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對議論文閱讀的要求是:“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別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考對議論文的考查除文體閱讀能力外,更注重綜合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其考查內容包括論點的提取、論據的辨別及作用分析、論證的理解及作用分析、語言品析等。
考點一:把握文章大意。
1.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2007哈爾濱卷)
2.讀完全文后,你認為作者主要想表達一個什么觀點?(2007年安徽蕪湖卷)
3.第①段的主要觀點是____;第③段闡明了____的觀點。
(2007年太原卷)
對于議論文而言把握文章大意首要的就是明確文章的論點。對于論點的考查可以是議論文閱讀的必選考點。不過一般來說,中考議論文語段都比較規范,論點比較醒目,只要從文章中多讀幾便就能夠準確地提取出來的。
考點二: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文章要點。
1.本文標題為“教養的證據”,請概括出作者認為能夠體現人的教養的“證據”有哪些?(2007青海卷)
2.作者認為多數現代人對待“哀愁”的態度是怎樣的?(山東濰坊卷)
3.請根據第①段文字的內容說說什么是“知識領土”?
理解內容、歸納要點是議論文考查的重點,也是答題的難點。這一類試題往往從理解文章的關鍵點入手,既要求我們能夠準確地理解,也要求能夠全面、規范地表達。解題時應該有意識地把試題放在文章整體的框架內,再結合局部的語言環境正確理解。以上面第3題為例,雖然考查的是對一個論據的理解,但論據的理解必定和作者所要表述的觀點有直接的聯系,因而有意識地聯系觀點,是解答此類試題的一個訣竅。
考點三:連接、品味詞句作用。
1.請結合全文內容,說說應該怎樣把握“低頭”的尺度和“昂頭”的尺度?
(2007年哈爾濱卷)
2.說說你對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畫線句子的理解。(2007年貴州六盤水卷)
3.品味下面兩個句子的語言。(2007年沈陽卷)
議論文中對詞句的考查可分三類:一是理解詞語或句子在文章中的含義,上面的兩道試題都屬于這種類型。答題的關鍵是要緊密聯系前后文,仔細品讀句子,讀懂詞句的內涵;第二是側重于考查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如2007年河南卷《做學問必須要坐得住》第3題“第④段畫線句子中如果去掉加點詞語,在表達效果上與原句有什么不同”;第三是側重于對議論文中生動語言品味欣賞,如2007年福州卷中《學會做人》的第3題“請簡析第⑤段運用一連串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對于后兩類試題,既要緊扣住文章內容,也應該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使表達規范、準確。
考點四:探究寫作思路,理解文章寫法。
1.閱讀下面的材料后,聯系上文寫出你的探究結果。(2007年廣西河池卷)
2.具體說說,作者認為未來大國應有怎樣的姿態?(2007年山東威海卷)
3.像霍金這樣潛心搞研究做學問,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還有很多,請再舉一例,為本文補充一個事實論據。
論據的使用和論證方法是議論文考查的兩個重點。上面的第1題直接考查論證方法的辨別和作用,準確地理解概念和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是答好這一類試題的關鍵。第2題考查了事理論據的作用,答題既要對議論文中事例所起的論證論點、激發讀者興趣、引出議論的話題、為深入論述作鋪墊等作用有一定的歸納,還要研讀文本,與文章內容緊密結合。需要補充的是,中考試題要求為語段補充論據的題目是比較常見的,因此,我們平時有必要做一定的積累歸納工作。
考點五:欣賞、評價作品,表達閱讀感受。
1.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談談你對粉絲現象的看法。(2007年蘭州卷)
2.讀了本文,你一定對人生的境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你同意文中的觀點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經歷,談談你對人生境界的感悟。(2007年湖北荊州卷)
3.文章未刪節前,作者在第③段中還提到“讀書人最勇敢”,你怎樣理解這句話?請結合自己平時的閱讀積累進行論述。
議論文因為其核心是表達觀點,所以要求我們評價其觀點、表達閱讀感受、表述個性看法的試題就比較多。答題難度也明顯大于其他同類試題。這一類題往往開放性比較強,答題的關鍵通常也不是表述了怎樣的觀點,而是觀點和材料之間要建立有效的連接,使得表述有理有據,語言條理嚴密。
精題例析
酸甜咸淡說和諧
劉 毅
現在我們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到和諧,不禁使人想起許多古代先賢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闡釋了和諧的深刻內涵。
齊景公曾問矮小而機智的晏子:“愛卿,我聽孔老夫子對他的學生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什么意思?”晏子說:“所謂‘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這話的意思是: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應該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應該是咸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滿朝文武一個味,這個國家就沒有創造力,而且使得世風懶惰,投機取巧。
齊景公又問:“在朝政上,怎么才算是君甘而臣酸呢?”
晏子回答說:“姜太公說過:‘王者帥師,必有股肱①羽翼,以成威神。’舜有誹謗之木②,堯有欲諫之鼓。堯帝在堂上設一大鼓,誰要是想提意見,只要敲響大堂上的鼓,堯帝就會出來聽取不同意見。朝政決策時有不同意見,才會做到君甘臣酸。”
西漢劉邦取得天下后,總結成功經驗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鎮國家,撫百姓,給 餉④,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正因為如此劉邦才彌補了個人能力的不足。這樣一種君臣結構,是他得以戰勝項羽的主要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⑤出主意,卻不知道珍惜,結果只能是霸王別姬。由此看來,君甘臣酸不光是聽取不同意見,而且更要注意人才能力的搭配,形成互相補充的格局。
君甘臣酸,不光是意見互補、能力互補,而且還要年齡互補。或許可以叫老甘少酸。
戰國時期,魏國東面的齊國治理阿縣的是一個16歲的少年,魏王聽說后,便揀軟柿子捏,進犯阿縣。結果大敗而回,魏王大驚。原來這位縣令名叫子奇,他上任時,相邀數名老者輔佐,其中有身經百戰的老將,有為吏數十年的能臣,有學富五車的才士,還有算計精明的商人。這一切足以使血氣方剛的少年縣令如虎添翼。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上任后,保留了前任總統華盛頓政府內閣官員的原班人馬,致使亞當斯在行使總統職權時,總是缺乏溝通和理解,效率不高。
美國后來的總統吸取了亞當斯的教訓,在政府首腦組閣時,特別注意班子力量的搭配與調整。結果,效率很高,合作很好。
由此看來,君甘臣酸,原來是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文化選擇。人生的搏斗,文明的復興,命運的驅動,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沖突、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實現的。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走向和諧。(選文有改動)
注釋:① 股肱:比喻左右輔佐得力的人。② 誹謗之木:即誹謗木,也叫華表木;堯舜時豎立在交通要道上,讓人們寫諫言的木牌。③ 子房:即張良。④ 餽(kuì)餉:糧餉。⑤ 范增:項羽的重要謀臣。
1.晏子所說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體含義是什么?摘錄文中的語句加以整合,進行回答。(含標點不超過20個字)
2.文章已經列舉了我國古人的大量事例,為什么還要再舉出美國總統的事例?
3.文中“劉邦、項羽”和“美國總統”這兩組事例,除了真實典型之外,在各自內部組合上也有共同特點。你能做一點分析嗎?
4.結合你的感悟,說說你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
5.你能用簡潔流暢的語言再寫出一個能夠證明“君甘臣酸”的典型事例嗎?
(2007年天津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試卷)
解析:
第1題考查對晏子所說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體含義的理解,此題側重于閱讀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概括能力的考查。題干中另有兩點信息需要注意:一是摘錄文中的語句加以整合;二是答題內容的字數,含標點不超過20個字。此題容易犯的錯誤是僅僅對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的解釋,因而用文章第三段中的語句回答。
第2題主要考查文章選用論據目的的分析,也考查對上下文信息的梳理分析能力。文章結尾部分的總結語說:“君甘臣酸,原來是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文化選擇”,但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列舉的是我國古人的大量事例,這顯然不能相照應。再舉出美國總統的事例才顯得完整,才能使上下文相照應。
第3題是關于論據的考點,考查的是論據內部組合上共同特點的分析,題干中的“內部組合上”為我們明確提出了辨別共同點的具體角度。答題時先要仔細研讀“劉邦、項羽”和“美國總統”這兩組事例,然后從“內部組合上”尋找共同點。
第4題考查的是對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對“同”的含義不僅是從字面上理解,更需要結合全文內容進行分析。聯系上下文是理解解釋詞語含義的基礎。
第5題仍然考查的是與論據相關的知識點:補寫論據。補寫的論據要能夠證明論點。論據的補充與我們平時的閱讀積累有關,如果平時知識面狹窄,答題時就難以一時想出相關材料。所以平時努力積累、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也很重要。答題時還要注意的是,一要事例恰當,二要語言流暢。
(答案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