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兆和先生沒有想到,一場金融風暴會在一夜之間讓他的德寶集團處于岌岌可危的位置。這個以成衣加工起家的企業集團,當時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
當《汽車觀察》記者在歷史文化名城——徐州見到這位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仍舊精神矍鑠的老人時,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卻是那樣的坦然。一夜之間,資產蒸發得幾乎無影無蹤,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和面對的現實。但對意志堅強的人來說,卻是另一番事業的開始。“我每天都在早上5點半起床游泳,就是為了保持頭腦清醒。”任兆和透露了他的這樣一個生活細節。
很快,他做了一個選擇,投資進入汽車零部件行業。“這個選擇,現在看來,是在頭腦清醒下做出的正確抉擇。”任兆和笑言。事實上,對于選擇進入這樣一個跨度極大的行業,其并不僅僅是一時心血來潮。
二次創業的勇氣
2004年,在一些朋友的牽線搭橋下,任兆和結識了徐州中國礦業大學的一個項目開發組,也就是ABS技術研發中心。實際上,這個中心,早在1994年便開始了對ABS系統的開發,而且很早就已經攻破了其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并獲取了國家專利。只是,由于其最初的市場開發者一直沒有做實業的打算,而是將這項技術包裝成了一個為自己攬財的“搖錢樹”,所以,這項技術也是一直“養在深閨人末識”,白白浪費了市場先機。
任兆和第一次聽到ABS的時候,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在汽車零部件體系中算是小部件的玩意能有多大的市場價值空間,所以他決定自己去搞一次小調查。“當時我去徐州談的時候,那邊的項目負責人告訴我ABS的成本不是很高,市場上的價格卻是兩到三萬一套,利潤很大。”
小調查的結果跟任兆和聽到的介紹差不多,他去香港的一些汽車維修店問到的結果是:一套ABS系統要大概2萬港幣。但是這個結果,還不足以支撐他投資這個行業的信念,于是,他開始關注起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起來。
商人的嗅覺絕對是敏銳的,對于一個已經在商海里打拼多年并依靠一個小成衣廠打造了一個企業集團的商界老人來說,他的眼光無疑是獨到而準確的。所以,盡管2004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在遭遇了2003年的火爆之后陷入一個短暫的低谷,但是任兆和還是看到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潛力和光輝未來。投身于汽車零部件行業,開辟自己人生事業的另一番新天地,對于要步入古稀之年的人來說,無疑也讓人更加欽佩。
另辟蹊徑
任兆和顯然是有備而來,對于這個技術開發項目前期的失敗,其徹底研究了一番,最后歸結為人的因素。“手里掌握這個項目的人不是干實事的人”。這是他的結論,為此,其通過爭取這項技術的開發人員,買斷了這項技術專利,并獨資設立了一個公司:江蘇盛昌隆聯合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此,他將把這項技術當做“搖錢樹”的“不務正業者”排除在外,以便公司事業的順利拓展。
這個舉動無疑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掃清了障礙,技術是現成的,產品也是現成的,擺在任兆和面前的,只剩下一個難題:市場的開拓。通過不懈的努力,其爭取到了對北京汽車制造廠生產的旗鈴輕卡氣壓ABS裝配這一項目。雖然量不是特別大,但是他需要用這個來證明自己的產品實力。
結果無疑讓任兆和興奮不已,因為旗鈴輕卡本身大多都是用于出口,在俄羅斯以及法國市場的檢測認證過程中,作為整車安全性能考核的重要部件,盛昌隆的產品完全合格。因此,盛昌隆的產品意外地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歐洲測試標準的大陸ABS系統生產廠家。
也就是這個意外的驚喜,讓任兆和決定走另外一條市場開拓的道路。由于本身是香港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的會員,背靠這層關系,他決定先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這一次,任兆和又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有別于常人的捷徑。
“在歐洲,主流的ABS系統生產企業如博世等,是不愿意給歐洲的一些小眾車做ABS系統配套的,因為成本太高。但是歐洲的質量以及安全法規又很嚴,不管什么車型都必須有這個系統,所以這個時候我就有了機會。”任兆和的笑容里帶著一絲得意。由于在中國大陸的成本優勢,加之完全符合歐洲的法規測試要求,老人有理由完全獨占這個看似份額很小的市場。其現在就在為一些小眾車做ABS的匹配,并由此打開了局面。
但任兆和的“野心”顯然不在于此,他將更長遠的發展目光鎖定在了中國的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現在除了奇瑞和吉利等眾多自主品牌企業以外,一汽、東風和上汽這三大,加上廣汽和北汽,都在做自主品牌,我們的目標是將我們的產品納入這些大企業集團的供應鏈中去。”其向《汽車觀察》透露了他的雄心壯志。
“中國的自主品牌,為什么不采用中國人自己開發的關鍵零部件系統呢?更何況,我們的技術并不比外國人差。”任兆和很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