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諒
中國作協會員,上海作協會員,經濟學博士,在某機關任職,啃書與碼字為一生嗜愛,偶著短文,乃忙中啜飲咖啡,過把癮也。
用珠寶比喻一個城市顯然是太俗氣了點。但威尼斯這個和水須臾不能離開,又相互輝映的古城,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一顆亞得里亞海的珠寶,也是閃爍著奇異光彩的古建筑之城。
威尼斯其實是一個半島。盡管它面積不到8平方公里,由118個小島組合而成,卻擁有180余條運河,而且建有約380余座各式各樣的橋梁。它通過一個長堤與意大利的大陸半島相連接??偯娣e約1萬平方米的圣馬可廣場歷史悠久,并不排場但又顯壯麗宏偉。威尼斯的建筑風景也都是在這運河和廣場兩旁延伸鋪展,成為世界不可多得的特別瑰麗而又富有魅力的城市風光。
威尼斯建筑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建在水中,不是內行就難以明白,這樣大面積的城市建筑,又歷時上千年,它是如何至今風韻猶存,能在水中依然亭亭玉立呢?當年一批考古者對此處的馬可波羅的故居頗感興趣,他們制訂了計劃,去挖掘這一建筑的底部,也就是扎入水中深處的基礎,以探尋這建筑這么多年不坍塌的玄機。威尼斯建筑的基礎全是木頭,一根根木頭制成木樁,托起了建筑。這很令人納悶,在水中泥土中的木頭多少年代已逝,究竟是何等模樣?考古者觸碰到了這些木樁,都堅硬如鐵,終于把它們弄出水面,可不久就腐朽脆化了。后來發現,這樣的木料在水底里是不會腐爛的,而且時間愈久愈顯堅硬,一旦露出水面,見到氧氣,就迅即發生本質變化。這見不得人、見不得氧氣的木料支撐了建筑,也支撐了整個威尼斯城。當年建造威尼斯,采用的全是來自意大利北部森林的木料。
在威尼斯漫步,自然為足下和眼前的橋梁所感慨,380余座橋梁縱橫交錯,穿運河,聯兩岸,不但是方便交通,更是建筑一景。在游覽欣賞中,看橋是風景,自己也與橋一起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了。這些橋從技術上講并不復雜,多為簡支梁,也有拱橋架構,但它們形狀各異,有的似從平地而起,有的則在空中飛架,有的不過三五步路,也有的細長,點綴在這一城市,無不顯示各自風光。一個如此面積的城市擁有這么多橋梁已是天下奇觀,而且橋梁如此多姿多彩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這些橋梁絕大部分是用石塊堆砌而成,各時代的風格特征,包括意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那種熱情,在橋梁上也可見一斑。橋與橋比肩而建,橋與橋遙相呼應,橋之王國的美譽名不虛傳。最著名的橋,游人必至的,當屬嘆息橋了。嘆息橋是連結總督府和邊上的地牢的。橋下是一條小運河。據史料記載,這座橋大約建于1600年,是由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當年,一些死囚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后,要被帶回地牢,就得經過這座橋。犯人們都要在此發出聲聲嘆息。這橋是人生轉折的標志,邁過去,也許就從此走向了黑暗。但后人也有一種說法,說是在橋下深深的接吻,戀人就可以天長地久。威尼斯另外一座享有盛名的橋叫利亞德橋,是用大理石砌成的單孔拱橋,大約比嘆息橋建造時期稍早一些,這座橋橋長有48米,寬22米,它是一座頗具文學色彩和文化底蘊的橋梁。我們小時候讀過的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劇本所講述的一切就發生在這座利亞德橋及其周圍。在橋上佇立,一種久違的文學的激情會在胸中激蕩。
被譽為世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的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水城的驕傲,廣場四周的建筑說是世界奇觀也不為過。先說總督府,高大而又華美,下層的拱形結構,很具有沖擊力,粉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的組合,又不失威嚴。它位于廣場西邊,與圣馬可圖書館相鄰,顯示了一種建筑的和諧之美。東面的圣馬可鐘樓和圣馬可教堂則是名為遐邇的建筑精品。圣馬可鐘樓高雖不過百米,但傲然挺立,如擎天之柱。圣馬可教堂雄偉氣派,與總督府和圣馬可鐘樓毗連而又呼應,呈現出建筑的絢麗奪目。圣馬可教堂最早建于公元829年,后又在公元1043至1071年得以重建。最早建造時它是一座具有拜占庭式風格的建筑,15世紀注入了哥特式的一些風格,17世紀又注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五座圓頂建筑與土耳其伊斯蘭堡的圣索非亞教堂相類似,教堂總結構是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但正面的裝飾則又是拜占庭風格。內部墻壁的壁畫,用石子和碎瓷鑲嵌,是西方藝術的展示。大教堂內外的大理石柱子,有四十根,氣勢不凡。圣馬可教堂可謂是融東西方藝術為一體的絕無僅有的建筑經典。
俄羅斯大畫家列賓的一段話令人回味。他說,在威尼斯,即使是最下等人家的煙囪都可能是一些驚人的建筑天才所設計建造的。那么可以想象,威尼斯這位于亞得里亞海西北岸的城市是多么令人心旌搖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