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學者認為,博客已經成為繼bbs、QQ、email之后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很多傳統出版也順應時勢,開始與博客出版匆匆聯姻,謀劃出博客書、博客雜志等多種共生模式。從競爭對抗到和諧共生,這個過程給傳統出版業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哪些啟示,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作為網絡出版的一種形式,博客具有時效性、互動性、自由、隨意、內容廣博等特點,這是傳統出版物無法比擬的。隨著博客出版的迅速崛起,對傳統出版模式產生了很多沖擊。如何將博客分流的那部分讀者重新吸引回來,這是傳統出版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博客圖書、博客雜志成為傳統出版“謀變”第一步
傳統出版業在受到博客沖擊的同時,也嗅到了博客所帶來的巨大商機。于是一場博客與出版的聯姻展開了,博客書和博客雜志便是這場聯姻的初產兒。
將網上具有高點擊率和超強人氣的博客,經過傳統出版簡單的編輯加工后,打造成紙質圖書出版,是傳統出版業在博客沖擊下做出的最初反應。博客書的出版,作為一種新的出版模式,曾一時間成為出版商的新寵。2004年,博客作者 “北京女病人 ”將個人博客匯集成書,取名《病忘書》,該書出版后,十分火熱; 2005年,一本由博客寫、博客編、以博客為刊名的雜志——《博客》出版了試刊號; 2006年,明星徐靜蕾、童話大王鄭淵潔等名人也相繼出版了個人博客,再次掀起了博客出版的熱潮。博客與出版的巧妙結合,給傳統出版帶來了革新與機遇。如日本的博客出版社和博客中國推出的博客圖書、哈爾濱報業集團推出的博客雜志,都利用了博客自身的優點,結合傳統出版,形成了新的出版形態。
博客書的面市,從市場熱度來看,是傳統出版與博客聯手打造的市場奇跡,但是,這種情形現在卻逐漸冷卻下來。河南大學傳播學院鄭素珍認為,博客書出版的初期只是傳統出版與博客在形式上的對接,缺乏謹慎理智的考慮,導致博客書先天不足。無論是對傳統出版還是博客而言,都是削足適履,雙方優勢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且還有所消減。
首先,在博客書的出版過程中,出版社喪失了對博客作者和內容進行選擇和把關的主體性,喪失了策劃選題的創造性,只是被動的將那些高點擊率的博客內容集結成冊,充當的只是博客的媒介轉換器。其次,博客書的形式,也喪失了博客作為網絡日志的幾大特色,即喪失了時效性、交互性、編輯修改的主動性。最后,博客書的文本價值缺少長遠發展的潛力。好的圖書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而縱觀之前火熱的博客書,多是一些對生活點滴的記錄和對人生悲歡的感悟,除了真情流露和有感而發,大多談不上什么文化和審美價值。
借博客媒體進行營銷傳播
博客聯手傳統出版,未來之路還十分遙遠,如何才能實現和諧共生呢?傳統出版與博客之間應該發揮各自的優點,以達到互補。
首先,傳統出版要借鑒博客文章的個體性,滿足當下大眾追求自我,張揚個性,渴望平等交流與溝通的心理需要,更新以往“華而不實”的出版理念。
其次,傳統出版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主動出擊,積極地參與到博客書的創作過程中去。針對社會中出現的某一類大眾感興趣的現象或文化,主動邀請相關作者對此發表博客文章,首先以博客的形式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從而為后續的集結成書做準備。
最后,傳統出版需充分利用博客的優勢,使博客參與到編輯與營銷過程中來。一般圖書只有面市以后才能得到檢驗,那么是否可以讓讀者和編者一起來測試作者的樣稿,以減小圖書面市后的風險性呢?《修煉中——一個管理者的職場十年》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整體概念博客圖書。此書先將60%的內容放在博客上,接受讀者評論,從而再調整出版。讀者的互動可以使編者在出版時調整圖書的標題、內容以及結構,從而迎合讀者的需求。這種 “從紙到網再到紙”的出版模式,將傳統出版的“后評價” 轉變為博客出版的“前評價”,這是個值得嘗試的途徑。
一般的博客書,就是博客內容簡單地紙質化。而“整體概念”的博客圖書則將圖書產生過程中的博客因素從寫作擴展到策劃、評價、營銷的各個環節。博客圖書的“整體概念”強調博客形態的全面參與和動態參與,是出版過程對博客資源的全面調動和整體利用。從開始的選題、設計提綱、醞釀結構和內容,到出版前的博客發布、博客互動、調整,到出版后的營銷、反饋、續集等后續策劃,博客形態的全過程參與、動態互動特征非常明顯,這也體現了博客傳播的大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