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個人主義極端發展是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最根本的思想根源。引導個人主義向合理方面發展。確立超越個人主義之上的新型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是當前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
關鍵詞 和諧文化;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中圖分類號 G1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5-0039-04
人的行為總是受到他所接受的、內化了的觀念意識的影響和支配,任何實踐活動都必然滲透著人作為主體的愿望和追求。以什么樣的價值觀念體系來引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前途。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超越當前文化領域復雜表象,確立代表時代發展最進步潮流的先進的價值觀念來引領人們的精神生活。以超越個人主義的新型集體主義為價值引領,是走出當前個人主義極端發展所陷入的主體困境、實現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現實努力。
一、個人主義的發展歷程及評價
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強調個人是目的、社會是手段,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平等的思想觀念體系。從根本上說,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對應,表征的是在個人與社會關系問題上兩種相反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旨趣。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都是歷史性范疇,其內涵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豐富發展。事實上,從人類誕生的時候起,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也就產生了。特別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人類社會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分化。但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只能選擇集體生活和共同勞作的方式,以個體的聯合力量去應付惡劣的生存環境,任何個人都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個人完全受制于群體和社會,個人是“狹隘人群的附屬物”。與個人的主體地位缺乏相應的是群體力量的強大以及群體主體地位的穩固和強化,群體具有絕對的不可動搖的優勢地位。個體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確立。也就不可能真正從群體中分化出來。這一時期是以群體為本位的發展階段,整體主義、原始集體主義是這一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是,與個體和群體的“分裂”這一事實相聯系,在思想領域也出現了個人主義思想萌芽,如古希臘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關于個人地位與作用的強調,奠定了近代西方個人主義思潮興起的思想基礎。
隨著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和發展,個人主義在近代獲得了大發展。市場經濟沖破了傳統的人身依附關系,從經濟層面確立了個體主體的獨立地位和價值,從而為個人的獨立發展奠定了現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也就為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現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文藝復興是“人的發現”的偉大時期,是個體主體沖出整體主義的束縛而大發展的開始。早期人文思潮反對虛假的、異化的神性生活,肯定人的價值、倡導個性解放,強調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權利,表現出強烈的個人主義傾向。其后發生在德國、英國、法國等的宗教改革運動則進一步從人的精神方面為人從上帝那里爭得主體地位和主體尊嚴。西方17、18世紀,是資本主義逐漸戰勝封建主義、取得世界性意義的時期,也是個人主義發展最全面最迅速時期,出現了一系列以個人主義為思想基礎的理論學說,如霍布斯的“利維坦”理論,洛克的“自然人權”及“契約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休謨的“人性論”,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等等,個人主義價值觀進一步強化并成為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取向。到了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面確立和成熟。個人主義一詞正式出現,并被用以概括資產階級多年發展起來的整個意識形態體系,個人主義(indivdualism)除了概括以往廣義的個人主義思想,也闡述狹義的即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體系。
從人的發展角度講,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必經階段。群體是由若干個體組成的,群體及社會對個體主體具有規范、引導、制約作用,反過來,個體對群體及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決定性意義,只有每個個體的充分、全面發展,人類才能在此基礎上進入到更高的發展形態,即馬克思所說的“自由個性的聯合體”階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個人在尋求生存的自然斗爭中不斷認識到自身的存在及其本質力量,在與其他個體的社會交往中,認識到自我與非我的人身特征和個性差異,由此產生自我意識,并升華為個體主體意識。隨著市場經濟的普遍發展,個體主體意識的普遍確立,個體最終從群體中獨化和分離出來,不再是群體不可分割的附屬分子,而是擁有獨立地位、享有獨立尊嚴的個體。從一般意義上說,個人主義從思想觀念上反映了個體主體的這一發展現實。
毋庸置疑,個人發展具有積極性方面。近代以來,個人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解放作用,一方面,個體意識的普遍發展,對個性自由、個體人格和尊嚴的尊重和追求,最終使人從上帝的陰影中走出來,以主人的姿態面對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個人對成功的渴望,對財富的追求,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關注,又從主體層面極大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使人類文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來,這種個性解放、個人發展對社會的促進作用也是實實在在的。
但是,個人主義并非完美無缺,它具有內在缺陷。個人主義以市場經濟“物的依賴性”為基礎戰勝自然經濟“人的依賴性”。這是它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但同時,個人主義又以物的依賴性作為人的獨立性本身,這使它深深陷人物質主義之中不能自拔。物欲橫流的價值導向在以個人為本位理念的統領下,使得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唯我主義內在相通。社會越發展,個人主義的這一內在缺陷也越是日漸顯露,從而使傳統個人主義不斷陷入困境之中。
二、現時代人類實踐的特點及個人主義前景
隨著社會實踐發展,個人主義的內在矛盾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人類的實踐活動發生了不同以往的新變化,傳統個人主義不斷陷入困境,這促使人們對個人主義進行全面反思。
當今時代,盡管市場仍然是經濟活動的樞紐和中心環節,市場機制依然是國家富強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現代市場已不同于傳統市場。一方面,現代市場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事物的價值是由它們受到注意的程度決定的,金錢只是衡量受注意的程度尺度之一,還有其他不能用錢買但又爭相取得人們重視的事情。另一方面,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現代信息技術。極大提高了人們靈敏把握市場信息的能力,從而使市場調節正在由事后調節轉變為事前調節,全球性的信息共享,使機會均等正在成為普遍的現實。此外,各種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使社會動蕩得到了根本改觀,等等。總之,現代市場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正越來越顯示出一種對傳統的純粹私有制度的弱化、否定和揚棄的傾向,私有制市場經濟正在超越自身。
與市場經濟縱深發展的同時,是全球化進程的勢不可擋。在這一過程中,覆蓋全球的信息網絡將全球聯為一個彼此互相影響的整體,它使國界除了無法阻擋金融資本的流動之外,也無力阻擋思想文化等的滲透和影響,許多原來看似是不可改變的“此處”與“彼處”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流通和傳播日益頻繁,橫向聯系、相互依賴關系日益強化。全球化消除了人們的空間界限,也無限擴大了人類實踐主體的規模,使任何一個事件所涉及的行為主體不再僅是當事一方。而是“我們大家”。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合作精神無論對于國與國之間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意義越來越重要。首先,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整個世界正在結成以經濟、技術、信息及至政治、文化為紐帶的關系之網。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是這個網上的結點,彼此之間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現代企業之間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而是建立在互惠原則基礎上的合作,通過優勢互補。形成雙贏,甚至多贏。這種在互惠原則基礎上的合作精神使行為者放棄自己當前的個體利益,不僅僅為了整個集體的利益,也為他自身的長遠利益。其次,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國犯罪、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金融危機、國際恐怖主義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所能獨立解決的,不論它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多么強大,都無法單獨應對。任何一個人、一個團體及至一個國家。如果缺乏合作精神,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孤傲脫群,最終只能是失去生存空間而走向消亡。
上述人類實踐活動的新特點表明,以個人為本位、強調原子式的個體主體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與此相應,協調局部、個體利益關系,使整體發揮出更大的功能,成為當今時代人類文化理念的核心內容。崇尚和諧理念、倡導寬容精神,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理解和接受,而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為本位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受到質疑,傳統個人主義正經歷著不同以往的新質發展。表現在理論界,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與他人的共在。對他者的責任,對他者及周遭世界的關系以及交互主體性問題,這些都是對于傳統個人主義觀點的異議。如社群主義的主要代表邁克·桑德爾指出任何個人都不能脫離社群。個人的認同和屬性是由他所在的那個社群決定的,是社群決定了“我是誰”,而不是我選擇了“我是誰”。社群主義的另一主要代表阿拉斯太·麥金太認為,只有理解個人所處的社群的歷史傳統和社會文化環境,才能解釋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與目的。歐文·拉茲洛等著的《意識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對話》中一再強調:“現在。重要的是要用一種補充性的意識對人的個體性進行制約。這種意識就是:我們是一個更大的整體的組成部分。這是我們促進更廣泛的合作和更強的凝聚力的方式。”表現在實業界,當前備受推崇的團隊精神就是這一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團隊精神就是一個單位組織,通過培養、充分發揮成員的個性才華。通過全體成員的協同合作,通過共同目標最終形成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單位組織的生產率和創新力,推動單位組織有效運作。表現在演藝界,我們可以從美國電影大片宣揚集體主義思想來窺斑見豹,《蜘蛛俠》、《壁櫥里的怪獸》等等,都對極端個人主義傾向提出批評,而關愛他人、替別人著想、通過集體的力量才能真正戰勝等集體主義思想成為主題。
在反思個人主義困境的同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個人離不開群體,個人的價值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體現,個人自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社會使個人的力量得以發展,使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為個人的發展創造條件。家庭、社團、工作集體、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現實的、歷史的狀況對于任何個人來說都絕不是一點不相關,恰恰相反,是密切相關的,它們是人之為人的根據所在,是人的本質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個人主義發展的新轉變,只是修正極端個人主義的缺陷,而在根本原則問題上并沒有變化。
三、個人發展在當前中國的復雜境遇
西方個人主義陷入困境,傳統個人主義在反思自身。但是在中國,由于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復雜性,個人發展尚處兩難矛盾之中。
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后發外生型現代化。首先。中國的現代化面臨一個極復雜的國內環境。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國家的主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農民群體,這個群體的形成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小生產方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許多農村地區至今仍處在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的落后狀態。與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是落后的前現代性觀念。同時,中國曾多年實行計劃經濟,與之相應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短時間內。經過簡單處理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的是一場社會生產方式上的深刻變革。
其次,市場化無疑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的首要內容。只有在市場經濟這種經濟運行模式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豐富的社會關系、廣闊而多樣的社會活動空間,這是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現實基礎,是近代以來工業化推進的現實基礎,也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化已經走過幾百年的歷程,市場機制不斷完善。中國的市場化必然要揚其長避其短,不可能重復老路,但是。中國的市場化卻必然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必然有一個從切入到逐步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最后,中國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工業化,工業所表征的是人與自然的永恒關系,工業化進程只能加速,不能繞開。20世紀70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人類歷史進入“后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后現代化。繞開傳統工業化直接推進信息化。這就像還沒有學會初級基礎數學就去學高等數學一樣,這種選擇是行不通的;只強調工業化,將來再考慮信息化,以那種粗放式掠奪式方式開發自然,滿足需要,結果只能是竭澤而漁,這種選擇是極不可取的。
總之,當前中國正處在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的交匯點,處在幾大文化體系全面沖突交流的漩渦中心。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本來是前后相繼的繼承關系,但是在當今中國卻出現了三者并存的矛盾交織狀態。中國現代化的這種復雜性造成了人的發展兩難矛盾:我們既要培育個體主體,促進具有獨立性人格的個人的普遍發展,這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現實基礎和必經階段。同時,又必須關注類主體的生成和發展,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方向。
一方面,當今中國正處在前現代向現代化過渡的階段,傳統意義上的現代化仍然是我們最直接、最具體的目標,是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發展,個性獨立、自由,個體主體意識的確立和成熟,個人價值的實現,個體對利益的追求、對成功的渴望等等,這都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要培植和保護。因為我們需要一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去改造我們手中的落后工具,需要一切促進個體獨立發展的制度和理念,去沖刷積淀在我們頭腦中幾千年的整體主義的陳舊滯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個人主義的批判就必須要以一種辯證理性的成熟態度,吸取其合理的價值追求,拋棄其轉向利己主義的錯誤傾向。西方發達國家個人主義價值觀早已深入人心。他們既理解個人發展的意義,也深切體會到個人主義極端發展的切膚之痛,對現代性和個人主義全面反思是當前主流意識形態。但是我們必須要認清:西方人所追求的后現代文明并不是我們現在追求的最主要目標,西方人想要完善和超越的東西,對于我們來說也許還是尚待熟悉和爭取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過于憂慮現代化中可能(或者是必然)出現的弊病和不利后果,就過于張揚超越個人主義發展的意義。如果沒有普遍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發展,也就不會有對集體主義的真正理解。
另一方面,還要清楚地看到,當今西方發達國家的后現代化不可避免是一種全球化運動,中國的現代化同時又是后現代化運動。后現代性使現代性變得更為復雜,更加豐富多彩。在全球化后現代潮流中,個人主義價值觀越來越滲透進集體主義思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置于世界性的后現代化格局中是一種幸運,這可以使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傳統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缺點何在,以便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避免或者減少。但是必須要注意到,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農民群體,與這個農民群體相映襯的是與傳統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它經過幾千年中國歷史的穩固發展而延續下來,雖然歷經沖擊,但最終都因為整體農村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較少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處于膠著狀態,它一面被破壞,一面又在重建,在許多場合,特別是在后現代化運動中,反而因為新時代文明因素的出現而產生更強固的黏合力。它強調整體,卻踐踏理性、忽視個體主體的獨立發展,貌似前衛,骨子里卻是前現代的落后陳腐的東西。這是我們必須要防范的,否則它會令人無所適從。
四、超越個人主義:和諧文化的根本方向
盡管促進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主體的普遍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首要任務,但是,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從后現代化的現實出發。促進個人發展的同時,引導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向合理方面發展。確立超越個人主義的新型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是當前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
什么是超越個人主義的新型集體主義?首先,強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在根本上的一致性,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的。新型集體主義既關注個體主體的普遍發展。又關注社會整體的全面進步。其次。集體以謀求個體的利益為出發點,以謀求每個個體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尊重、關心個人利益,保證個人價值的普遍實現,促進個體能力的全面提高,積極培育個體主體的獨立人格。再次,個體維護集體的利益,尊崇集體權威,遵從公共規則,捍衛公共價值。當個體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一樣,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內涵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善,因此,今天對集體主義的討論必須要有一種辯證發展的眼光。傳統觀點認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完全對立的,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也是完全對立的,一方面堅持的就是另一方反對的。新型集體主義認為,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維護個人尊嚴,謀求個人利益,促進個人發展是集體主義本有之義,因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沒有每個個體的充分發展,就不會有集體的真正發展。另一方面。只有在集體中并通過集體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和個人自由的途徑。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出,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這是因為,真正的集體必然是代表每個成員個體利益的集體,集體利益所在,也必然是每個個體利益所在,每個個體必須要維護集體的利益,背離集體利益的特殊個人利益,必然會損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最終必然也會損害個體自身的長遠利益。正如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絕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利益而追求暫時利益,那么,結果勢必兩頭都受損失。”
和諧文化以超越于個人主義之上的新型集體主義為引領,這首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決定的。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需要和發展,最本質的追求是實現社會正義和公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的本質和追求決定了我們不能選擇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體系。
其次,新型集體主義是克服個人主義內在局限、走出傳統個人主義困境的必然選擇。個人主義局限于物的依賴性。認為物品本身的增長就可以根本改變人們的生活質量,將物質財富作為人生存的本質。使人畸變為“單向度的人”、“經濟動物”,結果,物質生活的富庶并沒有帶給人們想象中的幸福、美滿和快樂,現代物質文明的五光十色并沒有折射出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卻是“窮得只下錢”的貧乏。個人的享樂和個人的成功最終所面對的仍不過是有限的個體,不超出個體之外、不超越物質之上,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美滿和快樂的。社會主義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物質生活富庶固不可少,但同時關注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人的精神家園的建構,以集體主義為依托為人們建造安身立命的意義之網。這是走出個人主義困境的根本所在。
再次,和諧文化以新型集體主義為引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以個體的獨立發展、個人對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為其內在動力,因而不可避免與利己主義和物質主義相聯系。但是,市場經濟本身也內涵著集體主義的稟性和價值訴求,特別是現代市場,更需要合作,需要個體對公共秩序的遵守,對公共價值的捍衛和追求。市場經濟促進了獨立性個人的發展,從而為真實的集體產生創造了現實條件,但是,市場經濟不能自發產生集體主義,這需要教育、灌輸和引導。新型集體主義對克服利己主義、物質主義對價值觀的腐蝕和破壞,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無疑具有根本意義。
社會越是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越是需要發揮價值觀體系的引導作用來溝通人們的情感、調節人們行為、整合社會關系。無疑。超越個人主義的新型集體主義是當今時代人類最先進的價值追求。和諧文化以超越于個人主義之上的新型集體主義為引領。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最進步潮流。在和諧文化的統領和引導下。必然能克服由個人主義極端發展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和沖突,從而引導社會向健康、和諧有序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 崔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