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愈演愈烈的垃圾短信到“響一聲電話”,手機詐騙屢禁不絕。而面對越來越多的詐騙花樣,主管部門和電信運營商似乎并沒有拿出殲剿的勇氣和規范的措施來。
睡夢中,小王正美滋滋地與女友約會。
突然,一聲不合時宜的巨響在耳邊炸起,立刻粉碎了小王的美夢。驚醒之后,小王半天沒回過神來,到底是誰這么會挑時間,擾人清夢呢?
稍微清醒之后,小王才意識到,剛才那聲不合時宜的聲音竟然出自自己的手機。
“誰會這么無聊,凌晨3點來電話呢?難道是女友遇著急事了?”想到這里,小王的瞌睡一下子全嚇醒了,一骨碌起床,抓起床邊的手機。
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陌生的號碼。小王來不及多想,立馬回撥過去。
“歡迎致電××公司,本公司常年提供各種特殊服務,有漂亮的大學生……”聽到居然是這種電話,小王肺都快氣炸了……
現實生活中,和小王一樣遭遇過這種“午夜兇鈴”的人不在少數。
“響一聲電話”、垃圾短信……層出不窮的手機詐騙正困擾著廣大消費者、干擾著人們的正常生活。
五花八門的手機詐騙
時至今日,北京市的陳先生還為當初自己的“精明”而津津樂道。
去年某日,陳先生在京城參加一個會議時,偶遇老朋友黃先生,倆人多時未見,相談甚歡。臨別之際,互相送了自己的新名片,相約以后多加聯系。
沒想到,黃先生還真夠朋友,會后的第二天,陳先生就接到了他的電話。“當時我手機上顯示的是一個陌生號碼,他說自己是老黃,手機丟了,讓我把原來那個號碼刪除了,記著這個就行。”陳先生回憶說。
又過了兩天,這個號碼又打來電話,說自己在河北唐山犯事被抓了,要罰款,讓陳先生給他匯點錢,回北京后就還給他。
老朋友就是老朋友,犯事了首先想到自己。陳先生正準備按對方的要求匯款過去以解老黃燃眉之急的時候,突然想起黃先生原來的手機號碼還保存在自己的手機通訊錄里。于是陳先生多了個心眼,立即按照原來的手機號碼撥了回去,結果才知道,后來打電話的人是個騙子。
陳先生的靈機一閃,避免了上當受騙,可四川省的易風就沒這么幸運了。
去年10月,德陽的易風(化名)接到一條短信,對方稱準備出售一臺小型設備,而該設備正好是易風緊缺的。于是易風便與對方相約10月17日驗貨并付款。隨后,易風告訴其弟弟易云(化名),待他驗貨確認后再將貨款37000元付給對方。
10月17日下午,易云接到一個電話,手機顯示是哥哥易風的號碼,但通話的人并非易風本人。打電話的人稱其哥哥正在驗貨,讓易云把37000元存入建行一個指定賬戶。易云見是哥哥的手機號碼,也沒有多懷疑就將錢匯入對方指定的賬戶。
結果可以想象,易風和易云成為又一個上當受騙者,不僅設備沒有收到,而匯入對方賬戶的款項也被立刻取走。
有關人士表示:“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一種手機改號軟件,克隆了易風手機號碼實施詐騙活動。通過這種軟件,撥打者可以把主叫號碼顯示成其設定的任何號碼,例如接聽者的朋友或親人的手機號碼、家庭座機等,想顯示什么號碼都可以。”
無獨有偶,今年的4月15日,家住福建省廈門市的老王收到這么一條短信:“爸、媽,我的東西和錢都被人偷走了,請速轉600元到工行6222022406000307725曾洪東的卡上,急用。這是我朋友曾洪東的手機,沒話費了!”
因涉及女兒,老王和老伴開始信以為真。老伴鄭女士立刻心急火燎地給正在外地讀書的女兒打電話說:“娜娜,你有沒有一個朋友叫曾洪東啊,你的東西是不是都被偷了,你人在哪啊……”鄭女士一連串的問題讓電話那頭的女兒一頭霧水,她正安然無恙地在學校上自習呢。這時老兩口才知道是詐騙短信作怪!
手機詐騙為何猖狂肆虐
“這哪是手機啊!這是手雷啊!”張國立在電影《手機》里的這句經典臺詞,似乎正在通過電影照進現實。
根據國內某知名網站的一項在線調查結果顯示,生活中有79.62%的人像小王一樣經常接到“響一聲電話”,19.83%的人偶爾接到,只有0.56%的人從未接到過。
在短信詐騙術已被廣大手機用戶了解之后,這種新式的“響一聲電話”詐騙方式卷土重來。據了解,目前全國只有西藏、青海等地方沒有出現類似案件。在北京,僅僅是2007年,電話回撥詐騙案件報案次數就達2500余起,超過短信詐騙,位居手機詐騙榜首。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響一聲電話”。“響一聲電話”的官方名稱叫做“加值性付費業務平臺”,這個平臺的運作方法是這樣的:通過一種叫做群撥器的裝置,自動地給手機用戶撥“響一聲電話”,顯示在用戶手機上的,通常是一個普通的手機號碼。一旦用戶回撥這個普通的號碼,就會通過一次或多次地接轉,接到國外的高額付費電話上。接通一次,收費高達幾十元甚至上百元。
從愈演愈烈的垃圾短信到現在的“響一聲電話”,手機詐騙為何屢禁不絕呢?答案是:利益驅使動力十足、監管手段有限力度不夠。
目前,號碼修改、回撥收費等騙術大有泛濫成災之勢。這些詐騙者甚至在網上堂而皇之地兜售騙術所需的技術設備,公然招收加盟商。筆者就在網上找到了一個名為“加值付費通業務平臺”的臺灣創意達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招收加盟商的信息。
該公司的一位經理介紹說,此業務分為五級利益鏈。第一級單位就是設在臺灣和美國總部的聲訊臺;二級單位是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三級單位是負責出售電話群撥器的臺灣創意達科技有限公司;四級單位是電話回撥加盟商;五級單位就是廣大普通手機用戶。五級利益鏈的收入分配方式為,當用戶回撥電話后,將被轉接到國外高收費電話平臺。每分鐘可以產生最低50元的話費。然后一、二級單位共抽取50%,三級單位作為代辦單位抽取25%,最后落到四級單位手里還有25%,即12.5元之多。
面對越來越花樣百出的手機詐騙,我們的主管部門和電信運營商似乎并沒有拿出將其剿滅的勇氣和措施來。他們目前做的最多的只是提醒。2008年2月,原信產部發布2008年第1號通告,提醒消費者不要輕易回撥陌生電話號碼。
據了解,北京等地公安部門已開始和電信及相關技術部門接洽,對相關運營商的行為進行規范。
然而讓公安機關感到頭痛的是,因為電話回撥個案受騙金額一般不超過幾百元,而詐騙案的立案標準一般都在2000元左右。而且這些騙子公司一般都采取異地作案,受騙的手機用戶也比較分散。因此按照目前法律,仍沒有處罰的明文規定,也只能提醒市民對此類電話不要回撥。
手機何時能不變手雷
貴州省通信管理局日前出臺規定,對群發短信的內容、發送范圍、發送數量流量和時間進行嚴格管控,非應急類短信不得在23時至早7時30分時段發送,以免半夜“機”叫騷擾用戶。
這雖然只是一部地方規定,但貴州省對垃圾短信宣戰的做法卻得到了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同。業內人士認為,要最大限度打擊手機詐騙,運營商的作用不容忽視,這需要主管部門、電信運營商和廣大消費者共同努力。
可以看出,運營商對利用自己平臺的聲訊臺有監管責任。而電話用戶在撥打聲訊臺時,是在雙重付費,一部分是給聲訊臺,一部分是給運營商!
此外,由于運營商與聲訊臺有委托代收聲訊服務費用協議,因此聲訊臺能夠從電話用戶那里輕而易舉地得到聲訊服務費用,而運營商則不管電話用戶是否真正享受了聲訊服務。這種運作模式,為各種聲訊詐騙活動提供了極大方便。
實際上,如果聲訊臺短時間內連續給連號號碼打電話,或通話記錄顯示某號碼用戶只接不打,具備追蹤技術的運營商就應該將該號碼列入“黑名單”,禁止利用國內運營商平臺,但這一點卻需要公安部門來界定。
連續給連號號碼打電話本身就嫌疑很大,運營商應該監管和跟蹤,但是為什么運營商不作為呢?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一位了解內幕的人士解釋:利益分成上,運營商占了5成!專家認為,法律有必要出臺類似規定,對于被詐騙的電話,其損失應由運營商共同承擔,而不是一概由電話用戶承擔。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憲法與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表示,目前我國的護照法、居民身份證法、央行的個人征信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個人信息保護都有著明確規定。群發垃圾短信涉及手機用戶號碼信息,所以違反了上述這些法律法規。早在2003年,我國就開始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目前仍在研究當中。一旦法律通過,群發垃圾短信就直接違反該法。同時,一些企業群發垃圾短信,也違反了原信息產業部頒發的電信條例中的相應規范。
周漢華說:“信息產業部是給SP和運營商發許可證的,當然有監管權利,可以吊銷SP年檢。對于移動運營商提供通信管道的行為,沒有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實際上也是它許可證的法定義務,應該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