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濱海新區的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與防治現狀,總結出當前在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檢疫和應急治理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為濱海新區的林業有害生物治理提出加強多部門合作、營造混交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檢疫、建立快速應急防控隊伍、推廣生物防治六項治理對策。
關鍵詞:濱海新區;林業;有害生物;現狀;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2-0007-03
天津市濱海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二個國家級綜合配套試驗改革區,濱海新區將成為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將帶動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并打破經濟發展南快北慢的格局。加快濱海新區的林業發展,保護造林綠化成果,可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對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1 濱海新區概況
1.1地理區位
濱海新區地處于華北平原北部,瀕臨渤海,位于北緯38°40′至39°00′,東經117°20′至118°00′,陸域面積2270km2,濱海新區擁有海岸線153km,海域面積3000km2。
1.2氣候條件
濱海新區屬于暖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春季風多雨少氣候干燥,夏季高溫高濕雨水集中,秋季冷暖適宜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全年日照時數為2600-3000h,年平均氣溫在11.1-12-3℃之間,最低氣溫-27.4℃,最高氣溫41.2℃,大于零度積溫平均為4500~4700℃。無霜期一般為188d。年降水量為570~700mm,年蒸發能力平均在1100mm以上。
1.3土壤條件
濱海土壤主要為濱海鹽土,類型主要是灘涂、蘆葦地、沼澤和水域,面積約102.31km2,占濱海新區面積的46.5%,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97%。地下水pH值8以上,土壤含鹽量0.1%~0.4%,高者達到3%以上。
1.4社會經濟
到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960.4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80億元,外貿出口226.2億美元,工業總產值達到5200.52億元,累計利用外資191億元,利用內資332億元。
1.5人口資源
2005年常住人口達到145萬。
濱海新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大量開發成本低廉的荒地和灘涂,具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原鹽、地勢、海洋資源等,同時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是國內外公認的發展現代化工業的理想區域。
2 林業資源概況
2.1樹種組成
濱海新區主要造林綠化樹種有白蠟、蘇柳、臭椿、檉柳、榆樹和國槐等。濱海新區通過土壤改良、暗管排咸和客土替換等措施,成功引進了法桐和合歡等觀賞性樹種,并且營造了大量的景觀林、防護林和生態林。
2.2林地面積
1992年濱海新區原有林地面積5720.67hm2,森林覆蓋率僅為2.6%。從1993年開始我市實施了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項目,到2000年底一期工程結束,濱海新區的林地面積達到1.03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4.69%,比1992年提高了80.38%。到2005年年底,濱海新區有林地面積已達14081.65hm2(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區縣),森林覆蓋率6.4%,林木蓄積15.7萬m3,各個城區及大型企業的綠化覆蓋率都達到了40%。
2.3林分類型
濱海新區主要以綠化帶、城市景觀林、防護林、海防林和經濟林為主。綠化帶主要是市政府實施的“六二五”重點綠化工程,以蘇柳、白蠟和臭椿為主,多為單樹種純林;城市景觀林主要是開發區、保稅區和各城區內的人造景觀林,以法桐與合歡為主,輔以紫葉李、黃楊、女真和冬青等,常構成喬、灌、草相結合的人造景觀;防護林主要是農田林網防護林、鄉村公路行道樹以及村莊防護林;海防林主要是沿海岸線營造的預防臺風等海洋災害的人工林;濱海新區的經濟林主要有棗、葡萄、蘋果和桃等。
3 有害生物發生現狀
濱海新區的主要林業有害生物主要包括美國白蛾、光肩星天牛、春尺蠖、梣小吉丁、木蠹蛾、溝眶象、小線角木蠹蛾、六星黑點豹蠹蛾和楊柳腐爛病。
美國白蛾、光肩星天牛和梣小吉丁是該地區的主要危害種類,由于濱海新區地勢低洼鹽堿,造林成活率低,并且林木長勢較弱,容易造成有害生物的大發生,嚴重危害林木的正常生長。如1995年在塘沽首次發現美國白蛾危害,兩年就已擴散到整個濱海新區,危害嚴重時將白蠟、臭椿整株的樹葉全部吃光。
2006年濱海新區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累計達5244.67hm2,占全部林地面積的37.24%,其中,美國白蛾發生面積1000hm2,光肩星天牛發生面積44.67hm2,春尺蠖發生面積100hm2,梣小吉丁發生面積2000hm2,木蠹蛾發生面積200hm2,溝眶象發生面積100hm2,小線角木蠹蛾發生面積500hm2,六星黑點豹蠹蛾發生面積1000hm2,楊柳腐爛病發生面積300hm2。
4 當前存在的問題
4.1林相單一
濱海新區60%左右的現有林地為1992年后新造林,由于當時缺乏合理的造林設計和規劃,造成現有林多數為柳樹、白蠟純林,并且當時沒有采取土壤改良、暗管排咸和客土替換等措施,以至林木長勢較弱,形成了大量的小老頭樹,為林業有害生物的大發生創造了條件。
4.2基礎設施落后
濱海新區防治設備現有高射程噴藥機1臺,擔架式噴藥機20臺,背負式噴藥機及打孔注藥機46臺。平均日防治能力僅為10hm2,完成1000hm2美國白蛾防治任務需要100d,大大超出了美國白蛾的最佳有效防治期,并且現有設備多為2002年以前購置,老化嚴重。
濱海新區監測設備現有黑光燈30臺,監測高枝剪30把,GPS定位儀2臺,監測面積僅為100hm2,監測覆蓋率為0.71%,遠遠不能滿足監測工作的需要。
其他設備及辦公條件有顯微鏡和解剖鏡各2臺,辦公室、實驗室和標本室建筑面積280m2,藥劑藥械庫面積240m2。
4.3技術薄弱
濱海新區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工作主要依靠黑光燈和人工調查,缺乏先進有效的監測設備,如林業有害生物小氣候觀測系統、全自動蟲情測報燈、野外數據采集信息系統、性信息素誘芯和信息網絡化傳輸系統。造成目前監測準確率低、監測不及時和信息傳輸速度慢等現狀,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及時開展,延誤了林業有害生物的時機。
目前,濱海新區共有3個區級林業病蟲害監測防治機構,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8人,承擔著濱海新區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檢疫和防治等項工作,平均每千公頃僅有專業技術人員1.27人,很難有效地開展各項業務工作。
4.4檢疫體系不健全
濱海新區是我市對外經濟貿易的集散地,天津港口年吞吐量已超過2億t。由于我國檢疫內檢和外檢互相獨立,信息資源還不能實現有效共享,進境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再次起運常常不辦理國內調運檢疫,同時隔離試種制度和基礎設施不健全,不能有效的對進境之物實施隔離試種試驗,存在巨大的生態不安全隱患。
4.5缺乏有效的應急反應機制
快速反應機制是應對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有力措施,根據不同林業有害生物的災害等級,啟動對應的應急機制,多部門聯合協同作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
濱海新區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負責林業有害生物的應急指揮工作,但該機構存在多部門管理,既有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區,還有塘沽、漢沽和大港三個區級管理機構,此外城區、農村、公路、水利、農場和農業的林木分別由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造成大量管理上的漏洞,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時,很難及時做到各部門快速協調的開展工作。
4.6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觀念落后
目前防治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對生物防治技術措施的推廣和使用力度不夠,防治仍然以化學防治為主,大量劇毒化學農藥的使用,既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又降低了天敵生物的種群數量,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平衡。
此外,還存在著重治輕防的落后治理觀念,在治理工作中依然按照“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總想治理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具有長效作用的生物農藥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
5 治理對策
5.1加強多部門合作
應當由濱海新區管委會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林業有害生物的統一管理,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和協作,建立聯防聯治工作制度,并定期進行會商,共同制定林業有害生物治理對策,及時互通信息,做到資源共享。
5.2營造混交林
定期對現有林分進行撫育更新,及時清理蟲源木,并對蟲源木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清理蟲源木后的林地也要進行處理,避免造成疫情的死灰復燃。
對新造林加強造林設計審核,杜絕大面積單一樹種純林的形成,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大力支持營造喬、灌、草結合的林相復雜的林分,增強新造林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促進森林健康。同時應按照《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規定,在造林設計中要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切實做到從源頭上杜絕林業有害生物大發生的可能。
5.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各級政府和業務管理部門,應加大對林業有害生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購置高射程噴藥機、擔架式噴藥機、背負式噴藥機和大孔注藥機,根據林分分布情況進行合理配置,確保總體應急防控能力達到50hm2/d;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在三區分別建設建筑面積不低于200m2的藥劑藥械庫;在三區及各相關單位之間建立網絡信息傳輸系統,確保信息暢通。
5.4嚴格檢疫
定期開展檢疫執法檢查,對轄區內的苗圃、花卉生產經營單位、林產品加工企業定期實施檢疫,對發現的疫情及時依法進行處理。
密切與外檢部門的合作,及時掌握進境森林植物及其產品情況,建立隔離試種苗圃,對引進的活體植物及時進行隔離試種,并建立跟蹤管理機制,及時消滅危險性疫情,將經濟損失降至最低水平。
5.5建立快速應急防控隊伍
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應急防控隊伍,并根據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及時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應急防控技術水平。應急專業防控隊伍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可以采取多種管理模式,制定相應的責、權、利管理規章制度,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提升防控工作質量。
5.6全面推廣生物防治
積極引進和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措施,并制定相關措施鼓勵開展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引進、推廣和應用,對積極采取生物防治技術措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孫鐵環,李慶海.天津市森林病蟲害發生與防治對策,天津農林科技,2004(2):1-4
2 孫鐵環,李慶海,劉捷,等.走“專業防治”之路是森防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國森林病蟲,2003(4):42-44
3 吳學東,潘學東,宗晶瑩天津市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施現狀及對策.天津農林科技,2006(4):35-36
4 趙志鳳.淺談園林病蟲害的關鍵控制環節,天津農業科學,2007.13(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