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貨膨脹將可能降低到期保險金的實際購買力,削弱保險的保障作用。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的年金給付與消費者物價指數掛鉤,有效化解了通貨膨脹風險。國外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的存在以政府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為基礎。我國企業年金和其它合格養老金計劃應制定強制轉換年金產品的規定,政府盡快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鼓勵年金發展,為人們提供化解通貨膨脹風險的工具。
關鍵詞: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指數年金;交費確定型養老金計劃
中圖分類號:F8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8)05-0031-03
一、國外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發展狀況
(一)通貨膨脹指數年金
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的年金給付額與消費者物價指數掛鉤,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年金領取人每年領取的年金金額隨物價指數上漲而上升。通過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年金領取人每年領取的年金額的實際購買力將與原來基本持平,即年金領取人不承擔通貨膨脹風險。
(二)英國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的發展
在英國通貨膨脹指數年金已經非常普遍,保險公司和養老金一般都提供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給客戶選擇。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約占年金市場的10%左右。
英國職業養老金計劃中多數是確定領取型的,即養老金領取金額事先確定,對于這部分確定領取型計劃是不在個人年金市場購買年金產品的。職業年金計劃中有少部分是交費確定型計劃,這部分計劃在個人年金市場購買年金產品。個人養老金計劃是交費確定型計劃,從1988年開始出現,它的交費部分是免稅的,養老金資產收益部分在計劃中累積時采用延遲納稅,只有當養老金領取時才交稅。在英國,約有1/4的工人參加了個人養老金計劃。
英國政府規定,對于交費確定型的職業年金計劃和個人年金計劃,養老基金必須購買一定比例的年金產品,此政策的主要意圖是避免老年人過渡貧窮。因此,在英國,合格養老金計劃基金購買個人年金的市場稱為“強制性年金市場”(compulsory annu.ity market)。在2000年左右,這種強制性規定有所放松,退休者可以一次性取出1/4的養老基金,在個人養老金計劃中的基金可以一直保持到75歲才轉化為年金。通貨膨脹風險更是威脅著養老金的購買力,英國通貨膨脹指數年金與物價指數直接掛鉤,消除了通貨膨脹對養老金購買力的影響,對年金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美國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的發展
美國市場上出現較早的有兩種通貨膨脹指數相關的年金產品。一個是北美愛爾蘭壽險公司推出的“自由物價指數年金”,另一個是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的“通貨膨脹指數債券年金”(Inflation LinkedBond Account Annuity)。
北美愛爾蘭壽險公司的“自由物價指數年金”,年金金額根據前年度通貨膨脹指數增幅提高,且此年金產品承諾每年的年金給付金額不降低,即當通貨膨脹率為負時,年金領取金額不降低。據有關資料顯示,此產品銷售量較小。

1997年1月美國政府推出通貨膨脹指數債券,1997年5月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就推出了通貨膨脹指數債券投資賬戶,主要投資于通貨膨脹指數債券,滿足投資者獲得超過通貨膨脹指數收益的要求。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債券投資賬戶可以消除通貨膨脹影響。但是。通貨膨脹債券投資賬戶每天公布單位價格,這意味著投資賬戶資產價格是波動的,并不能實現與CPI準確匹配的年金保障。
(四)其他國家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已推出了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匈牙利政府在本世紀初規定,要求年金產品必須與通貨膨脹指數掛鉤,年給付額必須與通貨膨脹和工資物價指數一起提高。目前匈牙利退休人數少,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量還很小。
二、國外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發展及相關因素分析
(一)通貨膨脹債券市場是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的發展基礎
通貨膨脹指數債券是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的基礎,保險公司通過通貨膨脹指數債券來對沖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產品的通貨膨脹風險,可以說沒有通貨膨脹指數債券就沒有真正意義的通貨膨脹指數年金。
現代通貨膨脹指數連結證券(inflation-linkedsecurities)最早于1981年出現在英國,之后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美國、意大利、法國等超過20多個國家也推出了通貨膨脹指數證券。至2005年。全世界通貨膨脹指數證券,包括政府發行的和公司發行的通貨膨脹指數證券,市場價值總額約為5000億美元。
美國政府于1997年推出了通貨膨脹指數國債(US 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這種通貨膨脹指數債券的利息和本金會隨著消費者價格指數的上升而增加。因此,該債券持有者在獲得利息或本金時不會遭受購買力方面的損失,其利率其實就是實際利率。美國通貨膨脹指數債券主要有三個期限種類: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美國政府希望通過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降低長期融資成本。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為增加財政預算盈余,美國政府只發行了10年期的通貨膨脹指數債券,之后隨著美國赤字預算的導向,美國迅速增加了通貨膨脹指數債券的發行規模和頻率,2003年時市場價值總額為2700億美元,約占全世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總余額的47%。到2007年9月,由公眾持有的美國通貨膨脹指數債券達到4567億美元,約占當期可交易美國國債總額的10%,增長非常迅速。投資于美國通貨膨脹指數債券的機構包括中央銀行、資產管理人、保險公司、養老金、共同基金等。
通貨膨脹指數債券一經出現就受到公眾廣泛關注。其主要原因是,通貨膨脹指數債券代表一類新的資產種類,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直接抵御通貨膨脹風險的投資手段。對機構投資者而言,通貨膨脹指數債券還使投資組合更加豐富,資產負債匹配更加容易。

2007年9月份和2006年公眾持有美國國債情況見表1。
(二)國家對交費確定型合格養老金計劃強制轉換年金的政策要求與年金市場發展的關系
關于確定繳費型有稅收優惠的合格養老金計劃,世界各國在是否要求強制轉換年金產品方面的情況匯總如下:
一方面,對于合格養老金計劃,政府提供了稅收優惠政策,主要目的是保證人們在年老時有一定的收入。強制要求一定比例的繳費確定型合格養老金計劃基金轉換為年金產品,可以有效保證計劃參與人能得到比較穩定的年金收入,避免出現過度貧窮。一些國家沒有強制要求進行年金轉換的原因是沒有成熟的年金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說,這種強制性的轉換年金的制度對年金市場有著強烈的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對于年金計劃到期強制轉換年金產品的規定,為個人年金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個人年金市場的發展,推動了年金產品的創新。在英國,通貨膨脹指數年金這種創新形態的產品迅速發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英國強制轉換年金的規定。在美國,盡管美國政府也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國債,具有發展通貨膨脹指數年金的基礎,但由于美國沒有年金計劃到期必須強制轉換為年金產品的規定,年金產品的創新和發展比較緩慢。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我國企業年金和其它合格養老金計劃應制定強制轉換年金產品的規定
我國的企業年金是交費確定型合格養老金計劃,政府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們年老時有穩定的收入保障。在目前企業年金制度設計下,政府不強制要求在計劃參與人退休后養老金必須按一定比例轉換為年金產品,則可能很多人退休后一次性領取養老金。領取之后,可能因多種原因造成這筆養老金過早用完。這部分人在真正年老后。無錢養老,他們的養老將重新成為社會的嚴重問題。這是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一個缺陷。因此,建議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和其他有稅收優惠政策的養老金計劃,在計劃參與人退休后,養老金基金只能部分一次性領取(比如25%),其余部分必須轉換為年金產品。這將使我國的企業年金和其它稅收優惠政策養老金計劃制度真正發揮保障人們老年生活收入的作用。
(二)積極面對通貨膨脹風險,盡快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
目前,金融工具無論是國債、銀行存款、股票,不一定基金都無法幫助人們規避通貨膨脹風險,特別是無法直接規避通貨膨脹風險。從國外經驗看,只有政府有能力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另外,通過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政府可以降低融資成本,既可以為人們提供理財工具,又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相應通貨膨脹產品創造條件,推出更多更好解決通貨膨脹風險的金融產品,滿足人民需要。我國政府應發行通貨膨脹指數債券,積極應對通貨膨脹風險。
(三)鼓勵年金產品創新,積極發展年金市場
從國際經驗看,年金市場是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年金產品種類較少,保費規模小。2005年個人年金保費收入僅182億元,年金產品主要為定期年金、終身年金等,產品形態以傳統型和分紅型為主。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迅速到來,在此背景下,社會對年金產品的需求將迅速增加,這是市場提供的一次機遇。保險業應加強研究,積極進行產品創新,特別是應對通貨膨脹風險的年金產品的創新。積極發展年金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放開預定利率2.5%的限制。鼓勵投資連結年金產品、指數年金的創新,可探索開發專門用途的指數年金產品,如應對通貨膨脹的年金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