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貿經營權下放后我國外貿企業申請登記外貿經營權的企業不僅遠遠低于人們的預期,而且很多企業在申請外貿經營權之后又選擇了放棄外貿經營權,而專業外貿公司的發展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產生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目前出口的商品和流通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而外貿經營權下放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我國整體的外貿實力,結合我國當前實際,必須要建立一種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總體作戰的經營戰略,通過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共同促進出口產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關鍵詞 外貿經營權下放;經營權空置;外貿實力;貿易平臺
中圖分類號 F75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7408(2008)05-0079-03
自2004年7月1日新《對外貿易法》和其配套文件《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實施以來,外貿經營權的獲得由許可制正式改為程序性備案登記制,并取消了關于外貿經營資格的要求,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外貿經營管理制度史上劃時代的變化。但是新政策實施以來備案登記的企業總數不僅大大低于人們的普遍預期,甚至有些一直從事“外貿”業務的企業也并沒有因為外貿經營權的完全放開而備案登記。不僅如此,很多申請了外貿經營權的私營企業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又轉而委托專業外貿公司代理外貿業務,出現了大量私營企業的外貿經營權“空置”情況,而部分專業外貿企業也聲稱由于外貿經營權的下放而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本文將對此問題展開分析。
一、外貿經營權下放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國家整體的外貿實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隨著我國經濟基礎的逐步完善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外貿結構的發展戰略也由“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內向型發展戰略轉變到了現在的以比較優勢為取向的外貿結構戰略,并通過引進外資、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學習先進管理經驗等方式,積極參與到比較優勢原則下的垂直分工體系中,在鼓勵發展加工貿易,大量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等方面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近30年的經濟增長過程中,我國所采取的以上措施基本上是建立在勞動力成本低下、低價向外商供應土地、積極為外來資本提供種種優惠政策和便利等基礎上的,在取得可見的CDP效果的同時卻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貿易糾紛,不僅如此。由于資本、技術和人才等高級要素的短缺,出口的產品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而過度出口導致生態破壞,勞工福利狀況惡化,外貿結構的弱性非均衡局面日益凸現,從長遠發展來看,我們必須扭轉當前的出口格局,逐步改善貿易條件。
當前,我國已經在高級要素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未來的外貿結構戰略也就需要有所改變,要不斷促進高生產率企業的不斷擴張,而低生產率企業則要逐步淘汰出局。我國外貿經營權的下放,就是給予國內企業和個人公平競爭的機會,促進本國具有高生產率企業擴大在國外市場的份額。改革之前我國的外經貿企業主要有以下幾大類型:外貿公司(包括部委、省級外貿公司和地(市)縣級外貿公司)、生產企業、科研院所、商業物資企業和外經企業,由于改革之前外貿經營權的獲得實行的是許可制,因此這些企業就比一般企業享有更多的優惠和權利。按照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的要求,此次改革不僅放寬了外貿經營權的限制,而且外貿經營主體范圍擴大到個人(非自然人),即凡依法辦理了工商登記或其他執業手續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依照規定辦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之后均可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經營范圍已沒有生產企業和外貿流通企業之分,而是統一為“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進出口業務”,這樣企業之間的差別待遇就不存在了。不僅如此,此次改革也通過讓自然人擁有貿易權的方式消除了國內公民和外國公民的“差別待遇”,此前,外國公民在華擁有貿易權,國內公民卻沒有進出口權,外貿經營權的下放實際上也是國內公民獲得真正“國民待遇”的表現。這次外經貿部在調整各類企業申請進出口經營權資格條件的同時,也相應減少了政府管制,目的就是要充分降低外貿出口企業的貿易成本。出口企業貿易成本降低的同時退出成本卻相應增加,在此情況下,企業之間資源和產出的再配置活動將有利于提高各產業的生產率,最終將會出現:生產率最低的非出口企業退出市場,較低生產率的出口企業轉而服務于國內市場,而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包括原來的非出口企業和出口企業)將選擇服務于國外市場。隨著這些效率高的企業規模經濟不斷提高,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貿易摩擦也將隨之降低。由此不難看出,改革的根本目標是要通過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內部重組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提升國家整體的外貿實力。
二、外貿經營權下放后出現的幾種經濟現象的原因分析
(一)外貿經營權空置的原因分析
隨著外貿經營權的下放,外貿經營權“空置”的現象變的十分普遍。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外貿經濟發達的浙江省有近50%的私營企業的外貿經營權處于“空置”狀態,也就是說50%的民營企業在申請、登記外貿經營權之后,又選擇了放棄外貿經營權。不僅如此,還有相當一部分一直從事“外貿”出口的民營企業并沒有因為外貿經營權登記改為程序上的備案而去申請外貿經營權,而是仍然選擇掛靠在某一個具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下從事外貿出口。以上兩種經濟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些企業的外貿出口是通過間接出口的方式來完成。
美國學者特普斯特拉將出口列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起點,而又將出口分為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并認為只有直接出口才算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出發點。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的區別主要在于制造廠商(生產企業)與國外市場是否直接掛鉤,間接出口主要是通過與本國的中間商(經銷或代理)出口其產品的。這時制造商與國外市場無直接聯系,也沒有涉外業務活動,不必專設機構和雇傭專職人員經營出口,與直接出口相比,間接出口雖然可以節省費用,又不承擔出口風險,但卻無法獲得國際化經營的直接經驗。信息反饋也不及時,對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的過程根本無從控制。在外貿經營權下放之后企業仍然選擇間接出口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企業的分銷權并沒有與外貿經營權同步放開。雖然我國的外貿經營權完全放開了,但分銷權并沒有放開。因此獲得外貿經營權并不等于獲得相應分銷權。除了已在我國獲得分銷權的內、外資企業,對于其他申請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和個人仍然無進口商品分銷業務的權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申請登記外貿經營權的積極性。
2.很多中小企業目前尚不具備直接出口的基本條件。外貿經營需要有較充足的資金和國際客戶,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是在當初來料加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企業規模都不大,缺乏足夠的市場信息和穩定的客戶渠道;容易受到融資困難、土地緊缺、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影響;在吸引外貿人才方面也沒有什么優勢;同時個體從事外貿經營要承擔無限責任,具有較大風險;再加上獲得進出口資格需要到商務局、稅務局、海關電子口岸、外管局等多個部門辦理手續。耗時長且手續煩瑣等因素。很多個體企業從自身情況出發,在綜合考慮之后沒有盲目跟風注冊登記外貿經營權;對于部分由于事先考慮不夠稠密而注冊登記外貿經營權的中小企業來講,當具體從事外貿進出口的過程中遇到外貿進出口環節多、牽涉法律法規比較廣、單位通關成本居高不下,尤其許多私營外貿企業面臨無法支付報關、商檢、保險、貨運、信用、港務、跟單等人員工資等實際問題后,又重新轉而委托專業外貿公司代理外貿業務。就出現了經營權“空置”的現象。
(二)專業外貿公司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外貿經營權的取消直接削弱了專業外貿公司的壟斷地位。外貿經營權的下放促進了外貿行業的競爭:一是很多生產企業可以直接繞過專業外貿公司這個中間環節自營出口,二是國內涌現出了一批小型的外貿公司,三是隨著來華投資企業的增多,很多外資外貿公司也參與到了外貿行業中來,不僅如此,跨國公司的內部采購也是加劇外貿行業的競爭。隨著競爭的加劇,外貿行業已由以往的壟斷行業轉變成一般競爭性行業,而專業外貿公司之前所具有的壟斷優勢卻隨著配額的取消和外貿經營權的放開已經基本不復存在,外貿行業的利潤也隨著急劇下降,專業外貿公司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2.缺乏核心競爭力是目前專業外貿公司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專業外貿公司作為專門從事對外貿易流通業務的貿易公司。雖然在國際市場營銷網絡的構建、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國際貿易流程的操作、精通國際貿易人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出口企業所不具有的優勢,而且在長期的出口貿易中,也建立起了相對比較固定的小企業集群作為生產基地和長期的供銷關系,但這些優勢隨著外貿經營權的下放而逐漸弱化。尤其是與外資外貿公司和跨國公司相比。既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外貿產品做后盾,又沒有在全球供應網絡中形成特有的經營戰略,對外部資源的利用不夠。無法從供應鏈中尋找出自己的競爭優勢來,因此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容易受供應廠商和消費者的擠壓,利潤空間不斷縮小,如果長期下去將面臨著淘汰出局的巨大壓力。
以上情況表明,由于我國出口的商品整體缺乏核心競爭力,流通渠道也主要是依靠降低貿易成本來參與市場競爭的,而生產企業與生產企業、生產企業與外貿公司、外貿公司與外貿公司之間又是單兵作戰的局面,沒有形成一種總體作戰的經營戰略,因此外貿經營權的下放,將給那些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生產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但對于那些僅具有流通企業的比較優勢或成本優勢而缺乏核心優勢的外貿公司,以及缺乏核心產品的生產企業都將帶來一定的挑戰。
三、企業之間形成協同發展是提升我國外貿實力的有效途徑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很多國家都推行了出口促進戰略,雖然目前學者們對出口和生產率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已有的實證發現,出口企業比非出口企業有更高的產量、更高的資本密集度以及更高的工資,也就是說規模越大、技術越先進、工資越高的企業越愿意從事出口,而大量的文獻也表明,貿易引致企業之間資源和產出的再配置在提高產業生產率增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一代的一般均衡模型已經將企業生產率的異質性置于貿易理論的中心位置,貿易的日益發展將導致資源和產出的份額向生產效率更高的企業配置,從而通過“達爾文進化過程”提高整個產業的生產率。然而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出口促進戰略是建立在依靠技術創新或無形資產的增長來實現的,而不是依賴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來實現的。
結合我國的實際,要達到“達爾文進化過程”的效果就要改變當前的出口格局,提高出口價格,扭轉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的態勢。由于我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很多中小企業是依靠間接出口的方式走向國際市場的。這就需以外貿企業為紐帶,建立一個由供應鏈連接的虛擬組織,及時地、長期地將上游的商品供應商以及中間的銷售商整合起來,通過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共同促進出口產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整體上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利潤空間、供應能力和競爭力。
(一)以外貿企業為核心通過供應鏈把國內諸多企業連接起來實施虛擬經營
專業外貿公司是連接國內、外市場的一個貿易平臺。可以建立一個以專業貿易公司為核心的虛擬經營鏈。專業外貿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國際市場信息靈敏、國際商務交易磋商和市場開拓能力強以及國際貿易流程熟悉等優勢形成的特殊地位來整合國內的供應鏈環節,一方面,在與自己以往所建立起的固定小生產企業集群保持密切聯系的同時。可以根據產品特點將國外市場的有關信息及時分解給國內其他的相關生產企業或者是一些專門接單的企業,通過它們選擇最優的生產地和供貨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向外延伸的辦法擴大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力度,并及時將國外客戶的需求變化及有關產品的技術創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國內的企業,彌補國內中小生產企業(制造商)沒有涉外業務活動而無法獲得國外市場信息的缺陷,通過市場需求來推動中小企業及時研發新產品,快速滿足客戶的一些個性化需求,從而確保在某些產品市場中的競爭地位。這樣。專業的外貿公司通過把外部資源的虛擬化,不僅增強自己的供貨能力,提高了國外客戶對自己的依賴,而且從供應鏈過程中可以尋找一些動態的競爭優勢,提高出口商品的利潤空間和供應能力。
(二)中小企業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生產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正如前面分析的,中小生產企業(制造商)限于實力和經驗。大多采用間接出口,這時,制造商與國外時常無直接聯系,也沒有涉外業務活動,對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的過程根本無從控制。通過供應鏈與專業外貿公司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之后,這些企業不僅不必專設機構和雇傭專職人員經營出口,這樣既可節省費用,又不承擔出口風險;同時還可以及時得到國際市場的有關信息,根據客戶的要求加強研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另外還在專業外貿公司分解訂單的過程中,避免了國內企業在國外市場的無序競爭的尷尬局面,既可以減少貿易摩擦又可以提高國內企業在國外市場的聲譽。
(三)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企業可以通過與外貿公司的錯位發展促進企業間的競爭
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中。由于專業外貿公司在配額和外貿經營權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導致外貿行業一度成為壟斷行業,外貿經營權的下放使得生產企業可以直接繞過中間環節自營出口,生產企業可以直接進入國外市場取得國際化的經驗,有利于企業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和方向,并通過出口逐步積累經驗,為進一步國際化經營奠定良好的前期基礎。另外。由于生產企業和專業外貿公司的競爭優勢有所不同,它們之間既可以通過競爭促進我國外貿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在各自價值鏈的優勢環節上展開合作,以一種合作的態度來共同對待來自國外市場的競爭者,最終求得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順應經濟變化的新形勢,目前跨國公司在實施全球化布局的過程中,也由傳統的內部規模經濟向外部規模經濟轉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盟已日益成為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互補,優化資源配置的新手段。跨國公司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垂直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單個企業規模大型化的經營模式逐漸減少,外部規模經濟明顯增強,單個企業在局部獲取專業化優勢同時使聯盟整體上實現最大化的規模優勢,并使資源運籌從企業內部擴大到外部,從而在戰略聯盟企業范圍內有效組織和利用各種資源,跨國公司正是在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來獲得更強的市場勢力的。
我國目前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為了更好地鞏固供應鏈的穩定性,專業外貿公司和這些中小企業應該結成戰略聯盟,互相之間應該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合理分配利潤,保證戰略聯盟的信息交流共享,只有這樣才可以控制交易成本,保證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穩定發展,達到促進產業升級和提升國家整體的外貿實力的根本目標。
責任編輯 王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