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觀社會學發展歷史進程,社會學學科的發展取決于:兼容社會的土壤、反思性的個性和穩進變革的特質等三大因素。當前建設的和諧社會本質上屬于兼容社會。社會學與和諧社會之間是一種良性互動和循環的關系:社會越是和諧,社會學的作為越大,社會學發展得越快,社會學的功效發揮越好,社會和諧進程越快。
關鍵詞 和諧社會;兼容社會;社會功效
中圖分類號 C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5-0051-03
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系統化工程,它的理念和實踐的產生、充實、發展離不開人文社會科學的努力和貢獻,其中與和諧社會緊密聯系的社會學學科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形勢下,從社會學學科自身的發展角度,反思社會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和諧社會進程的推進具有學理上的重要意義。
社會學經過一百六十多年的產生發展,已成為當今人文社科領域與經濟學和政治學并列的三大基礎學科之二。反觀這段發展歷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社會學發展歷程來看,社會學學科的發展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大因素。
一、社會學生存的土壤:兼容社會
一般認為,社會學的產生是現代性的產生和推進的結果,現代性的推進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而社會學在解釋和解決社會問題方面具有其學科的優勢和作用,因此,社會學的興盛與繁榮就直接與該社會中社會問題的多少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迫切程度密切相關。
按此邏輯推演開來,社會學似乎應該在存在著大最社會問題的不發達國家中更有用武之地或更加興盛繁榮,但從當下世界社會學的發展狀況來看,情況則正好相反,社會學的盛行之地卻集中在社會制度完善的西方發達國家。可見。社會學的發展程度,并不必然與社會發展的落后程度或者說與社會的不和諧程度存在著正相關系;相反,社會學的生存、發展和興盛卻與社會自身的屬性或者說與社會能夠給社會學發展提供的環境或土壤高度相關。在高度集權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前蘇聯社會環境下,社會學的發展正如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所言:“在蘇聯,社會學就是一門發展艱難的學科?!毕喾?,在相對開放和民主的歐美社會,社會學卻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以至于強勢社會學至今仍集中在歐美社會。同時。在歐美社會,社會學的影響力也充分體現在社會治理與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些成果的獲得社會學功不可沒。
從19世紀末傳人中國的社會學。由于受到“左”傾思想的影響,在新中國建立之初被錯誤地標以“資產階級改良社會學”,以致1952年的學科調整后,社會學在中國中斷了27年,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要么進行研究轉向,要么被定義為“右派”受到批判,社會學從此成為研究的禁區,直到1979年在“撥亂反正”的政治背景下,在“補課”的號召中社會學才得以恢復和重建。在隨后的又27年間,中國社會學從整體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從走出陰影時的“小心翼翼”,到“特色化的中國社會學”,再到“社會參與型改革”下的“社會學的春天”的到來,這些變遷,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社會學成長歷程的挫折和艱辛,表明中國社會逐漸從一種剛性社會向開放、包容和彈性社會的轉型,同時,也體現了社會學在中國社會的作用、意義與不可或缺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見,社會學的發展與社會自身的特性具有高度的相關性。一個社會越是民主、開放、包容和彈性,社會學的發展就越興盛,對社會所起的作用和意義就越大;反之,一個社會越是集權、保守和剛性,社會學的生存與發展就越艱難,社會的發展就存在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失調。筆者把前一種具有民主、開放、包容和彈性等特征與屬性的社會稱為兼容社會,同時以一個社會培養多少具有社會學想象力的文化狀況,作為衡量社會是否具有開放、包容和彈性的屬性或者說是否是兼容社會的主要指標。在兼容社會下,才能為社會學的發展提供寬松的學科空間,社會學的功用才能得以充分的體現和發揮。
二、社會學的拓展:通過綜合反思而獲得
社會學學科的發展與學科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即體現為:學科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和“具體性”的兩難拓展,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適用性”的變化。學科理論的“綜合性”與“反思性”的變遷。社會學是在不斷的綜合反思中拓展其學科的領域與邊界,充實其理論與方法的。
在社會學的學科發展上,社會學以無比開放性和包容性的胸懷,在學科本身還沒有發育成熟之際,卻笑對著眾多的分支社會學的發展,使處在“社會論”、“行為論”、“剩余論”、“學群論”、“調查論”、“問題論”、“未定論”等爭論中的社會學學科界定更是困難重重,以至于現階段社會學的學科界定仍然沒有達成一個明確的普遍共識。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或主題是整個社會系統(政治子系統、經濟子系統、文化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還是社會系統中的社會子系統。正是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和“具體性”的兩難處境,在導致學科界定上的“爭議性”與“模糊性”的同時也給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秉性的社會學的拓展提供了更為廣袤的學科空間和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力。
在社會學方法拓展上。社會學自從法國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宣稱“社會學”是區別于思辨哲學或歷史哲學的研究社會現象的實證科學以來,社會學就深深地打上了“實證主義”的烙印。社會學得以快速發展與它所推崇的“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社會學運用了大量的數理上的精密技術和方法,如社會統計學、SPSS統計軟件、問卷法等,對“定量”方法的追求使社會學成為精確度高、操作性強的社會科學。但隨著對社會學研究方法探討的深入,社會學的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受到質疑,如對社會學的“價值中立”的質疑,對定量研究的前提、過程、結論的“科學性”的質疑等。社會學界開始對社會學方法的“適用性”或“適合性”以及研究對象與研究結果的理解能力進行全面的反思和綜合,并試圖努力超越主客二元對立,突破研究方式的“簡單化”和“單一化”,強調社會學研究中質和量的結合,強調社會學研究邏輯嚴密性,方法的操作性,前提和過程的可控性,結果或結論的科學性,形成“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批判主義”、“建構主義”的四大基本研究范式,這些都體現了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走向成熟化。
在社會學理論發展上,社會學提出了行動、運行、理性、結構、系統、分化、分層、社會性別等大量的概念,并形成豐富的社會學理論,如建構主義、功利主義、功能主義、批判結構主義等理論。在面對眾多的社會學理論流派。社會學家從來都沒有中斷過對其的綜合,社會學從經典社會學家所形成的理論,如孔德的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斯賓塞的社會有機論,涂爾干的社會事實和社會團結理論,韋伯的“理解社會學”等。在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下獲得社會學理論的第一次綜合。進入上個世紀50年代后,在社會沖突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常人方法論等理論的沖擊下,社會學理論出現“分”的傾向,而到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對社會學理論的反思和實踐過程,社會學理論又進入“合”的新時期,第二次社會學理論的綜合成為當下社會學發展的主旋律,這其中主要包括:新功能主義、理性選擇理論、結構化理論、批判理論等理論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
社會學在學科、方法和理論上的拓展是伴隨著社會學的自省或者說反思而獲得的,社會學家皮埃樂·布迪厄認為社會學的反思性指的是:(1)科學方面,即社會學要保持作為科學存在的原則;(2)政治方面,即從事社會學研究的知識分子要認識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自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當代社會學家在“無層次”上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學的方法,社會學理論,社會學的價值觀,社會學的政治立場等正進行著全面的反思。這種反思進一步促進著社會學向更全面、更完善、更成熟的學科發展。
三、社會學的社會功效:推進人文關懷下的穩進變革
前述在兼容社會下,社會學才能有大展宏圖的機會,然而,同在這種學科發展的土壤之下,在當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社會學的作用能夠得以凸現,這顯然與社會學自身的作為密切相關。從總體來看,社會學在社會功效上具有其鮮明的個性和特質。
在社會學學科功效的認識上,社會學在我國曾一度被看作是一門資產階級的改良社會學,是為維護垂死的資本主義社會服務的。因此,被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簽,社會學在我國被取消。在社會學重建時期,有學者將社會學分為:維護建設型社會學和革命批判型社會學。前者是以維護、改善社會主義社會為目標。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后者是以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致命的弊病為主要任務、以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為主要目標的社會學。藉此對我國社會學進行了性質定位,即是維護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身份。
然而,作為認識和改造社會的工具,社會學從誕生之日,就試圖成為“社會醫生”,嘗試變革社會中不和諧的音符。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學在解決社會問題,改良社會弊病的同時也在批判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與不公正的地方??梢?。社會學并不具有意識形態上的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身份標簽,社會學在任何社會都是具有其改良與批判的二重性的。在當今全球社會,社會學的批判性在于社會學勇于揭露事情的真相,敢于提出與權威觀點相左的關于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的觀點,因此成為社會學在當下不受歡迎的原因,連同從事社會學研究的社會學家也成為不受接受、歡迎、重視的人員。也正是社會學的這種批判性或者說追求社會事實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使社會學成為前述考驗一個社會是否是兼容社會的重要指標,即在兼容社會。社會學能夠成為重要的基礎學科,社會學家能夠成為備受重視的研究人群,社會學家所提出的社會政策能夠被廣泛采納和應用。從整體上來看,社會學所批判的是社會的不和諧、不合理、不公正的事實、現象和問題,改良的也是社會的不和諧、不合理、不公正的事實和矛盾。社會學的批判性是為其改良性服務的,社會學的批判功能的發揮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發揮它的維持建設的功能。不管是社會學的批判性,還是它的改良性,社會學本質上就帶有變革性。
在當今社會,顛覆性的革命是任何社會都無法承受的社會成本和社會代價,社會學對社會的改造較多持有的是改良主義立場,社會學更多的傾向于避免顛覆性的革命,采取漸進溫和的社會變革。例如,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學研究者始終有意識地倡導“經世踐行”的社會學務實精神和改良主義的立場,注重對當務之急的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和解決,如在20世紀80年代。社會學者對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的研究,90年代對社會轉型、社會結構、失業問題、三農問題等的研究。現階段對社會矛盾、社會利益、社會分層、社會風險、社會和諧等問題的研究,可以說是與時俱進、實實在在地應對如何緩解和解決當下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社會問題。當今任何社會只有在不斷的變革中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社會只有在不斷追求“理想類型”中才能獲得完善與和諧,變革是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同時。在變革中緩解和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社會學,也獲得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因此,社會學的發展或生命力在于它的變革性,這種變革更多帶有穩步推進的性質。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天生就具有“階級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學也不例外。只不過這里的“階級性”不是剛性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標簽問題,而是指其社會利益代言性。在社會利益代言上,社會學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平民主義。即社會學更多地體現一種對社會弱勢群體或者是對社會的邊緣群體的人文關懷。例如已故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一生心系百姓,志在富民;當下的社會學后來者,致力于對社會公正、社會價值、社會責任和社會利益的倡導,用其獨到的社會學想象力去思考和研究那些不公平、不公正、不和諧的社會現象、問題和矛盾,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社會學的平民主義的人文關懷理念?;谝陨戏治?,筆者把社會學的社會功效簡稱為推進人文關懷下的穩進變革。
四、和諧社會與社會學
綜觀社會學的發展歷程,社會學學科的發展與社會的特質和社會學自身的作為密切相關。兼容社會為社會學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空間、肥沃的土壤;天生具有反思性和實踐性的社會學在為社會的發展作出努力和貢獻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發展的空間和環境。
倡導“人際和諧、天人和諧”的“和諧社會”本質上應是一種兼容社會。它應該具備民主、開放、包容和彈性等特征與屬性,它應具有包容社會各階層、黨派和兼容不同的聲音、力量與利益的魄力和能力。同時,在和諧社會中。可以以社會中人文社會科學的發達程度,甚至于是社會學的發展程度為指標,來衡量一個社會兼容與和諧的程度。具體而言。社會學所具有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使社會學敢于批判“權威觀點”和勇于追求“社會事實”。因此,社會學成為了考驗一個社會是否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即在和諧社會,社會學能夠成為重要的基礎學科,社會學家能夠成為備受重視的研究人群,社會學家所提出的社會政策能夠被廣泛采納和應用。
正如前述,從世界范圍來看,社會學的發展程度并不必然以一個社會中的社會問題的多少和社會問題需要解決的迫切度為限。盡管,該社會中的社會問題的多少和社會問題需要解決的迫切性是社會學誕生的前提條件,但是,它并非是社會學獲得發展的必要充分條件。同時,現階段。社會學所研究的“場域”早已突破了特定的社會范疇。而是把全球社會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之中。總體來看,當下社會學的興盛與發展主要集中在那些相對民主、開放、包容、彈性與和諧的西方發達國家,而不是存在著大量社會問題亟待解決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盡管,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學的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才會有現今的發達程度,但是。從社會學研究中心地區的變遷來看(19世紀的歐洲中心——20世紀的美國中心20世紀末研究中心向歐洲的回歸),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社會自身的特質驅動著社會學的發展,引領著社會學研究中心的變遷。可見,社會越是和諧,社會學就越興盛;社會越是失調。社會學就越落后。
總體而言,社會學與社會之間是一種“和則雙美,損則兩傷”的關系。和諧社會與社會學之間是一種良性互動關系。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將會為社會學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肥沃土壤和廣袤的空間;社會學在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必定會最大化的發揮其“經世踐行”和“穩進變革”的作為,致力于將中國的社會矛盾減至最少的程度。將中國改革的社會代價降至最低程度,并快速推動中國社會向更加完善與和諧的狀態發展。
責任編輯 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