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新年伊始,寒流和冰雪就無情地降臨在南方的大半個中國,在一個個紅色警報中,常年少見冰雪的人們手足無措,缺水斷電,交通癱瘓,一場50年不遇的暴風雪給人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同樣,一直順風順水的出版業,在經歷了教材招投標的寒流后,又迎來了30年不遇的暴風雪——紙價狂漲。南方的雪災,在政府和社會各界抗擊下,已經被戰勝。而出版業面臨的紙價風暴,就不會如此樂觀了。悲觀者認為,紙價風暴不是短期的、突發的,而是長期的、持續的,出版業的冬天真的來了;樂觀者認為紙價上漲是好事,會從反面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
悲觀也好,樂觀也好,此時我們需要的是冷靜。春天來了,紙價風暴給我們這個行業帶來的寒流,使這個春天出奇的冷。春寒料峭,冷風習習中,讓我們冷靜觀察,冷靜分析,看這場紙價風暴到底程度幾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強度:30年不遇,幅度驚人
自1995年紙價出現波動后,十二年中,紙價基本平穩,使我們失去了對這一最重要生產原料的警惕。這場紙價風暴實際上是從2007年7月開始的,半年多來,基本上是一個半月一個價格,上漲幅度之大,用“瘋狂”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據多年從事紙張銷售的北京五洲新大正紙張公司藏先生向記者介紹,到目前為止,作為中小學教材主要用紙的70克膠版紙和80克膠版紙價格已經上漲14%;輕型紙和銅版紙售價一噸普遍上漲了1000多元,如輕型紙,已從每噸6200元漲至7200元,漲價幅度在16%左右;銅版紙從每噸7000元漲至8200元,漲價幅度17%左右。個別特型紙漲價幅度更大,有的達到了20%。
2008年元旦以來,很多紙廠又推出了新的價格表,一年伊始正是漲價的好機會,紙價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漲幅在二、三百元左右。
由于沒有權威統計數字,對半年來紙價總體上漲幅度到底有多大,大家有不同的判斷,媒體報道的數字也有很大差距,有的認為超過了20%,有的認為沒那么嚴重。紙張型號品種繁多,相同的型號品種,各廠家的定價也不一樣,想對上漲幅度做出確切統計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有關行家綜合各方面的情況,認為上漲幅度在18-20%之間。
紙價漲了,書的成本自然會跟著漲,漲了多少?就這一問題,記者分別請兩家印刷廠的朋友幫助詳細算了一下,一本400頁的圖書,用70克850紙,每本成本上漲了0.42~0.50元。現在新出版的400頁的書,定價在30元左右,0.50元不過是30元定價的1.66%,看起來太微不足道了,但與利潤比,就不一樣了。現在很多書并不盈利,即使是比較暢銷的大眾書,毛利也就是15%~20%,純利一般也就10%左右,也就是說,30元的書,出版社能有3元的純利。0.50元的新增成本,等于吃掉了16.6%的純利。
上漲幅度如此大,使業內一片驚呼,很多從業二、三十年的老編輯甚至發出“紙價狂漲,會使出版業‘崩盤’”的擔心。
30年不遇的紙價風暴,給全行業拉響了橙色警報。
成因:大潮帶動,政策助推
探究這場紙價風暴的成因,大家普遍認為是國家關停小造紙廠造成的。實際上,除了關停小造紙廠,我們認為還有經濟通漲、紙張需求的增長以及市場欠規范等原因。
2007年6月4日,《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發布,10月31日《造紙產業發展政策》頒布實施,而這兩個政策不約而同將矛頭指向國內眾多規模小、污染嚴重的小型造紙企業。凡年產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裝置、年產1.7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排放不達標的年產1萬噸以下以廢紙為原料的紙廠,皆在關停之列,據估算迄今受此系列政策影響,全國約有1000多家小造紙廠關停,關停的1000多家造紙廠,每家產能不大,但家數多,湊起來也是相當可觀的。一下子減少了這么多產量,價格不漲才怪。為環保關停小造紙廠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在關停前是否應該對紙張減產可能造成的影響事先有所計劃和安排呢?
國際上,凡是資源性產品的價格一直都在上漲,國際紙漿價從2002年上半年的430美元/噸上漲到870美元/噸。我國的紙張長期低于國際價格,而原料卻越來越依靠國際市場,漲價成為必然。另一方面,國內物價在一年中漲聲一片,食品的漲幅更是驚人,豬肉價格翻了一番,大蔥創紀錄3 .5元/斤,水、電、人力等費用也都見漲。在這場漲價大潮中,作為原料性產品的的紙張價格顯然難以獨善其身。
2007年有香港回歸10周年,黨的十七大的召開;2008是奧運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這兩年是出版事業相對活躍時期,紙張需求有所增長。一方面是供給的減少,另一方面是需求的增長,造成供求失衡。
就以上三點來看,紙價上漲是順理成章的,只是漲幅太大了些。這與目前物價的上漲很相似。以大蔥為例,大蔥的特點是產量高,易儲存,一直在二、三角左右。隨漲價大潮,價格直沖3.5元/斤,春節期間甚至達到了5元/斤。這里有供求問題,也肯定有非市場因素,如跟風漲價、胡亂漲價等。紙張價格,有人認為漲幅無論如何也不該超過10%,目前的情況,是否也有跟風漲價、胡亂漲價的成分在里面呢?
損失:直接14億,間接不可量
據民政部公布的數字,南方的雪災給我們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1111億元人民幣,那么紙價風暴給我們全行業造成了多大損失呢?讓我們簡單算算看。
據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行業統計數字,2005年全行業用紙量524.45萬噸,其中圖書用紙量115.99萬噸,2006、2007年的統計數字還沒出來,應該高于這個數字,2008年也只會多不會少,全行業年用紙量應該超過550萬噸,圖書用紙量應該超過120萬噸。按每噸紙成本平均增加1200元計算,2008年新聞出版全行業就要多支出成本66億元,圖書出版要多支出成本14.4億元。這是算全行業的賬,具體到出版單位,也很容易算出來。以中國出版集團為例,該集團年用紙量是5萬噸,如果每噸紙上漲按1200元計,那么,全年就要多支出成本 6000萬元。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這是直接損失,間接的如紙價上漲造成書價上漲,進而影響銷售;紙荒造成的現金提貨使出版社資金周轉不暢等,更是不可估量。
影響:發展拐點,利害并存
眾所周知,圖書出版是個微利行業,在教材招投標等新政策和迅速崛起的新媒體擠壓下,生存日益艱難。紙價的上漲,無疑是雪上加霜,其影響注定是深遠的。如此大的影響,有可能促使全行業發生巨變,紙價風暴也許會成為行業進入新時期的拐點。
拐點是可能的,但怎么拐,向什么方向拐,誰也說不清。畢竟是原材料漲價了,畢竟是利潤受損了,悲觀的情緒籠罩著大家。但也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紙價風暴對行業是挑戰,也是機會。有媒體報道說,資深出版人、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甚至認為“這次紙價上漲是老天對中國圖書業的恩賜”。
紙價風暴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各出版社,也會影響到印刷、發行環節,有些影響已經顯現出來,有些還有待觀察。
其一,新書品種減少。據了解,在紙價上漲后,造紙廠都要求現款付賬,導致出版社和圖書公司的資金鏈繃緊,而且有的造紙廠在付現款之后45天才能拿到紙。所以,出版社和圖書公司在有限的紙源下,只能減少新書類目,保證重點,例如,原計劃每年出新書40種,現在只保證30種,一些可出可不出的書就不出了。據業內專家估計,2008年新書品種會減少10%左右。
其二,書價上漲,銷量減少。在今年初的訂貨會上,人民文學出版社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紙張的上漲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人文社一年再版圖書比率占所有出版圖書的60%,紙張的上漲對再版書的影響比新書大,人文社無疑是“重災區”。在2月初記者采訪人文社時得到了明確的消息,不僅新版圖書定價會與市場接軌,人文社的再版書也將根據市場紙價的變化隨之浮動,此舉實為無奈之舉,當記者問及普通讀者將會如何反應時,人文社的同仁用這樣一句話回答了記者:“生活用品、各種原材料價格都在上漲,豬肉都漲了3倍,書價為什么就不能漲?”
肉不能不吃,但書是可以不買的。一位資深評論家指出,圖書不是生活必需品,如果要漲價,必須考慮讀者的承受能力。書價在大多數讀者眼里已經夠高了,再漲勢必影響銷量。
其三,資金周轉受影響,弱小出版社和印刷廠有資金鏈斷裂的可能。紙荒打亂了出版業多年形成的相對固定的資金周轉秩序,紙款的現款結付和預付,會使一些弱小出版社和印刷廠不堪重負。
其四,紙張質量下降。據新蕾出版社副總編輯趙強在博客中說,最近連連聽到出版科的人不斷告急,說目前合作的幾個大造紙廠,在紙張生產中偷工減料,導致紙張的質量嚴重下滑,如紙張表面起粉、韌性差、克數差、加放少等。其他一些出版社也發現了類似問題。如此畸形的市場供求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紙張質量越難以保證。
其五,促進產業重組。有專家認為受紙價風暴的影響,“在中長期可見的未來,出版業會出現洗牌”。大的出版機構,品牌和實力的積累,使其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而一些本來就很弱小的出版機構,就會度日維艱了。紙價風暴中出版機構會真正進入拼內功、拼實力階段,重組并購不可避免。印刷行業的情形也會和上游的出版領域的情形差不多。
還有專家認為,通過紙張漲價,把目前出版的很多垃圾書像淘米一樣淘一下,有價值的留下來,可有可無的就淘走,并且可以沖擊目前結構性重復的狀態,對出版業有積極意義。
其六,數字出版乘勢而上,出版社數字化轉型加快。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組織的問卷調查顯示,出版社的數字出版步伐正在加快,網絡閱讀率增長迅速。而紙價風暴會進一步促進網絡出版技術、閱讀器、電子紙張、電子圖書的快速發展,也會促進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走向:局部震蕩,大盤走高
在經過了如此大幅度的漲價后,紙價還會上漲嗎?有回落的可能嗎?
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造紙企業、紙張經銷企業和出版機構專門負責紙張工作的有關人士,大家的觀點基本一致,那就是還會持續上漲,但上漲幅度觀點不一。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出版經濟研究室主任、經濟學博士張曉斌認為,判斷任何產品的價格走勢,方法差不多,一是看原材料的國際、國內的供給情況和價格走勢,二是看產品在市場上的供求變化,三是看國家政策傾向,四是看行業產能提升空間。從這四個方面來觀察,國際紙漿價格一直上漲,在資源越來越稀缺的情況下,看不出有回落的可能;國內為保護環境,要逐步取消草漿、農作物秸桿做漿制紙方式,國內造紙原漿來源還要減少;2008年是奧運年,也是十七大后的開局年,紙張需求會相對增加;國家政策傾向是排污標準只會越來越高,供求關系倒掛的局面可能還要加劇;短期內國內造紙產能不會有太大的增加;加上水、電、人力等成本不斷上漲,紙價繼續上漲的空間很大。
那么,紙價上漲幅度會有多大?會像樓市還是像油市?記者綜合采訪情況和掌握的資料情況認為,2007年下半年的紙價狂漲,對需求市場造成巨大壓力,會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和抑制需求,另一方面,漲價幅度過大,有泡沫成分,因而,紙價不會瘋狂到樓市的程度,會像油市一樣,在漲到基本與國際價格接軌后,趨于穩定。2008年的總體漲幅不應該超過2007年下半年。
反思:不僅是預警防范機制的缺失
紙價風暴的影響,反映出行業管理和發展的很多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反思之一:行業發展的危機預警防范機制的缺失與建立。任何一個產業,對原料的供給都是十分重視的,很多行業都制定了聯動機制。國際紙漿漲價、國家關閉上千小造紙廠,這些會對出版原料供應產生極大影響的事件,沒有一種機制來保證預警和防范。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出版業健康安全發展的危機預警防范機制已刻不容緩。
反思之二:對出版這一特殊產業國家應有特殊保護政策。出版業作為一個產業,總盤子很小,就圖書出版來說,甚至不如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但由于其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肩負著文化傳承的責任,因而具有產業的特殊性。國家應該在稅收、管理等方面,給予本行業特殊的保護政策。現在圖書出版和其他行業的稅率是相同的,而在經營上的束縛比較多,無法完全市場化競爭,這會造成產業的脆弱性,應對風險的能力差,不利于傳承文化重任的完成。
反思之三:出版機構自身的健康度和市場敏感性需要加強。在災難中,總是越健康、越敏銳的個體,越有生存的機會。在這場紙價風暴中,中國出版集團、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靠敏銳的市場觀察未雨綢繆,因而從容不迫,值得學習。中國出版集團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專門的紙張公司,負責全集團紙張的統一進貨和調配;用紙大戶高等教育出版社動用3個億資金,一口氣囤下了2008年的全年用紙;人民出版社由于經常有重大出版任務,多年來一直提前準備出半年的紙張,此次更是儲備充足,人民社社長黃書元表示即使已有貯備但是仍不敢掉以輕心,在資金調度上優先考慮、確保圖書紙張。
反思之四:行業協會在維護行業利益問題上應該有所作為。行業協會就是為行業發展服務的,出版社是紙廠的最大用戶群,是不折不扣的“上帝”, “上帝”受制于紙廠的時候,行業協會應該有所作為。目前出版行業協會、書業協會的不官不民的狀況,使其定位不明,作用不大,應該盡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