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購哈飛步入收官階段
隨著3月初中航科工“以所持有的東安動力54.51%股權作為出資,并與其附屬公司哈飛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與東風汽車合資組建一家新公司”公告的發布,東風收購哈飛的步伐又向前邁了一步。
根據最新的消息,“最快4月份,最遲不超過上半年,東風公司就將與中航二集團簽署合資協議”。這是中國目前為止,惟一在兩個央企間進行的汽車并購案。
由于中航科工主要致力于“大飛機”項目,因此,東風、中航科工、哈飛三方合資后,中航科工必然將部分汽車業務交由東風重組,以謀求共贏。而東安動力強大的發動機生產實力能使東風的自主品牌項目大受裨益;哈飛位于哈爾濱、威海的生產基地則能使東風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業內人士斷言:東風汽車應該是這次重組案中的最大贏家。
隨著上南合作拉開的序幕,一場以重組并購為主線,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目標的中國汽車業“大洗牌”正逐一上演,預計未來二三年內,陸續還會有一些企業加入這場并購大潮。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啟動
國家發改委近日正式發布了國內第一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并在北京與一汽集團等14家企業簽署承諾書,正式啟動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根據《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試點企業將在全國率先實現廢舊汽車零部件的再生制造,政府加快制定鼓勵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調整有關產業政策,支持和引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良性發展。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把廢舊產品恢復到像原產品一樣的技術性能和產品質量的生產工藝流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已有幾十年歷史,其中再制造汽車發動機已占維修配件市場的85%以上。再制造不僅可以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還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還能在保證產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塔塔成功收購捷豹、路虎
3月26日,福特公司宣布印度塔塔汽車公司以2 3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其旗下豪華車品牌捷豹和路虎。之前塔塔已經簽訂了30億美元的貸款協議用于收購。自此,這個曾經吊足眾多投資者胃口的收購事件劃上了句號。對于印度塔塔這個急于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來說,“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也有了捷徑。
印度塔塔收購美國福特旗下品牌,對于中國來說似乎關系不大。但路虎在中國已有穩定且數量可觀的消費者,路虎品牌的東家產生變化對消費者心理帶來的影響則不容忽視。業內的分析認為,讓中國消費者將以生產最便宜汽車而聞名天下的印度公司旗下品牌與豪華車劃上等號,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一些消費者看來,劃歸印度塔塔的路虎、捷豹質量能否保證也讓人心存疑問。
事實上,塔塔收購路虎、捷豹從一開始業內就有質疑的聲音,認為其面臨巨大風險。首先這兩個都是虧損的企業,可能存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其次雖然塔塔立志要做“世界性的廉價汽車工廠”,但收購的這兩家品牌都是越野車、豪華車等高油耗汽車品牌,在油價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這些車型的發展前景并不被看好。
寶馬擬增設環保品牌
最近修改的U.S.CAFE條例給眾多汽車制造商帶來了壓力。特別是那些高性能和豪華品牌的汽車制造商正在考慮采取措施改變他們生產的汽車對環境的影響。去年9月,德國寶馬汽車公司總裁諾伯特 雷瑟夫(Norbert Reithofer)曾暗示他們可能會在繼寶馬、勞斯萊斯和MINI后推出第四個品牌。通過創建新品牌、節約成本和精密加工等新策略,在未來5年內,寶馬公司的營業額預計將上漲180萬歐元。
近日,諾伯特·雷瑟夫的這一想法終于正式公布。他表示,寶馬公司可能在未來7年內增設一個全新的環保品牌。寶馬為此新設立了Project i部門,獨立研發具備最新環保特征的車型,這種車型有可能配備燃料電池或其他動力系統。據悉,寶馬公司正專心打造這款昵稱為“Project i”的都市車,“i”代表innovation(創新)。今年將最終確定這款車的傳動系統與外觀設計。
目前寶馬公司尚未正式決定將這個環保品牌是獨立還是歸屬到旗下寶馬、MINI等品牌之內。不過,不管將來這個品牌如何歸屬,寶馬推出的這個全新綠色品牌,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順應著環保潮流。
大部制加劇汽車“多頭管理”
3月1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自此,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掀開全新的一頁。
毋庸置疑,現在隨著工業與信息化部的成立,汽車行業將增加一個管理部門。
此前,汽車行業主要由國家發改委監管,此外也接受商務部、環保總局、交通部、公安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等多個部委的管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科技部也開始介入汽車行業管理。因此,“多頭管理”一直以來都伴隨著汽車工業,“多頭管理”所伴生的一些弊端也在所難免。
根據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發改委工業司目前負責的擬定、修訂汽車行業產業發展政策,指導汽車行業技術法規、標準擬訂的職能將劃轉到工業和信息化部。不過,一些行業人士表示,發改委不會放棄關鍵的項目審核權。這意味著,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后,發改委仍然會保留項目審核職能,因為具體項目的審核不可能分散到各個部委,否則就無法對項目審核進行統一管理。這樣,汽車行業又多出一個管理部門,汽車行業的多頭管理并沒有改善,反而可能加劇。事實上,這會是所有工業企業將要面臨的問題。
中國汽車遭遇提價難題
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汽車價格戰在2008年到來之后正漸漸變成零零星星的槍聲。一場前所未有的成本考驗正緊緊扼住中國汽車業的咽喉。
進口鐵礦石漲價65%~71%,國內每噸鋼價要漲300~500元,這意味著中級轎車成本將增加1000元左右。國內新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也使很多企業的成本大大增加。因此,業內分析今年每輛車的成本將增加1500~3000元以上。加上CPI創歷史新高、石油價格久高不下、人民幣持續升值以及新的土地使用稅政策、新國IV排放標準實施等剛性政策所帶來的新挑戰更是讓汽車企業的成本壓力倍增。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饒達認為,“這些成本的增長,企業內部是無法完全消化的。”因此,如果這場成本考驗繼續蔓延,提價可能成為中國汽車走出困境的唯一選擇。
而車價上漲會讓已習慣降價的消費者一時處于觀望,最終又會影響銷量,這也是汽車廠家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處于夾縫中的汽車廠家今年面臨的考驗可想而知。
2月份全國乘用車銷量下降近三成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2月份乘用車銷量45.72萬輛,比1月份下降了近3成。2月份乘用車銷量下滑的原因,除了春節長假企業有效工作日相應減少外,南方雪災對物流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汽車銷售產生了不利影響。
此外,專家分析認為,很多消費者因怕國內汽油大幅度漲價而推遲或取消了購買打算。而較高的CPI加之媒體宣揚3月份降價高潮將來臨都使一批購買者開始觀望。從乘聯會數據看,今年微型轎車和高檔轎車的市場占有率下滑趨勢明顯。由于國家政策沒有較好地承擔起社會改造汽車的責任,燃油稅遲遲不能出臺、車船稅存在嚴重缺陷等因素,都使得小排量汽車今年的市場業績將繼續下滑。
一汽華利30萬元低價出讓
近日,從天津產權中心傳出消息,一汽華利(天津)汽車有限公司將以30萬元的價格掛牌出讓100%股權。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一汽華利,但應該對“天津大發”不會陌生。一汽華利的前身是天津市汽車制造廠,始建于1 965年,是天津汽車工業的“鼻祖”。1984年其從日本大發公司引進技術生產的“天津大發”微型面包車曾紅極一時,當時北京滿大街跑的都是這種黃色面的,累計產銷量接近30萬輛。2002年6月,“天一合作”后,華利公司正式加盟一汽并更名為一汽華利(天津)汽車有限公司,定位為打造微型特色乘用車生產基地。2001年一汽華利采用日本大發技術推出了“華利幸福使者”微型車,2003年大發的小型SUV“特銳”也投放到一汽華利生產,并由一汽豐田渠道銷售。但這兩款車卻始終未能打開銷售局面,特銳更是在2006年停產。最終大發也拋棄了一汽華利,遠走吉林與一汽吉輕于去年開始再造轎車。一汽華利也逐漸日薄西山,據悉目前已停產一年以上。最終不得不走上了掛牌出讓的道路。
不過,此次華利出讓雖然要價不高,但對接盤者的要求頗高,例如要求受讓方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5億元、還要出安置職工的費用和償還債務以及受讓方2年內在一汽華利建成15萬輛轎車生產基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