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者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研究者的價值立場決定的。研究者持什么樣的價值立場,就會選擇與其相適應的研究方法。亞當,斯密在考察早期資本主義經濟矛盾時,其研究方法體現出明顯的二重性:一是本質抽象法,二是現象描述法。這是他所代表的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利益與意識的反映。斯密的二重性的研究方法對后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演化與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不論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都可以從斯密那里找到方法論上的依據與淵源。
關鍵詞:斯密;本質抽象法;現象描述法;歷史影響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3-0062-04
亞當·斯密(1723-1790年)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建者,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做了第一次系統考察,克服了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的片面性,使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過程得到全面統一的認識,因而在政治經濟學史上被后人稱為“政治經濟學之父”。但在他的經濟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對同一經濟問題存在著兩種甚至多種不同的觀點,而且各種相互矛盾的理論能夠“和平共處”。這是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二重性的體現和結果:一方面,斯密在繼承配第歸納法和魁奈演繹法的基礎上,形成了初步系統的本質抽象法;另一方面,又從維護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利益的需要出發,形成了一套現象描述的方法。本文試從主義與方法的角度探析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二重方法及其產生原因與歷史影響。
一、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二重方法
斯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二重方法,可以概括為:一是本質抽象法,二是現象描述法。在對社會經濟問題的考察中,斯密一方面繼承了配第和魁奈研究方法中的科學因素,克服了他們把歸納法和演繹法割裂的缺陷,形成了初步系統的本質抽象法。運用本質抽象法,他能夠從當時重大的經濟問題出發,深入社會生活的內部,分析經濟現象的內部結構和聯系,從而得出許多超越前人的、有價值的結論。另一方面,斯密又滿足于現象描述法,其特征就是僅僅分析經濟現象的表面聯系,以代替對經濟矛盾本質的規定。盡管他也使用比較、分類、歸納等思維形式,但這不是為了從具體達到抽象,而是為了對經濟現象的描述顯得有條理。顯然,這是兩種對立的方法,但在斯密那里卻顯現不出矛盾性,被他同時應用于同一學科、甚至同一問題的研究。在他看來,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本來就是雙重的,揭示本質和描述現象同樣重要。
因此,在斯密的經濟理論體系中就出現了內在和外在方法同時并存的局面。他在描述經濟生活的表面現象時,往往把現象聯系直接規定為概念,并且與使用本質抽象法得出的概念規定混在一起,令人難辨真偽,使他對一切經濟問題的解釋都表現出明顯的矛盾性。這集中表現在,他對同一經濟問題的分析會得出兩種或多種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以價值理論為例,運用本質抽象法,他正確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認為“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進一步,對于什么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他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明確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源泉,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這是斯密對于政治經濟學創立與發展的重大貢獻。同時,現象描述法的運用,又使他得出另外兩種不同的觀點和結論:一是認為商品所能支配、所能購買的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對于占有財富并愿用以交換一些新產品的人來說,它的價值,恰恰等于它使他們能夠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這樣,商品的價值就不是決定于生產商品所必要的勞動量,而決定于可以買到一定量活勞動的商品量。二是提出了三種收入決定價值,即工資、利潤和地租不僅成為一切收入的源泉,而且成為“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無論在什么社會,商品價格歸根到底都分解成為那三個部分或其中之一。在進步社會,這三者都或多或少地成為絕大部分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這個庸俗的價值定義在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上被稱為“斯密教條”,對以后的政治經濟學影響甚大。
與他的價值理論相適應,斯密的分配理論也是二重性或者多重性的。在工資理論上,首先從他的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既然商品價值是勞動生產的,勞動的全部產品就是勞動的自然報酬。“勞動生產物構成勞動的自然報酬或自然工資”。其次,又從生產費用論出發,認為工資是生產費用的一部分,是勞動的價格。顯然,這兩種觀點之間存在著矛盾。這是因為,按照前一種說法,勞動者以工資的形式取得的只是勞動生產物的一部分,是不等價的;而按后一種說法,勞動者已按“勞動的價格”取得了足夠的報酬,因而是等價的。在利潤理論上,從勞動價值理論出發,斯密一方面認為利潤是工人勞動生產物的扣除部分。他已經看到,當資本積累出現以后,資本家就利用所占有的資本,雇用喪失生產資料的工人為他勞動,而他所獲得的利潤,就是雇用工人所創造的價值扣除工資后的剩余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利潤看成是酬勞資本家所墊付的資本的報酬,把它和全部資本相比。同時,他還從三種收入構成價值的理論出發,把“來自資本的收人稱為利潤”,認為利潤是“資本的自然報酬”,是構成價值的源泉之一。在這里,把利潤看成來源于工人勞動的創造與把利潤看成是來自資本的報酬或收入,兩者之間是相互矛盾的。在地租理論上,斯密首先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地租是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勞動生產物價值的扣除部分,即是產品價值在工資和利潤以后的一種扣除;其次,從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出發,認為地租是決定商品價值的一個因素,是使用土地的自然報酬;再次,認為地租是農產品壟斷價格的結果,“作為使用土地的代價的地租,當然是一種壟斷價格。它完全是不和地主改良土地所支出的費用或地主所能收取的數額成比例,而和租地人所能繳納的數額成比例”;最后,認為地租是土地自然力發揮作用的結果,是由農業中所特有的自然生產力所提供的收益形成的。斯密斷言,自然和牲畜一樣也創造價值,并為地主提供地租。可見,斯密的地租理論不僅受重農主義的影響,而且受他二重性研究方法的影響,所以他的地租理論不僅是二重的,而且是多重的。
二、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二重方法產生的原因
對于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二重方法,后來的政治經濟學家都有所覺察,李嘉圖、西斯蒙第即看到了這一點,馬爾薩斯、薩伊也看到了一點。但他們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對斯密的二重方法各執一端,同時批判了他們反對的另一端。對斯密的方法及其二重性做出全面、正確評價的是馬克思。馬克思指出,“斯密本人非常天真地活動于不斷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探索各種經濟范疇的內在聯系,或者說,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隱蔽結構。另一方面,他同時又按照聯系在競爭現象中表面上所表現的那個樣子,也就是按照它在非科學的觀察者眼中,同樣在那些被實際卷入資產階級生產過程并同這一過程有實際利害關系的人們眼中所表現的那個樣子,把聯系提出來。這是兩種理解方法,一種是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內在聯系,可以說是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生理學,另一種則只是把生活過程中外部表現出來的東西,按照它表現出來的樣子加以描寫、分類、敘述并歸人簡單概括的概念規定之中。這兩種理解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不僅安然存在,而且相互交錯,不斷自相矛盾。”
為什么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會出現二重性呢?經濟學說史表明,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者的主義與方法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主義主導方法,方法實行主義。政治經濟學家不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如果不代表一定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就不可能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也不可能成為政治經濟學家。只有將自己的利益與特定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相統一,并以此為據運用適當的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矛盾,才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同樣,對于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二重方法,也只有分析他所堅持的主義或價值立場,即他所集中代表的階級、階層、集團的經濟利益與意識,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與理解。
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二重方法,從根本上說,是由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以及斯密所代表的英國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決定的。在斯密生活的時代,即18世紀中后期,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英國資產階級在廣大勞動群眾的支持下,推翻了封建貴族的統治,并由此成為統治階級。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特別是從1760年開始的產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斯密就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他的經濟理論與著作就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經濟意識的集中概括。為此,一方面,作為處于上升時期的、新興的資產階級的代表者,斯密有必要從理論上論證資本主義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產業革命的促進作用,以進一步體現出資本主義對于封建主義的優越陸。這就要求他必須深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內部,努力揭示出社會經濟矛盾的本質,從而使他能夠在研究方法上超過前人,在配第歸納法和魁奈演繹法的基礎上形成本質抽象法。另一方面,由于英國資產階級的軟弱與妥協性,資產階級革命很不徹底,這就決定了斯密不可能、也不愿意把抽象法貫徹始終,而會自覺不自覺地滿足于只認識社會經濟生活的表面,由此形成了他的現象描述法。
對斯密的二重方法有直接影響的,是當時英國哲學家休謨的思想。休漠是一位二元論者。一方面,他像洛克、貝克萊一樣是經驗主義者,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認為一切知識都來源于經驗感覺,主張用概念和演繹揭示現象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他又是懷疑論者,認為人的思維只能夠局限于有限的現象世界,事物自身是不可認知的,主張用現象的描述來代替那種“永遠達不到的真理”。由于斯密和休謨交往密切,休謨對斯密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的友誼一直保持到休謨生命的終結。由此,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斯密會不自覺地以休謨的哲學方法論指導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在每當遇到難以解決的矛盾,或者發現自己的某些觀點和概念與實際有沖突時,不愿意進一步沿著本質抽象法的思路去解決問題,而是退回到經濟現象的描述,以求得自己理論體系的自圓其說,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二重性。
三、經濟學研究二重方法的歷史影響
斯密的二重方法及其二重經濟理論體系,是早期新興資產階級經濟利益與意識的集中概括與反映。隨著時代的發展,斯密的學說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他的二重方法和體系,也在后世被不同階級、階層、集團的經濟學家所繼承和延伸、發展。可以說,從斯密之后,政治經濟學在方法和學說上就開始出現了分化。在后來的經濟學說史中,盡管學派紛雜,著述如林,但從研究方法角度分析,基本上可以歸為兩大派別:一派堅持和發展斯密的本質抽象法;另一派則繼承并延續他的現象描述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政治經濟學方法史,就是斯密創立并使用的這二重方法在分化和融合中對立統一、不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演化和發展的歷史。
直接繼承斯密抽象法的是李嘉圖和西斯蒙第,他們分別代表著英法兩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最高水平。盡管兩人在立場和觀點上有不少分歧,但研究方法的基本點卻是一致的。這是因為,他們都曾以斯密的信徒自居,并力求運用斯密的本質抽象法來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也正是在運用斯密的方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他們都從自己的立場發現了斯密二重方法的矛盾,因而也都努力克服現象描述法的缺陷,發展本質抽象法。這一點,在李嘉圖那里,表現為對勞動價值論的堅持和對斯密另外兩種價值論的批判,并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社會具體矛盾的考察;在西斯蒙第那里,則表現為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從消費和分配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揭露和批判。因此,李嘉圖和西斯蒙第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是以斯密本質抽象法為原則進行的,也是斯密不成熟的初級抽象法到馬克思成熟的系統抽象法之間的必要中介。
經過李嘉圖和西斯蒙第的中介,馬克思堅持、繼承了斯密本質抽象法的原則,并加以充實、系統化,由此形成了馬克思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特有方法——系統抽象法。斯密的政治經濟學方法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斯密本質抽象法的原則為馬克思所繼承,并加以發展;二是斯密的二重方法使馬克思更深刻地認識到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在矛盾,并成功地找到了解決這些矛盾的途徑。在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與研究中,馬克思對斯密的研究方法作了反復的批判分析,從中發現了可以繼承并發展的要素,比如對分析的重視,以及從抽象到具體的概念體系建立理論體系等。也正是在批判、吸收斯密二重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馬克思逐步認識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絕不能僅僅滿足于描述經濟生活的“事實”,而且要進一步揭示這些經濟事實的本質與規律性。這樣,在斯密那里尚處于初級形態并與現象描述法混雜在一起的本質抽象法,到馬克思則得以成熟與系統化。在馬克思看來,所謂系統抽象法,就是辯證、系統地使用抽象思維能力,揭示和論證經濟矛盾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五個環節:(1)從實際出發,充分占有材料;(2)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辯證統一;(3)強調以概念運動為主體;(4)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統一;(5)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這集中體現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也體現在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經濟學著作與思想中,如希法亭的《金融資本》,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由此,系統抽象法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
由斯密的二重方法所導出的第二個政治經濟學流派,是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現象描述法制約并影響著這一流派的研究方法。直接繼承斯密現象描述法的是薩伊,他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是斯密學說與方法庸俗成分的系統化。在薩伊那里,斯密的現象描述法得到全面展開,表現在他強調對經濟現象間表面聯系的描述,否定抽象法的作用,并據此構筑了他的“三位一體的公式”。經過薩伊這個中介,斯密的現象描述法由此得以流傳和發展,逐步成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與薩伊同時代及稍后的政治經濟學家,如馬爾薩斯、穆勒父子、西尼爾、巴師夏等人,都為現象描述法的系統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德國歷史學派的“歷史方法”則從“批評者”的角度豐富了現象描述法。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庸俗政治經濟學,則又從心理原則、邊際分析、數理方法及制度分析等方面進一步發展了現象描述法,使其達到一個新階段。
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以所謂“凱恩斯革命”為起點的。這種“革命”的特點,在于沖破了斯密學說中的自由競爭主義的傳統,主張政府干預,這是向重商主義的“回歸”。這種回歸,使資本主義經濟學內部的分化日益明顯,除堅持自由競爭主義和政府干預的兩大流派外,還有這兩種流派的折衷主義“中間派”,以及因國別、集團利益的不同而形成的各個支派。從方法上看,不論哪個流派,都有自己宣稱的特點;但無法否認的是,這眾多的派別,在方法上又有其共同點,即都把斯密的學說看成是自己學說的理論淵源,都從斯密那里繼承了現象描述法的基本要素,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發揮,從而使現象描述法“現代化”,如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中的數理方法、計量方法以及新制度分析方法等。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