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氣候的影響,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物候演化規律。一年四季的變化同樣影響著人體,人體也表現出生、長、收、藏的生命活動節律同步現象。那么,老年人夏令時節該如何養生呢?
夏季雖然是在陽氣極盛之時,但已潛伏陰氣的萌生,所以有“夏至——陰生”的說法。“伏”天的含義是陽氣外張、伏陰已動。正常人氣血充沛,精力旺盛,正氣可以抵御外邪,并可避免五臟之氣因外邪而失去平衡。若氣血虧損之人,機體對外邪抵抗能力下降,陰陽失調,就會產生疾病。因此,補偏救弊,調攝陰陽,改善體質上的不足,是預防疾病的基本條件。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衰退,皮膚汗腺萎縮,循環系統的功效下降,故而散熱不暢、難耐酷暑,在濕熱雙高的夏季,稍有不慎就會出現中暑及心腦血管疾患,倘若搶救不及,后果則難預料。因此,古代養生學家主張夏季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就是要早早起床適當進行一些體育活動,午飯后宜堅持小憩,以養精蓄銳使機體處于最佳狀態。
夏季既要防暑也應防寒,出汗太多時可以喝一些淡鹽水,夜晚露天乘涼不宜時間過長,入睡時切莫迎風而臥,謹防外邪侵入體內,引發頭痛腹瀉、關節酸疼、面部神經麻痹等癥。有條件的老人,可在伏天來臨時,到風光秀麗的山林海濱消夏避暑,或垂釣于水畔樹下,或在清涼氣爽處散步練功,或品茗弈棋于虛堂靜室,以調節心境、陶冶情操,防止心火內升殃及腑臟。
伏天濕熱,火氣旺盛,老年人在精神和心理上宜“息其怒、靜其心、安其神”,使自己時時保持一種恬淡的心境。在生活矛盾面前,更要心平氣和地泰然處之,保持“常有冰雪在心之感”,切不可動輒煩躁發怒,否則難免熱上加“火”愈發憤然,這就是“心靜自然涼”的內涵所在了。
此外,調攝飲食要做到科學合理。夏天消化功能普遍下降,老年人尤甚,所以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有規律,調攝上以溫軟、好消化、清淡且富營養者為佳,應多吃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以及魚、蝦、瘦肉、豆制品等,還可經常吃些藕粉、蓮子粥、綠豆粥等稀食,少吃肥肉等厚味食物,以防生痰、生熱,還須戒除煙酒、節食冷飲,避免累及脾胃誘發疾病。
“春夏養陰”、“冬病夏治”是祖國醫學的一條養生防病原則,對一些冬季常發的陽虛陰盛慢性病,可通過夏季的補養,使病情好轉甚至根除。比如老年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虛寒性胃痛、腰腿痛等患者,可在氣溫高、陽氣盛的三伏天,服用適當的補腎養陽之品,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為安度寒冬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