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創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對于科學的進步發展功不可沒。優秀的醫學科普作品決不是專業文章的簡單復述,也不是通俗性的科學說教;它既要有準確的醫學知識、健康文明的思想理念,還要有生動活潑的文風、深入淺出的描述。
選題創新的原則
1.要充分考慮醫學模式的轉變目前,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取代,臨床醫學正在迅速地向著預防醫學和社會醫學的方向發展。按照新的醫學模式去創新選題,至少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①要把疾病防治知識的普及與誘發疾病的社會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知識結合起來,把預防保健的視野擴展到全社會和每個家庭,深入到衣、食、住、行的每個環節之中;②要把改變人們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衛生習慣,作為醫學科普創作選題的重要把手,因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衛生習慣是多種身心疾病的“培養基”;③要把大力普及生活衛生保健知識,努力提高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當作醫學科普創作選題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使命。
2.要追蹤現代科技 一段時間里,醫學科普創作中,低水平重復的現象比較嚴重,它讓許多讀者感覺困惑,一些醫學科普工作者也有枯竭感。當前,生命科學領域里新技術廣泛應用,許多邊緣學科與醫學結緣,使醫學科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如此信息爆炸、知識變革面前,醫學科普創作有著豐富的選題資源,這是毫無疑義的。當然,醫學科普的選題也允許、也需要重復,比如高血壓、冠心病、肝炎等常見疾病的防治,就是要經常談,但每次重談,應有新的內容、新的角度,也就是在更高水平上的重復。
3.要講一點辯證法 醫學科普的選題應當講一點辯證法。醫學研究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迄今為止,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1949年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莫理茨,他提出用前額葉腦白質切除術治療躁狂癥精神病。1942~1952年,美國有萬余名患者接受了手術,確有一定效果,但不久之后均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因此,醫學科普有責任引導讀者全面、正確、辯證地認識疾病;要告訴讀者,現代醫學并不能“包治百病”,使人人“長命百歲”。現代醫學更多的是幫助病人減輕痛苦,從情感上給病人一種依托。
4.要有前瞻性 所謂前瞻性是人們對未知事物、因素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所產生的一種能動心理反映,它可以對新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及時、有效、系統的指導。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科學是講求實際的。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付出艱巨的勞動。”的確,醫學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于醫學及保健的認知也在不斷更新。作為給醫學科學發展鳴鑼開道的醫學科普創作,更應該披堅執銳,善于捕捉新鮮事物,為各種新的醫療技術、保健措施的實施提供及時必要的知識普及和指導。
5.要多一些“人文關懷”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終極之坎,醫患關系亦是當前的社會熱點之一。因此,醫學科普創作完全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審視之并深入其中,從而豐富、創新醫學科普創作的選題。比如:精神疾病是一類特殊的疾病,精神病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己“神秘”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就可以幫助人們從原先的歧視和偏見走出來,進而更加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
選題創新的途徑
1.關注民生問題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保健問題是有共性的,一段時間里,它們為老百姓普遍關心。這些問題,毫無疑問應當成為醫學科普創作的選題。比如:飲水問題——雖然司空見慣、極不起眼,但其中卻大有學問。水,對于人體有哪些功能?什么才是健康的飲水習慣?……針對上述問題,科學地進行解疑答惑,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2.捕捉社會熱點隨著大眾傳媒的日益普及,許多突發事件、社會熱點自然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有些則可以成為醫學科普創作的選題。比如: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因患胰腺癌去世了,人們為之惋惜。可以借題發揮一下:介紹胰腺癌防治的有關知識,倡導我國傳統的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生活習慣……這樣的選題內容一定會讓讀者印象深刻。
3.關心時事政治 黨和國家制定的系列方針、政策是醫學科普選題的重要方向。如:圍繞“三農”問題、“西部大開發”,就可以寫“農村常見疾病防治” 、“民間特色醫藥” 、等系列醫學科普文章。
4.源自臨床實踐在臨床工作中,有志于醫學科普創作的醫務工作者只要留心觀察、許許多多的醫學科普選題就會如同不竭之泉而不斷涌現。比如:一位血尿待查患者,經過體檢、化驗檢查及實驗室輔助檢查后診斷為因慢性扁桃體炎引起的血尿,經治療,血尿終于消失。針對這一病例,就可以圍繞“血尿”撰寫諸如“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出現血尿應做哪些檢查” 、“什么是肉眼血尿與鏡下血尿”等文章。
5.轉化科研成果 把醫學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作品,是醫學科普選題的重要來源。醫務工作者常常要總結工作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如果能在撰寫醫學論文的同時,再考慮一下如何以科普的形式讓老百姓分享,就會大大豐富醫學科普選題的范圍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