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城市規劃,你會想到什么?你能否想像,芬蘭3歲的小孩和18歲的青少年,都能參與城市新區的規劃設計?
如果有一天,你所居住的城市,不再只是一個事先被規劃好、讓你不得不接受的生活空間,而是邀請你一起參與未來建設的規劃設計,你是否有興趣?
至少我,對這樣的可能性感到振奮,而這樣的例子,也正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誕生!
通常各個城市區域的規劃,都由市政府建設部門以及都市建筑規劃專家共同決定,再向民眾說明。這次,為了規劃南部一塊預計在2012年重新建設的半島“豌豆島”,赫爾辛基市嘗試采用一種更民主開放的做法:邀請6個團隊,為該區域的都市建設提出規劃案。其中3個是專業建筑團隊,另外3個則很有趣,分別是居住在豌豆島鄰近兩個區域的民眾,以及約一百位Arkki建筑學校的學生,年齡從3歲到18歲不等。(譯者注:1998年,芬蘭通過《教育法修正案》,正式將建筑教育列為小學美學教育的一部分,每天一定要上兩個小時相關課程,一直到高中畢業。全部事宜由芬蘭的一個建筑非營利組織Arkki統籌,主旨只有一個,就是教給學生一個道理:好的建筑與愉悅的環境,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與權利。)
今年年初,我正好去參觀Arkki,當時就聽建筑師,也是建筑教育家的費拉·梅斯卡娜女士提起,市政府建設部門已邀請了Arkki的學生,一起規劃設計這塊城市新區。
一開始我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因為這實在令人難以想像。Arkki建筑學校學生們的年齡從3歲到18歲不等,3歲的孩子如何能參與都市設計?對于我的疑問,梅斯卡娜女士解釋,年紀長的青少年可以參與實際規劃,年紀小的孩子也可用適合他們的方式表達想法,重點是要讓孩子們從中學習如何觀察環境,感受到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力。
現在,看到這個曾讓我目瞪口呆的規劃案,正式被攤開在赫爾辛基民眾面前,著實讓人興奮。無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每個人的意見都同等重要,重點不是誰的規劃案最好,而是讓不同的聲音都受到同等的重視,以激發更多討論。
芬蘭本土3個建筑專業設計公司提出的設計圖,是激發民眾廣泛參與討論的催化劑。市政府建設部門邀請市民上網了解6個設計提案的不同理念,在接下去的一個月中,可以在線貢獻想法,也可前往城市中的幾個地點實際了解這些提案,最后將舉辦公開討論會。
我想,大家應該跟我一樣好奇,3~18歲的學生,具體將如何參與城市設計?項目的討論頁對這一部分有詳細解說。
首先,從實地走訪現場、認識區域的歷史環境開始,并將注意力放在區域的自然環境、景觀、空間以及城市建設的特色上。3~6歲的兒童,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來思考這塊區域的氛圍。兒童們描述了很多不一樣的故事,豌豆島的居民們也在兒童的故事中,有了屬于他們自己的豐富歷史。家長們則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接著大家便一起對不同主題開展討論,比如公共建筑、住宅區、綠地、活動空間以及交通運輸和橋梁。
接下來,就可開始思考有關居住的具體問題,以及城市居住環境的特色。7~14歲的學童,可觀察了解不同的居住形式,從獨門獨戶的房屋到一般的公寓,以及豌豆島的氣候環境狀況。他們也能同時思考此區域的特色,以及該如何將這些特色融入區域的設計規劃中。水、風、船運,則被認為是這塊區域最重要的元素。
思考過居住環境后,就可開始思考城市空間、居住空間、私有與公有空間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討論公共交通運輸、綠地景觀以及街道運輸網絡。14~18歲的學生,可以更深入地參與項目,他們規劃出好幾種不同的設計提案,每一個提案都被深入分析,再從中找出相同主題,最后綜合起來,就成為共同提交給市政府的區域建設規劃。
學生們認為,建筑大樓與街區的形狀和比例,應在設計中被重點考慮。在設計階段的最開始,他們甚至設計了超過20個不同的街區形狀。最后的設計則是對這些提案進行修改,來完成對島嶼的街道形狀、大小的設計和選用何種建筑材料的初步方案。
(高廣平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