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技術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小康社會建設的技術支撐。它代表了三個方面的覺悟,即科學覺悟、生態覺悟和文明覺悟,其道德基礎是生態倫理,目標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是,環境技術不足以解決環境問題,因為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倫理、社會問題。只有當人類堅持相對人類中心論時,經濟發展與環境代價的二難困境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關鍵詞:環境技術;生態倫理;人類中心論;生態中心論
中圖分類號:B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3-0043-04
當前我國面臨七大生態環境問題:土地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覆蓋面積減少、草原退化、自然災害加劇、空氣污染和酸雨以及水污染和缺水。在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形勢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是建設生態文明,并提出要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等先進適用技術。這在宏觀規劃上為環境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的地位進行了設定,即環境技術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小康社會建設的技術支撐。如何使環境技術發揮更好的支撐作用,我們有必要對環境技術的大致發展、道德基礎及其局限性進行反思。
一、環境技術的發展
環境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密切相關,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關于污染的去除與資源化的末端技術(end-of-pipetechnology);1979年提出的“無廢工藝”(non-waste-pro-cess)。即所有原料和能源在原料供應—生產—消費—二次原料資源的循環中得到最合理和綜合的利用,同時對環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于破壞它的正常功能的生產方法;1984年關于廢物的減少化,即零排放;1990年關于節能、降耗、減少排污量與毒性的清潔技術以及同年強調污染應消除或消減在其產生之前的污染預防技術。從其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給環境技術下一個簡單的定義:環境技術是一種能夠節約能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具體來說,在垃圾處理方面,有填埋技術、焚燒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等;在廢水處理方面,有離子吸附技術和綠色技術,如厭氧一高負荷生物濾池和蚯蚓生態濾池等;在有機廢氣治理方面,有熱破壞法、吸附法、生物膜法和等離子體分解法等;在農業技術方面,通過生物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等發展生態農業。
與以往技術不同,環境技術對技術本身的理解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文明中的技術是一種硬技術,是一種資金高度密集、高度耗能、破壞自然的大量生產技術,而環境技術是一種軟技術,是一種“大眾生產的技術”。環境技術代表了三個方面的覺悟。第一,科學覺悟。生態學是環境技術在科學領域的理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的發展具有兩個鮮明特點:其一,研究的深化。如果把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視為中觀范疇的話,那么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一個方向是向區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等宏觀方面發展;另一個方向是向微觀方面發展,即生態學與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生理學、微形態解剖學的結合。其二,研究的滲透與整合。由于生態學研究與重大社會問題的結合更加緊密,并向人類及其生存的星球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最終目標邁進,生態學將滲透到與這一目標相關的方方面面,單獨依靠某一門科學不可能達到這一最終目標。可以說,生態學既是科學發展的方向,也是倫理學發展的方向,其實質是要求我們看到技術的局限性,看到人的主體性中既有權利,也有義務,要求我們在關系生態中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第二,生態覺悟。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其目的是指導人與生物圈(即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吧鷳B覺悟的實質不只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省,而且更深刻地是對世界的合理秩序、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對人的行為合理性的反省”。環境技術著眼于在技術生態中思考和解決環境問題,不再過分推崇技術理性,不再主張技術至上、技術萬能,而是把人的主體性和環境價值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一種生態覺悟。第三,文明覺悟。工業文明以機械世界觀為思想指導,堅持還原方法和靜態剖析方法,其結果是引發了生態問題。生態文明以生態世界觀為思想指導,堅持三大思想原則:世界是由相互關聯的復雜網絡組成的有機整體;世界是變化著的有秩序的整體;人類的價值和意義也包含在自然整體的自組織進化過程中。環境技術致力于節約能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應和了生態文明的內在精神。
二、環境技術的道德基礎——生態倫理
作為一種高技術,環境技術在倫理領域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倫理。生態倫理是用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規范,它從維護自然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的目的出發,對人們的行為提出規范要求。相對于傳統倫理來說,生態倫理的一個革命性變革在于它拓展了倫理學的視野,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納入倫理學關懷的范圍,用道德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梢哉f,生態倫理所倡導的既尊重人又尊重其他生命和自然,既重視文化價值又重視自然價值等,為我們重新體認自然界和生命系統,領悟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維度。問題在于,是強調人的主體性還是強調自然的價值,這就形成了絕對人類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的對立。
絕對人類中心論片面強調人的主體性。所謂人類中心論是就人類的主體性而言的。人類通過改造自然求得生存和發展,說明實踐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實踐使得人和動物區分開來。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存在,人在實踐活動中把人以外的存在都變成對象,變成客體,人則是支配自己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主導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人類中心論正是從人的實踐本質、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角度來看待人與自然之關系的。所謂絕對人類中心論的絕對性是指無條件性、機械性。這種絕對性又具體體現為至上性、唯一陸、排他性和短視性。至上性指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人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中心”,人有權任意支配、統治、處置一切非人類的自然物,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了人而存在,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是決定其他自然物是否具有生存價值的尺度。唯一性是指只看到人的主宰地位、主體力量而未看到人所屬的自然生態系統,沒有看到人對非人世界的高度依賴。由至上性和唯一性又推出排他性,排他性是指只關注人類而不關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系統,只知索取不知回報,完全將自然界視作可任意宰割的對象性存在。短視性則是指只關注當代人的利益或眼前的、可看得到并很快實現的利益,而且主要指人的物質方面的利益,從而忽視了人的長遠的或子孫后代的利益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見,絕對人類中心論片面夸大人的主導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忽視自然的價值,是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真正肇事者。
生態中心論認為應將道德義務的范圍擴展到整個生態系統,大致分為三種: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和自然價值論。大地倫理學通過把人視為大地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從而確立了人對大地共同體的義務。深層生態學通過把自我與環境融為一體,也為人們保護環境提供了一個理由:關心自我是人的天性;既然環境是自我的一部分,保護環境也就成為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試圖通過確立生態系統的客觀的內在價值,為我們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提供一個客觀的、獨立于人們主觀偏好的道德根據?!盁o論從微觀還是宏觀角度看,生態系統的美麗、完整和穩定都是判斷人的行為是否正確的重要因素”。生態中心論把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作為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和人對自然的道德行為的終極尺度,認為絕對人類中心論是引發全球環境危機的罪魁禍首。就其指責絕對人類中心論忽視生態價值而言,生態中心論有它的合理意義,但在基本理論設定上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自然具有不依賴于人類而獨立存在的“內在價值”。這種離開人類的實踐來抽象地談論自然界的“價值”的說法,是對“價值”概念的誤用。唯物史觀認為,價值是事物(物質的和精神的現象)對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它是主體和客體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這種關系作為主客體關系的一個側面,其突出特點是具有人的主體性。價值的主體性首先表現為,在價值關系中,不是人趨近物,而是物趨近人。此外,價值的主體性通過價值關系中主體的創造性得到體現。第二,自然物的生存需要表現為“利益”。這種說法混同了人類生存需要與生物生存需要的本質區別。需要是生物自身生存和發展對外在條件的一種依賴狀態。但是,生物的這種需要出于本能、出于生存競爭、出于自然性,而不是出于有意識的理性選擇、社會協作和社會性。人類生存需要通過社會關系表現出來。也就是“利益”。利益和需要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需要是利益的基礎,利益是需要的升華,利益本質上是主體基于社會關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對客體即物質產品的關系,是一種物質利益或精神利益,由此而延伸有政治利益等等。如李德順教授所言,反對人類中心論,問題不在于離開人類中心,而在于更好地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尺度,重新認識人在自己的對象性行為中的權利和責任,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充分擔當自己的責任。
超越絕對人類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兩者的對立,相對人類中心論已成為生態倫理發展的必然方向。首先,相對人類中心論消解了絕對人類中心論的絕對性,主張相對性,即條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類只是在某一歷史階段具有中心地位。第二,人類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具有中心地位,而不是一切方面或一切領域。相對人類中心論認為人類在終極價值尺度方面具有中心性,認為人類的整體利益是人類實踐選擇的唯一的、終極的價值尺度;但在生態科學上,相對人類中心論又不承認這種中心性,認為人類在生態系統中并非至高無上,而僅僅是生物圈中的一員,人和其他物種是一種伙伴關系。第三,人類要維護在終極價值尺度方面的中心性或實現基本需要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同時維護自然的權益,重視生態系統的系統價值。其次,相對人類中心論消解了生態中心論的“生態中心”,認為生態中心論的幾個派別都面臨難題:大地倫理學面臨的基本難題是如何證明道德與共同體之間的必然聯系(這種聯系具體表現為生物共同體的范圍同時也是道德共同體的范圍;共同體的結構與組織反映著共同體的倫理原則);深層生態學的主要難題是如何把人們的認同對象從“社會自我”擴大到“生態自我”;自然價值論的主要難題是如何證明價值與義務之間必然的邏輯聯系,最后只能以人性論為歸屬。
三、環境技術的局限
環境技術以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為其科學理論基礎,以生態倫理為其倫理基礎,以解決環境問題為目標,但是其潛力有限。原因在于:第一,即使運用系統論方法,生態學和環境科學也不能提供有關當今環境問題的完整而準確的信息;第二,物質守恒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都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修復活動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負面環境后果;第三,所有工業過程,即使被設計成零排放,也將造成負面的環境影響。環境技術之所以在許多情況下看上去是成功的,是因為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目標上,而忽略了更廣泛的、更長期的影響。休斯曼認為,如果將一個國家的人工制品及其相關服務的總量說成是國內生產總值(GDP),根據以下方程,環境惡化顯然與GDP的數量直接相關。
環境影響-GDP×每單位GDP造成的環境影響=人口×人均GDP×每單位GDP造成的環境影響
人們經常把“每單位GDP造成的環境影響”當作“技術因子”,這反映出可以把生態效率上的技術改進作為減少當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的主要策略。但是技術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減少環境影響受制于熱力學第二定律,比如技術因子永遠不可能為零。從以上方程式可以看出,只有減少人口數量或者每個人的物質和服務消費,才能有效減少整體環境影響。如果允許經濟(GDP)無限制的增長,那么生態效率上的技術改進所帶來的減少環境影響的任何潛力都必然是短命的。也就是說,技術對減少當前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是有限的,長期的環境保護只能通過限制人口規模和人均消費。環境問題由是轉化成為人口問題和消費問題。全球環境危機與曾經或者正在肆虐的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蔓延密切相關,這種消費狂熱的價值觀成為當前人類活動的主要驅動力。深究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根源,就是絕對人類中心論。因而長期的環境保護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倫理、社會問題。短期的技術修正基本上是無用的,除非用獲得的有限時間來摒棄物質主義價值觀,徹底放棄絕對人類中心論,堅決捍衛相對人類中心論,并付諸實踐,經濟發展與環境代價之間的二難困境才能得以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最終實現。人類應永遠銘記: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身!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