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夏玉米新品種津單9號的選育經過,并對其特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最后,提出了適應種植地區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玉米;選育;栽培
中圖分類號:S513.0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66-6500(2008)04-0064-02
1 品種來源
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玉米中心2003年冬在海南以外引系鄭58為母本,自選系BWS為父本雜交育成津單9號。2003年所內一年產比試驗,2004年3個地點進行復比試驗,2005年參加天津市夏播玉米預備試驗,2006—2007年參加天津市夏播玉米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母本:鄭58,引自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為掖478親本繁殖田雜穗連續自交選育而成。
父本:BWS為黃早四x340F2姐妹交授粉2次后連續自交選擇育成。
2 特征特性
幼苗拱土能力強,易抓苗。苗期長勢整齊一致,早發性好。葉鞘紫色,葉片淺綠色。株高274cm左右,穗位高106cm。主莖葉片數21,株型緊湊,葉片稀疏,單株葉面積小,通風透光好。氣生根發達,抗倒。夏播生育期95d,比對照紀元1號早1d。
果穗長錐型,穗長19.0cm,粒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質量38.4g,體積質量737g/L,籽粒角質含量高,品質優良,出籽率82%。籽粒粗蛋白質含量9.15%,粗脂肪含量4.48%,粗淀粉含量75.35%。
該品種高抗大斑病、小斑病、絲黑穗病、矮花葉病、抗莖腐病和黑粉病。抗旱和抗倒伏能力強,耐瘠薄、耐鹽堿,適應性廣。
母本自交系鄭58拱土能力強,易抓苗。葉鞘紫色。株型緊湊,株高1.4m,穗位高35cm,葉片數18,花藥黃色。粒行數10-12行,錐型穗,穗長16cm,白軸,籽粒半馬齒型,百粒質量33g。抗病、抗倒性強。
父本自交系BWS苗期長勢旺,早發性好,葉鞘綠色。葉片緊湊,株高1.6m,葉片數22,花藥黃色。錐型穗,白軸,籽粒硬粒型,金黃色,穗長14cm,粒行數16~18行。抗病性強,氣生根發達,稈強不倒。
3 產量表現
2003,2004兩年在本所內進行產量比較試驗,平均產量9871.5kg/hm2,比鄭單958(9627kg/hm2)增產2.5%,位于866個夏播組合第8位。2005年在武清、靜海、薊縣進行適應性鑒定,3點次平均產量9423kg/hm2,比對照鄭單958(9234kg/hm2)增產2.0%,產量在年份和地點間表現較穩定。2006年在靜海示范4hm2,平均產量10257kg/hm2,與鄭單958(10203kg/hm2)平產;2007年吉林通化、松原、公主嶺、白城4個不同生態區進行試驗示范,平均產量10680kg/hm2,比鄭單958增產11.6%。經3年多點小批量試種,該品種表現出抗旱能力強,適應性廣,高產、穩產,抗病,耐瘠薄,品質優良等特點。
2006年天津市夏播區域試驗5點平均產量11217kg/hm2,比對照高優1號增產13.5%,在16個參試品種中列第1位;2007年5點平均產量11314.5kg/hm2,比對照紀元1號增產11.3%,列18個品種第5位。兩年平均產量11266.5kg/hm2,平均比對照增產12.4%。生育期與對照相近。
2007年天津市夏播生產試驗4點平均產量10258.5kg/hm2,平均比對照紀元1增產11.4%,居12個品種第4位。
4 適宜種植區域
適宜天津及華北夏玉米區及東北中晚熟春玉米區種植。
5 栽培技術要點
及時整地,整地要細致平整,確保苗齊苗壯,避免大小苗現象,保證群體產量。夏播6月中下旬及時播種。播種密度60000~67500株/hm2。喜肥水,根據土壤肥力狀況,用復合肥重施底肥(300~600kg/hm2),大喇叭口期追氮肥尿素1次(用量300kg/hm2)。早定苗,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熱量條件和農時允許的前提下,盡量晚收,確保籽粒飽滿,達到高產的目的。
6 種子生產技術
父母本措期播種時,母本先播,待母本播種4d后播種父本。或把母本浸泡8h后,父母本同期播種。待父本剛剛出苗時,間隔補種第2期父本。父母本行比1:4~1:5,母本種植密度8萬~9萬株,hm2,父本5萬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