽到老師的號令又再來一次“合作”。當老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么都不清楚。我們認為其實并不是所有知識都適合小組學習,也不是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小組合作。班級活動、師生交流、同桌配合也都是一種合作學習。
合作與交流應該首先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我們以為,在數學課堂進程中適合采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注意這些情況,教師就更能把握好“小組合作度”了。
3.提高學習效率,針對的困惑是活動課需要活動40分鐘嗎?
數學實踐活動課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現在有些活動課整堂課學生都處在異常亢奮狀態,甚至搞得教師招架不住無法應對。那么活動課就不需要動靜結合了嗎?許多教師常常為了讓活動課熱鬧起來而評價無度,或是評價過于廉價。只要學生答對了問題,教師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聰明”。一堂課下來,總是“好”聲一片。或是評價過于刺激。上課坐得端正獎一朵紅花,回答了一個問題獎一顆五角星,字寫得工整獎一顆巧克力……無論學生回答得如何,總有物質的回報,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臉上被貼上好多金星,身上花花綠綠,看起來像唱京劇似的。又或是評價過于追求“笑果”。在一個課堂,我們曾聽到過這樣兩句評價:一學生問獵狗為什么追丑小鴨。教師脫口而出說你餓了就知道了;一學生問教師,鴨媽媽在什么季節孵蛋。教師不假思索地說,你回家問問你媽就知道了。誠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上好活動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上用到了什么知識,受到了什么啟發,獲得了什么發展,而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形式上的需要,不僅僅是為了學生開心、興奮。這樣才能讓活動課動靜結合,充滿效果。
數學活動課作為一種新的課堂方式,對于我們來講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數學活動課不僅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不僅讓學生積累了知識,還增強了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不僅讓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還激發每個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數學活動課,拓寬小學數學教學的空間,增強數學學習的意義。
正向那句詩所描述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在嘗試活動課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讓我們交換意見,彼此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平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