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實驗室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未來實驗室建設的總體設想、內容和建設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天津;農業;實驗室;建設;設想
中圖分類號:G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4-0073-04
實驗室是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平臺,是科技創新項目的執行場所,是成果創新的根本保障。為保證地方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順利進行,促進天津市農科院農業基礎研究水平的穩步提高,必須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構建先進的科技創新平臺,以穩步推動天津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逐步增強,加速天津市農業科技骨干人才的培養,提升科技創新成果的水平,并確保天津市農科院“十一五”規劃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最終為天津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沿海都市現代農業建設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供堅實的技術和成果支撐。
1 天津市農科院實驗室的建設現狀
(1)現有實驗室平臺25個。服務于動植物育種、安全健康生產、農產品保鮮加工、檢測與生物技術研究等學科,包括蔬菜細胞工程(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細胞工程、分子生物學、植物病理與生理(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農產品采后生理與貯藏保鮮(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畜禽與生物制品、動物營養與飼料、家畜良種繁育(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農業昆蟲、植物病理及生防、雜草(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農作物遺傳育種(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植物分子育種、植物細胞工程、農業應用微生物、耐鹽植物(天津市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食用菌、農產品加工(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植物營養與肥料、農業微生物、土壤和水資源(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園藝綜合實驗室(天津市園藝工程研究所);院中心實驗室(天津市農科院中心實驗室);植物組培(天津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等。除我院兩個主要側重軟科學研究的研究所外,其他所有肩負農業科技創新任務的12個所級研究單位都設有數量不等的實驗室,約有230名科技人員在長期進行科研工作。
(2)重點建設7個院重點實驗室。為加強重點學科的建設,增強我院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我院先后設立農產品采后生理與貯藏保鮮、農作物遺傳育種、禽病與生物制品、蔬菜細胞工程、黃瓜育種新技術、植物營養與土壤肥料新技術和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等7個院級重點實驗室。通過在項目、資金和人員上重點扶持,形成了蔬菜和雜交粳稻育種、農產品保鮮等一批全國知名學科,而動物疾病防控、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國內有競爭力的學科,已創新出大量優秀的科研成果在全市乃至全國推廣。
(3)一批實驗室進入市級和國家實驗室行列。農產品采后生理與貯藏保鮮重點實驗室成為我市唯一的農業領域市級重點實驗室,并開始被農業部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考察范圍;院中心實驗室已經獲得國家實驗室認證考核。
(4)實驗室條件逐步完善。我院實驗室現有各類儀器設備近700臺套,價值2544萬元,其中40萬元以上儀器13件,10萬-40萬元儀器50件,1萬-10萬元儀器207件。
(5)發揮了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十五”以來通過實驗室支持完成各類科研項目281項,獲得登記成果105項,獲各級獎勵66項,申報國家專利104項,發表論文414篇,出版論著26部。
2 實驗室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2.1相對滯后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限制了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
主要表現在一些學科實驗室在儀器設備的系統裝備水平遠遠落后于科研發展需要,加之運轉費用不足,很難有效、持續地開展具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
2.2科技人才結構不夠合理,無法保證農業科技持續創新的需要
由于創新整體環境不夠穩定,導致創新人才隊伍不穩定,高層次科技人才尤其是全國頂尖領軍人才短缺。同時,由于科研條件較差,科技人員得不到充分鍛煉和培養,影響人才的成長。
2.3學科小而全,分散了整體科技創新實力
目前,我院學科設置數量多,學科間差別小,個別領域學科過于密集,農業科技力量分散;科技隊伍相互之間協作少,產學研、農科教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研究機構規模小,重點學科不突出。除蔬菜、水稻和保鮮等個別學科優勢突出外,我院的大多數學科優勢還不明顯,全院的總體農業科技水平提高不夠顯著。
2.4缺乏有效的平臺管理機制,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合作和共享
由于各單位地理比較分散,一直沒有建立統一的綜合協調機制,因此,相近學科資源難以共享,實驗設備重復購買;沒有開放方便的文件檢索和資料查新平臺,造成科技人員知識更新的渠道不暢,科研項目水平不高。
3 實驗室建設思路
未來一段時間是我市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及發展沿海都市現代農業的重要歷史時期。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定位為我院的學科建設、創新平臺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基地建設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與沿海都市現代農業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是我院“十一五”期間的重大任務。
3.1整合現有資源,突出條件共享
本著“少花錢、多辦事、重管理、求實效”的精神,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類資源和工作基礎,加大機構、隊伍、資金、項目的整合力度,避免重復建設;注重農業科技條件建設的質量,提高資金投入效益;合理調整研究儀器設備布局,理順相互關系,以“大件共享、小件必備”為原則,提升科技創新平臺的運行效率。
3.2科學整體規劃,突出支持重點
按照“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實用性”的建設要求,統一規劃實驗室設置,提升農業科研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突出重點,分階段推進農業科技條件建設,促進全院科技資源的重組和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資源的潛能。
3.3強化創新功能,推動體系運轉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實驗室建設的中心原則。通過完善基本科研條件,提高設備科技水平,滿足我院科技人員的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推動科技創新體制運轉,進而提升我院在現代農業和沿海都市農業發展中的支撐和服務能力。
3.4財政支持主導,多方參與共建
發揮財政在農業科技條件建設方面的主導作用,堅持財政資金主導與多方參與并舉,充分調動科研單位、科研課題組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所、課題組購置小型儀器設備,形成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4 建設內容
以服務學科建設為宗旨,以提高科技創新效率為核心,整合我院農業科技研究的人才、技術與資源優勢,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條件的整合,建立我院農業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在完善已有院級重點實驗室基礎上,根據學科發展需要,通過增、促、調、助等手段,完成我院實驗室布局。
4.1新建一批新領域創新實驗室
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在我院現有的學科、成果、技術、人員和設備條件的基礎上,新建一批新型實驗室,開展新領域的科技創新,滿足社會新需求,彌補我市在該領域實驗室的不足,提高我市該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4.1.1新建濱海鹽堿綠化實驗室,積極參與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主要開展:耐鹽植物種質資源收集、引進、篩選、應用;耐鹽植物新品種的選育;鄉土樹種篩選與改良技術研究;耐鹽植物生物技術輔助育種研究;植物耐鹽生理和機理研究;植物耐鹽性快速鑒定方法研究;耐鹽基因的克隆和應用研究;鹽生植物快繁技術的研究;土壤改良與栽培技術研究等。
4.1.2新建數字農業實驗室,提升農業信息技術研發能力主要開展:土壤及農作物信息的快速采集、傳輸、處理及發布;土地及水資源監控和高效利用;田間作物生長狀況及病蟲害發生遙測及有關模型的建立;農作物精確(變量)施肥與節水灌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基于webGIS的天津地區農作物病蟲害信息系統研究;研發基于WEBGIS的濱海新區農用土地評價系統;水產及畜禽精細養殖關鍵技術等。
4.1.3新建農產品轉基因成分檢測實驗室,配合部級檢測中心建設主要開展:轉基因農產品及加工品樣品前處理技術研究;農產品及加工品(包括深加工品)中轉基因成分的定性檢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產品質量檢測中的應用研究;建立轉基因生物信息數據庫;建立轉基因產品基因芯片檢測方法;國外轉基因產品檢測新技術推廣應用等。
4.2做優做強一批高水平高素質實驗室
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擇優選擇一批實驗條件較好、人才隊伍能力強的實驗室進入更高級別的實驗室行列,爭取更多更廣泛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創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成為國家和地區創新平臺。
4.2.1農產品采后生理與貯藏保鮮重點實驗室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行列主要開展:果蔬生物涂被保鮮劑、新型高效保鮮劑1-MCP、納他霉素的發酵生產及新型生物果蔬保鮮劑、天然活性物質的提取和仿生保鮮劑等項研發;多重滲透聚烯烴果蔬保鮮膜、二氧化碳傳輸促進保鮮膜、減壓及等離子體雙重處理保鮮技術、保鮮冷庫數字化監控系統等項研發;冷鏈流通關鍵技術及數字化控制、動態氣調保鮮包裝、果品雙控運輸保鮮紙等研發;果蔬分子診斷技術與貯藏預測等。
4.2.2農產品質量檢測實驗室爭取獲得國家實驗室認證主要開展:農產品近紅外及非破損性檢測技術在農產品定量評價中的應用;功能食品的檢測技術研究;獸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究;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農產品(食品)質量檢測中的應用研究;農產品(包括中藥材、中成藥)有毒有害物質及質量檢測和檢測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土壤、植物、食品及農產品重金屬及微量元素檢測技術;農藥多組分檢測技術等。
4.2.3畜禽疫病與生物制品實驗室成為天津市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新的快速、準確的生物診斷技術體系的建立;動物重大疫病預測預報系統的研發;建立和規范動物重大疾病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畜禽新型疫苗的研制開發;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等。
4.3完善充實一批傳統領域實驗室
合并分散的科技資源,調整研究方向,完善加強一批實驗室建設,以集中優勢力量,充實攻關實力,在新的思路下爭取獲得新突破,繼續創造更多更新的成果。
4.3.1整合農產品深加工實驗室.提高加工學科研發與創新水平主要開展:農產品中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提取技術;天然產物定性鑒定與定量分析技術;植物資源優選與改良;功能性終端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農副產品、廢棄物及可再生資源生物轉化技術研發;萃取技術、膜分離、現代干燥技術、微膠囊技術、粉體技術等農產品加工新技術研究等。
4.3.2整合蔬菜遺傳育種實驗室,保持蔬菜育種技術優勢主要開展:利用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創新蔬菜種質資源;利用單倍體突變技術創造優異種質資源研究;開展非對稱細胞質細胞融合研究;分子標記輔助蔬菜育種;黃瓜品種指紋圖譜構建與良種質量檢測技術體系研究;黃瓜單倍體育種體系優化及胚胎發生機理研究;黃瓜遺傳轉化體系研究等。
4.3.3整合農業資源與環境實驗室,開拓資源環境研發新領域主要開展:化控(保水劑、土壤表面水分蒸發抑制劑)節水技術應用;農藝綜合節水技術集成;微咸水高效安全利用技術研究;天津市農業廢棄物種類、數量、分布及對環境污染狀況的調查與評估;不同類型廢棄物分類處理技術應用工程;畜禽廢棄物好氧快速堆肥化技術應用工程;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控及污染防治技術體系;建立畜禽重要疾病的控制和養殖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技術體系等。
4.3.4整合病蟲害生物防治實驗室,保障生態農業健康發展主要開展:作物蟲害及天敵昆蟲的資源調查;建立重要天敵昆蟲的商品化繁殖體系;重要天敵昆蟲繁育、商品化生產技術創新;天敵昆蟲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示范;病害分子快速診斷、準確診斷技術研究;高效生防菌劑和生防機理研究;高效生防藥劑研發與應用技術研究等。
4.4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實驗室
重點扶持一批基礎好、水平高、成果轉化前景好的實驗室,做大做強新成果的研發和貯備。
4.4.1進一步加強動物營養與飼料實驗室.提升畜禽健康養殖水平主要開展:動物營養需要量研究;新飼料資源加工利用技術研究;飼料配方優化技術研究;畜禽高效飼養技術研究;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技術研究;飼料工業和畜牧業標準化技術研發等。
4.4.2建設農作物遺傳育種實驗室,提升大田作物育種技術水平主要開展:分子標記技術在農作物優良性狀標記上的應用;轉基因技術在外源基因轉化上研究;農作物品質育種研究;預測和評價育種材料品質特性的模式研究;篩選優質抗逆高產新品種;小麥品質遺傳及變化規律的基礎研究等。
4.4.3建設動物胚胎工程實驗室,提升我市動物繁殖整體水平主要開展:圍繞動物克隆技術平臺的建立,完善山羊胚胎克隆的技術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奶牛胚胎克隆的研究和波爾山羊體細胞克隆技術研究;圍繞動物轉基因技術的研究,開展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研發生物醫藥產品,應用轉基因動物生產人體備用器官;利用轉基因技術選育優良動物品種,研發重要畜禽傳染病基因工程疫苗;圍繞奶牛性控開發,開展體外活體采卵技術、性別控制技術、同期發情及早孕診斷等奶牛胚胎工廠化生產技術體系的研制與開發;動物性別控制技術研究。
5 實驗室建設的保障措施
(1)在學科建設上,根據天津地域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積極轉變傳統觀念,調整學科發展思路,做大作強原有強勢學科,擴大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和社會貢獻能力;增加新興學科,填補急需領域科研空白;培養扶持傳統弱勢學科,拓展社會服務能力;淘汰落后無用學科,避免科技資源分散和浪費。
(2)在資金籌備上,爭取持續穩定的市財政投入,用于實驗室條件設備改造和新儀器購置;加大自有資金投入,保證實驗室儀器設備運轉和維護;加強橫向聯合,吸引企業和社會投資彌補資金缺口。
(3)在科研隊伍上,加強對各學科領軍人才的引進,壯大科技創新隊伍;加大現有科技人才培養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對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強化自覺管理意識。
(4)在管理制度上,制定科學的評估辦法,準確公正的完成實驗室考核和評價;建立嚴格的掛牌資助制度,獎優去劣;修訂現有管理辦法,完善管理措施,規范管理行為;建立共享機制,實現更廣泛的資源共享,真正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效率。
(5)在信息資源上,為實現快速化、科學化,開發專門實驗室管理系統;開放信息資源,實現科技資料檢索及時免費查閱;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利用好本市公共平臺,減少重復投入和資源浪費,促進多學科技術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