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此,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引導人們分清是非正誤,并注意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解決好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創造堅實的思想保證。
關鍵詞 改革開放;思想觀念;變化;引導;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5-0066-0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已到了而立之年,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也使我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面對當代中國巨大的經濟社會變革所引起的人們思想觀念上的深刻變化。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其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引導、幫助人們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確與錯誤、有益與有害,以逐步地、有效地把人們的思想引導提高到更加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加快實現現代化這個共同奮斗的大目標上來。
一、要善于從人們深刻的思想變化中分清主流和支流
1.充分肯定、大力弘揚主流意識
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積極的可喜變化。突出的表現在,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人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總結自身的歷史經驗和社會主義各國的歷史經驗中,從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和諸多發展中國家的有益經驗中,結合當代中國的國情和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對什么是社會主義,處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中國,如何建設、鞏固、發展社會主義,一步一步獲得了全新的符合中國實際、符合人民意愿的科學認識。人們的改革意識、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求富意識、求知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求實精神、自立精神、開拓創新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民特有的精神風貌,成為推動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對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了自豪和自信。這就是當代中國必須肯定并且要大力弘揚的主流意識、主流思想和主要精神。看不到這一點或不能充分認同這一點,是不實事求是的。看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傾向、不良風氣,就哀嘆世風日下,今不如昔,甚至懷疑改革開放社會變革的大方向及其巨大的進步性,那是完全錯誤的。
2.要高度關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有害的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為
正如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一樣,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在前進過程中,既產生錘煉出了當代中國人特有的精神風貌,形成了積極向上進步的主流意識,成為推動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同時也存在著有害的錯誤的消極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諸如一些人從“左”的或右的方面對我們進行的改革開放和一系列重大舉措,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懷疑或責難;我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貪污腐敗之風,弄虛作假之風。強取豪奪欺行霸市之風,損人利己之風,黃、賭、毒之風;一些地方存在的破壞安定團結,損害人民生命財產的不法活動,甚至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嚴重違法犯罪活動等所滋長、所散發出來的有害思想和不良影響等等。這些就是影響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影響當代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有害思想和行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有些是受“左”的思想或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毒害太深,一時難以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分析問題;有些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余毒,我們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這些余毒存在的土壤和市場;有些則是由于我們的體制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改革還不到位或在某些方面的決策失誤等,使一些人鉆了我們的空子;有些則是市場經濟存在的負面影響帶來的,它容易誘發人們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這些事實,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承認這一點也是不實事求是的。但一定要明確,這些問題的存在與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相比。與當代中國人民的主流意識、主流精神相比,畢竟是第二位的,是支流。它是我們前進過程中要注意解決的問題,雖然解決這些問題尚需時日。
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增強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這是黨的十七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關于我國思想建設的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對弘揚我國改革三十年來形成的主流意識、主流精神,克服現實生活中錯誤的有害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有兩點十分重要:一是切實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根本上提高全黨全國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自覺性。二是努力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使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健康向上的追求與腐朽頹廢的淪喪,既能分辨清楚,又能旗幟鮮明的弘揚正風。抵制邪氣,使我們的黨風、政風、社風、民風、家風逐步提升到與全黨全國人民正在努力為之奮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一致并為之增光添彩的高度。
二、正確引導人們從思想認識和社會實踐的結合上解決好幾個帶普遍性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社會變革引起人們思想不斷發生變化的今天,正確引導人們處理好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十分必要和極為有益的。
1.倡導“厚德栽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自覺地把利己與利國利民有機地統一起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商以信為本”,要以誠信立業興業,以誠信待人利人的理念。在當今條件下,面對市場經濟的二重作用,每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參與者要擔當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責任,就要自覺地把利己與利國、利民有機的統一起來。把自己利益和財富的取得,建立在為國家為人民生產、制造、提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優質商品上,建立在依法經營、依法致富上。對每個人來講,都要注意把握好事物的度,既要講物質利益原則,重視功利目標,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即所謂“在商言商”;又不能一味的片面的只講一己或一企之物質利益、功利目標等利益的最大化,還要講“在商言道”。講需要擔當的社會責任。這樣的度把握好了,我們整個國家,我們的所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參與者,不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就能夠在創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利國、利民、利己的合力,把有利于解放發展生產力、有利于推動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面,最充分的發揮出來,把它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特別是產生拜金主義導致兩極分化的一面,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2.倡導“自強不息”,在振興中華大業中把實現個人選擇與實現當代中國人民共同選擇的大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
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社會變革,是中國人民共同的歷史選擇,其目的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它既體現著當代中國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又內在的體現著當代中國每個社會成員的現實的長遠的利益。它要靠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為此做出實實在在的創造性貢獻來實現。為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價值追求而奮斗,與尊重個性,體現個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實現每個人各具特點的理想和價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的各行各業、各各領域,都需要出類拔萃的人才去建設、去創新。因此,在當代中國,正確的價值導向必然體現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一定要自覺地把個人理想的實現與當代中國人民共同理想的實現,有機的統一起來,把獲取個人正當利益與積極的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貢獻有機的統一起來。這是全國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每個人的福祉所在。
3.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為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局面創造條件
由自然、社會與人三位一體構成的各種各類事物,既紛繁復雜又豐富多彩。當人們身處其中,由于立場、觀點、方法的不同,必然對各類各種事物,在認識和實踐上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見解、判斷、選擇和態度。在當代中國這個改革開放、充滿生機、快速發展變化的年代,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如果什么事情。都只有一種看法連差異也不允許存在,都只有一種選擇,不允許有其它的嘗試,只有一種實現方式或表達方式不允許有其它的選擇,不僅是唯心的形而上學的不可能的,也是極為有害的。正確的做法是,只要不違反憲法和法律,不違背黨的基本路線,就應當像黨的十七大指出的“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這樣做,在政治生活中有利于發揚民主,求同存異,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學術文藝研究創作上有利于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異彩紛呈,那種令人歡喜的局面;在各行各業的建設中,有利于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使全社會創新的智慧競相進發,各方面創新的人才大量涌現,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局面,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在社會生活中,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對形成和諧的鄰里關系、社會關系、人際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處人民的內部矛盾,營造出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局面,也是極為有益的。
總之,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和進步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可喜的變化。只要我們能分清什么是主流和支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人們的思想觀念,一定會朝著更加有利于我們要實現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標的大方向變化、發展、更新。
責任編輯 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