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民工是當前我國社會中最龐大的弱勢群體,農民工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焦點,而提高農民工群體的知識技能素質又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關鍵。為此,需要整個社會齊心協力、盡心竭誠,切實加強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共同完成這一復雜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
關鍵詞 農民工群體;教育培訓;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 C975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5-0068-03
在當今中國的社會變遷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并且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作為新興的社會階層,農民工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注入了活力。在從傳統的農業文明進入現代城市文明,從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進人有組織的現代化工商業生產中,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隨之發生變化。由于農民正經并將長期存在于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而農民工的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等素質卻現實地制約并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生活質量及其在社會建設中的價值體現。因此,培養造就高素質的農民工群體、不斷增強他們的勞動和技能競爭力,這既是擴大農民工就業、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更是我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項戰略性、長期性的艱巨任務。可以說,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問題,實質上就是關系到個人生存發展、關系到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農民工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需要全社會的合力支持與關注。
一、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現狀及歸因分析
目前,我國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基本狀況是:雖然社會發展急需受教育程度較好的高素質農民工,但多數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基本素質相對較低;雖然社會各方面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呼聲日益強烈,但真正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實際行動少之又少。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現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技術工人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突出因素。而我國目前的農村教育狀況卻是,“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為6.5年,只相當于小學水平,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僅占0.13%,接受過短期培訓的為20%。三者總計只有23.53%,而其中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占9.1%,沒有受過任何培訓的占76.47%,另外還有大量的文盲存在。”這些就必然形成了我國農民工勞動力群體自身的低技能與企業發展高要求之間的突出矛盾,由此也彰顯出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緊迫性。
農民工教育培訓失衡問題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微薄的經濟收入使農民工無力承擔相關的教育培訓費用。受原有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制約,在進城謀取工作時,絕大多數農民工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根本拿不出相關的技能證書。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他們只能甘居下風。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臟、重、險活,從事簡單勞動,獲取低廉的勞動報酬;出于身份限制的無奈及養家糊口的壓力,部分農民工寧愿放棄自己的某些權益,也得去謀求一份勞動強度大而工資收入低的工作,他們與城鎮職工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幾乎全無,就此還時常難逃被壓低工資、拖欠工資的厄運,經常面臨尋業、待業的無工作狀態。面對微薄的工資收入,為了盡可能減少在城市的開支,他們節衣縮食,為的就是改變家庭的貧困狀況、支付孩子上學等特別必要的費用,而無錢顧及自身的教育培訓問題。
2.頻繁的職業變動導致用人單位不愿為農民工提供教育培訓。就工作特征來說,盡管農民工常年在各大城市游走,苦苦尋求各種就業機會,但是其社會身份依然是農民,在農村仍保留著承包地,多數人在農忙季節還要返鄉從事農業生產;盡管部分農民工較長期地生活在城市。但是因為現階段我國勞動力的供給明顯遠遠超過需求,特別是無專業技能者依然處于無限供給狀態,因此多數農民工外出尋找工作并沒有多少選擇余地,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加之農民工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多數人無法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部分企業利用法律缺憾和農村勞動力供給的豐富,有意采取短期用工的策略以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農民工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或不愿長期干一種工作,也經常會不辭而別等緣由。因而也就造成絕大多數用人單位不愿為農民工提供教育培訓的現狀。
3.滯后的認識觀念使得農民工教育培訓難以真正實施。農民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不多與用工單位及農民工自身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沒有充分意識到教育培訓的長效價值密切相關。從用工方面來看,多數單位往往把苦累臟險的崗位分派給農民工,認為這些崗位只要體力、不需技術,更沒有必要從專業化角度進行考量。從農民工方面來講。雖然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偏差造成的困境,可是真正要他們花費一定的金錢和時間去參加教育培訓時。不少人還是難以割舍眼前的經濟利益,覺得參加培訓不劃算。這種文化技能素質不高導致經濟收入低下、經濟收入低下造成無力提高受教育水平的狀況,只能使得絕大多數農民長期疲于工作,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生存狀態之中。
二、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社會價值分析
社會學研究認為,“受教育程度與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互為因果、互相強化。”即受教育程度在總體上制約著人們的行業、職業和社會流動的可能,并實際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分層過程;由于不同層級的人群事實上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經濟收入和社會聲望,社會層次又反過來刺激著人們接受教育,通過接受教育獲得較好的職業所需的資格和品質,取得個人介入社會分層過程的較為優越的條件。因此,在當代中國的社會流動中,針對農民工階層特征的教育培訓對提高和改變農民工的經濟收入及社會政治參與度,具有莫大的制約和影響。不僅如此,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民工教育培訓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持續增長,不僅需要加大物質資本的投入,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農民工,作為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其素質的高低與否已經現實地直接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勞動者受教育的時間每增加一年,一個國家的GDP就會增加9%。可見,加大對科學文化素質欠缺的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實質上就是優化我國人力資源、提升我國人力資本效益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說,我國過去20多年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哪里的農民工聚集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哪里的城市化程度就最高、經濟文化就最為發達,農民工群體實際上就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生力軍、先鋒隊。
2.農民工教育培訓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成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的素質普遍提升為基本前提的。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真正到來,新理論、新技術、新信息已成幾何級數增加,這就迫切需要社會建構一個新的終身教育體系。形成一個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事事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甚至可以說,不論一個人的一次性學校教育具有多高的學歷,都不可能滿足不斷發展著的社會要求。都需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技能的補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伸而論之,如果農民工因為文化技能素質限制、社會及自我保護能力缺乏等原因。一直生活于社會底層,并且在長期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只能壓抑而無法訴求、只能忍耐而無力改變,勢必形成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社會的和諧發展。
3.農民工教育培訓是中華民族繁榮進步的必備條件。從歷史演變來看,中華民族向來是以農耕文明著稱,農業人口也一直占據很大的比重,面向農民工所實施的教育培訓活動,不僅可以直接作用于城市的建設與繁榮,同樣必將更大地促進整個民族的繁榮與進步。這是因為:其一,農民工之所以離鄉背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農村的生存、生活環境遠遠不能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學習資源、教育機會、發展空間更是遠遠不如城市。其二,農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雖然普遍低于流入地居民的平均水平,但卻高于流出地人口的平均水平;從眼前來看,雖然農民工的客觀存在成為部分流入地人口素質下滑的原因之一,但從長遠來看,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對于流出地民眾素質的整體改善無疑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多數農民工最終依然是要回歸故里。
4.農民工教育培訓是農民工群體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就實際狀況而言。農民工群體中相當一部分人離鄉背井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城市里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他們也親身體驗到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偏低帶來的問題困境,渴望以有效的成人教育為突破口,使自己可以適應崗位需求、實現角色轉化,甚至擁有向更高階層流動的個人能力,從而擺脫自身在城市中的弱勢地位,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對于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的“二代”農民工來說,在面臨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和新興崗位高技術要求時,這種意愿和渴望會更為強烈;在與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這種感悟和不斷完善自我的內在驅動力會更加凸現。
三、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策建議
鑒于農民工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實質上就是牽動中國發展的一條“命脈”,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復雜而價值非凡。我們需要構建一種長效機制,進一步強化靈活多樣、實用性強、適應性強的農民工教育培訓,這需要整個社會齊心協力、盡心竭誠共同完成這一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
1.針對問題特征,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訓運行及經費保障機制。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運行監督機制、教育培訓經費來源不清一直是困擾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最大問題。直至2006年《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才明確提出建立國家、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負擔的培訓投入機制。這一機制的建立厘清了農民工教育培訓經費的來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許多地方并沒有落實。為此,要想真正落實農民工教育培訓,首先就必須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訓運行及經費保障機制,并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如:聘請專家統籌農民工教育培訓,指導和制定培訓計劃,監督考核目標任務和工作進度;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基礎培訓費用的投入及落實,并對其進行跟蹤監督,以確保農民工基本就業培訓權利的真正實施;及時提供咨詢中介服務及職業需求信息,扶持那些無力承擔教育費用的農民工參加培訓,激勵支持對農民工進行連續培訓的用人企業等等。
2.貼近生活實際,不斷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及實際效益。貼近農民工的生活背景、崗位工作實際,充分開展針對性強、實際效益突出的教育培訓活動。一要以農民工的現有文化知識水平為基礎,對他們進行學歷補償教育,逐漸提高農民工的知識水平和城市生活適應能力,拓展其生活空間。二要以農民工的現有技術水平為起點,充分考慮個人職業傾向,提高農民工個體參與培訓的興趣及實際就業能力,擴大農民工就業擇業范圍。三要根據農民工流動性強、閑暇時間少等特點,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條件、通過靈活多樣、形態多異的教學培訓形式,就近開展便捷式培訓活動。四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農民工實際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技術為目標,教學過程盡量做到實踐性強,直觀并且淺顯易懂,盡力實現即學即用、活學活用。
3.依托社會組織,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建設活動。要把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當作一項權利看待,努力提供各項公共服務。一是依托公辦職業院校,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技能素質。在農民工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引導農民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守職業行為準則,成為既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又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合格的現代產業工人。二是依托工會組織,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引導農民工增強法制觀念,知法守法,學會利用法律、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三是依托街道社區,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農民工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引導他們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依靠政府支持開展電影、圖書、文明禮儀教育進工地活動,督促農民工所在的單位按照農民工的一定數量,設置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實質性地定時定期向農民工開放,真正關心農民工的精神需要。
總之,農民工問題是牽動中國社會發展的一條“命脈”,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解決的順利與否是事關我國社會穩定進步、和諧發展的大事,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實現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六大目標,整個社會必須齊心協力、盡心竭誠,高度關注農民工的生存狀態,真正關心農民工的基本需要,切實關懷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快速有序轉移、維護社會的長期穩定與發展,從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 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