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為標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經過30年的探索和創造逐步形成了科學的改革開放觀。
關鍵詞 新時期;共產黨;改革開放觀
中圖分類號 D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5-0083-03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高瞻遠矚地說過,改革開放到底是不是成功了,這條路是不是走對了,要看30年。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確實到了需要回顧和總結的時候了。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為標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3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以前。這是逐步確立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開放的起步和探索階段;第二階段,從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召開以前,這是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階段;第三階段,即從十六大到十七大召開以來。這是進入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繼續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階段。改革開放30年成就舉世矚目: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年均達到9.6%,世界少有;國民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水平。其間我們經受住了六場嚴峻考驗:1989年的國內政治風波;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今年春節前后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實踐證明,我國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路子是走對了,確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經過30年的探索和創造逐步形成了科學的改革開放觀,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觀點:
第一,改革開放的性質既是一場新的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我們黨看來。改革開放性“社”不姓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并認為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精辟論述的。早在1890年恩格斯就指出:“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列寧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問題做出重要論述的第一人。他指出,“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他還斷言:“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他提出了一個著名公式:“樂于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對于改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強調兩條:一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好的,必須堅持;二是社會主義傳統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必須改革。我們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指的窒息社會主義內在的生機和活力、嚴重妨礙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舊體制”的命,在各方面形成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和國情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制度,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永葆蓬勃生機。改革絕不是改向,也絕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黨領導人民已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去搞資本主義。對于開放,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充分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變成我們的財富,以增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自力更生能力和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能力,逐步使我們的社會主義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對外開放已成為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人世以前是改革促開放,人世后是開放促改革。同時,我們黨又清醒地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國門打開了,好的東西進來了,一些不好的東西也會進來,西方敵對勢力會加緊對中國推行“西化”、“分化”戰略。面對這種圖謀,我們應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要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始終注意防止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第二,改革開放的目的是為了追趕時代前進潮流。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把改革的目的說得很透徹、很深刻,這是基于對國內和國際形勢的正確的判斷與把握。黨的十七大把改革開放的目的概括為三句話: “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和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這一概括,涵蓋了從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到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再到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等重要方面,是對改革開放的目的全面、系統、深刻的揭示。
第三,改革開放的地位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是鄧小平關于改革開放地位所說的分量非常重的一句話。他還有同樣分量的另一句話,就是“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對于改革開放重要地位這個問題,黨的十七大鮮明地強調:改革開放的地位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第四,改革開放的范圍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它既包括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既包括體制層面的改革,又包括思想觀念和具體做法層面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所謂全方位,就是我國向世界上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與我國保持著友好關系和往來。我國的開放,從對內到對外。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分不同層次逐步展開。對外開放并不限于經濟領域,還包括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藝術甚至政治等許多領域的開放。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五,改革開放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中國的國情實行的社會主義,它既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又不同于資本主義。它的基本特征:一是以民為本;二是市場經濟;三是共同富裕;四是民主政治;五是中華文化。改革開放是建設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新實踐。改革的實質是體制創新,不進行體制創新,很多問題的解決就沒有出路。具體而言。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逐步建立有利于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社會體制改革的目標,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從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機制人手,擴大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第六,改革開放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改革開放,是人民群眾的要求,是人民群眾的愿望,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力軍,也是改革開放的主要受益者。改革開放為了人民群眾,改革開放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回顧30年的改革實踐,沒有一項改革開放不是人民群眾的創造。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時說,改革開放的許許多多東西,都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他本人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新創造概括起來,加以提倡。改革愈是深人,開放愈是擴大,愈是需要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愈是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愈是需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把人民的愿望、要求、智慧和經驗概括提高,變成新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推動改革開放向更深層次前進。
第七,改革開放的方式是漸進式的。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始就一方面鼓勵人們要敢闖敢“冒”,大膽探索;另一方面強調“不爭論”,“觀實效”,要“摸著石頭過河”。中國的改革是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到政治、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微觀到宏觀,先從體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后深入進行存量改革,循序漸進地推進,不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黨特別強調要正確處理改革和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握好改革的時機、力度和方法,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同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與我們從基本國情出發,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開放的路子分不開。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成功核心還在于我們把改革開放納入黨的基本路線,始終堅持不動搖。
第八,改革成敗得失的判斷標準是“三個有利于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是鄧小平同志于1992年南方談話中提出的,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三個有利于標準”,既體現了生產力的核心地位,又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既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又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這是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判斷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科學標準。這個標準的提出,對于解放人們的思想,沖破“左”的禁錮,澄清人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各種模糊、錯誤的認識,打消人們在遇到不同議論和阻力時出現的猶豫、顧慮和擔心的心理,為人們大膽地聞,大膽地試,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提供了堅實可靠的行動依據。
第九,改革開放的根本指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改革開放為實踐基礎形成的,又指導著改革開發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回答和解決的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個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從指導思想來說,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要堅持改革開放,就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長期堅持的根本指針,這已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一個共識。
第十,改革開放的成功規律在于把握“十個結合”。改革開放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歷史現象和社會運動,也有其內在的規律。十七大在新時期歷次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大跨度地集中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即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這“十個結合”,很有政治分量和理論內涵,實質上就是我黨對改革開放成功規律的深刻把握。只要牢牢掌握這“十個結合”,我們就能從總的、關鍵的、根本的、真諦的、具有政治保證作用等帶有內在規律層面把握改革開放中錯綜復雜的關系和矛盾,既可以防“左”又可以防右,既可以克服教條主義的僵化、半僵化思想又可以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既有興國強國的大計又有惠民富民的方略,進而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高改革開放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開放措施的協調性,保證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軌道穩步有序地發展。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改革開放觀,在很大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怎樣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等重大問題,凝結著幾代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內容。這在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今后做好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工作無疑也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應當看到,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容易走的路已經快走完。往后推進改革開放的難度會更大,工作會更復雜,不會一帆風順。淺水區可以摸著石頭過河。深水區只能靠羅盤。而這一羅盤,就是我們黨所形成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觀。在歷史新起點上,我們應當牢牢記取、堅持運用來之不易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觀,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努力創造中國改革開放新的更加輝煌的業績,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同時,又應當在更加艱巨、更加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我們黨和人民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觀的理論內涵,為往后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擴大開放,提供更加成熟更加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責任編輯 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