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天津濱海東麗湖地區園林綠化的主要障礙,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及主要技術措施。
關鍵詞:濱海鹽土;改土綠化;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S7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1—0001—03
東麗湖地區位于天津市發展主軸線中部,是天津市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的結合部。東麗湖地區規劃總面積85.55km2,其南部為天津市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臨空產業區(航空城)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東為黃港水庫,北部為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區,西為東麗區華明新鎮。東麗湖地區距天津市中心城區20km,距天津濱海國際機場10km,區域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其周邊的航空城等產業園區將是天津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作為眾多產業區的配套服務區,其現代服務產業面臨極大發展機遇,是天津市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1 東麗湖地區園林綠化的主要障礙
東麗湖系天津市東麗區原新地河水庫,在東麗區赤土鎮轄區內。東麗區是海退之后形成的海積沖積平原上的瀉湖洼地。全區地勢平坦,海拔低(2.5m左右),地面坡降1/10000,地表和地下徑流緩慢,自然排水不暢。在全新世中期本區仍是海洋。至全新世晚期(距今約三千年前)開始成陸,海岸線在本區的張貴莊一荒草坨一帶。到西漢時期(距今約二千年前)海岸線東遷到本區軍糧城一大港區上古林一帶。至700年前的元朝,海岸線又東移至塘沽一馬棚口一線。至今仍保留在本區張貴莊和軍糧城的兩條貝殼堤是古海岸線的“遺跡”,也是本區“滄海變桑田”的佐證。
本區金鐘河兩岸在清代時稱為塌河淀,是潴積北運河宣泄洪水的地方。由于水分蒸發散失,鹽分濃縮積累,形成大面積鹽堿荒地,故被稱為“赤堿灘”和“荒草坨”,老百姓多以打草捕魚為生。“赤土”和“荒草坨”兩個鄉鎮的命名一直延續至今。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東麗湖地區在建設現代高檔服務區的改土綠化和園林建設中面臨以下5方面障礙。
1.1 地下水埋藏淺
東麗湖地區除常年積水的水域外,季節性積水洼地雨季時積水,旱季時洼地邊緣的地下水埋深僅10~20cm。低平地的地下水埋深,雨季時20~30cm,旱季40~50cm。稍高上地40~90cm。
地下水位是影響土壤鹽漬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因為地下水埋藏深淺是地下水鹽能否轉變成土壤水鹽的決定性條件。不論是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地下水埋藏淺,還是人為活動提升了地下水位,只要超過地下水臨界深度(判斷土壤是否積鹽的地下水位),土壤就會發生鹽漬化。一般情況下,地下水埋藏越淺,土壤鹽漬化越容易發生。
1.2 地下水礦化度高
本區地下水為海水型咸水,鹽分組成以NaCl為主。礦化度一般為10~30g/L,平均為16.7g/L。
淺潛咸水是土壤鹽堿的“禍根”。因為淺潛地下咸水中的鹽分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可以直接成為土壤中的鹽分,致使土壤鹽漬化程度加重。一般地下水礦化度越高,土壤鹽漬化越重。
1.3 土壤鹽堿重
東麗湖地區是東麗區土壤鹽堿最重的地區,全地區土壤以氯化物濱海鹽土為主,其典型剖面的土壤含鹽量0~5cm0.65%,5~10cm0.52%,10~20cm0.36%。
1.4 土質粘重、潛育化作用強烈
本區土壤通體以重壤為主,容重大(1.3~1.5g/cm3),通透性能差。
由于長期積水或季節性節水,土壤潛育化作用十分強烈,致使土壤呈現藍灰色,水分物理性狀惡劣(濕時濘,干時硬),氣、熱條件差(土溫低,土性冷)。
1.5 土壤酸堿度高、代換量低
本區土壤pH較高,一般為8.5~8.6。
土壤代換量是衡量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的指標。本區土壤代換量偏低,平均為16.2cmol/kg。
2 東麗湖地區改土綠化的基本對策
2.1 “排水”是基礎
夏季排水(雨瀝水),春秋兩季排咸(淺潛咸水),排除土壤鹽分,降低并控制地下水位在臨界動態,這是本區綠化成功的基礎。排水要通暢,排水要有出路。
2.2 “截滲”是重點
東麗湖地區水域面積38.37km2,是規劃區總面積的44.87%。因此,要把截滲做為改土綠化的重要內容,以防止周邊水域和鹽堿地的水鹽通過側滲,侵入到已改造的綠地而發生“次生”鹽漬化。
2.3 “蓄雨洗鹽”是關鍵
本區土壤鹽分以氯化物鹽為主,易溶于水并隨水淋洗排除。為此,要充分利用伏雨,并做到降雨蓄得住(少產生地表徑流或不產流),滲得下(最大限度入滲),土壤鹽分淋洗后排得出。
2.4 “培肥改土”是保證
針對本區土壤含鹽量較高,土質粘重,水分物理性狀差等特點,采取培肥改土等各項農藝措施,為園林植物創造良好的立地環境和提供適宜的水、肥、氣、熱條件。
2.5 “構建植被,修復生態”是目標
本區植被較單一,生態較脆弱。為構建多品種和高檔次植被,既要改造鹽漬環境以適應生物多樣性的需要,又要引進、篩選和培育耐鹽植物,以適應鹽漬環境,從而達到植被構建和生態修復的總目標。
3 改土綠化的主要措施
濱海鹽堿土綠化,多采用客土種植的方法,即用周邊農田的耕層熟化土壤來更換鹽堿土,并用大量淡水(城市用自來水)灌溉洗鹽,以滿足園林植物的需要。
為保護耕地資源和節約水資源,提倡不更換種植土,而對鹽土進行就地改造利用,同時充分攔蓄降雨,利用伏雨洗鹽。
3.1 排水排咸工程
排水排咸農田工程由淋層,排水溝和集水井組成。集水井與市政排水系統相連,或自成體系把咸水強排出區外。
淋層為石屑層,排水溝為碴石盲溝。
根據土壤含鹽量,地下水埋深、礦化度,確定淋層的厚度和位置(距地面的深度),以及盲溝的截面積、埋深、間距,以控制地下水位和保證排水通暢。
3.2 蓄雨入滲田間工程
平整土地,或隨高就低,做畦打埂,畦內整平,使伏雨蓄得住。畦內從地面每隔一定距離打小孔至淋層,孔內注沙成為沙柱,在田間形成沙柱孔群,使雨水滲得下。
地下排水排咸工程與田間蓄水入滲工程,可以使降雨或灌溉后,把淋溶的土壤鹽分經淋層進入盲溝至集水井,直至排出區外。同時又保證了淋層與盲溝以下的土壤水鹽,在受到盲溝和淋層內碴石與石屑構成的大孔隙的阻隔后,而難以繼續上升和表聚,從而保證了整個工程體系發揮出良好的洗鹽排鹽,阻鹽隔鹽,控制地下水位和降低土壤含鹽量等多重功效。
3.3 截滲工程
因地制宜地采用截滲明溝,截滲暗溝(明溝內填滿石碴,地面鋪鵝卵石以美化景觀),截滲布(防腐塑料布)等不同截滲措施。
截滲工程布設在綠地與水域之間,或綠地與未改造土地之問。各項截滲措施的深度均要大于或等于排水淋層的深度,使之與淋層和盲溝等排水系統相連。
3.4 培肥改土農藝措施
地面鋪沙使土壤沙粘相摻,以改善粘質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狀。種植穴、坑、畦內重施有機肥料和草炭,以及施化學改良劑和保水劑,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團粒結構,調節土壤pH,降低土壤含鹽量,提高土壤緩沖性。
在引進、培育耐鹽園林植物的同時還要采用防鹽、抑鹽等一整套適合鹽堿地的耕作栽培技術與養護管理措施,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植被覆蓋率。
參考文獻:
[1]天津市農業區劃委員會土壤普查辦公室.天津市土壤普查報告(郊區、縣)[R].1982.
[2]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市東麗湖地區總體規劃[M].天津: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6
[3]劉太祥,馬履一,毛建華.天津濱海新區土壤鹽漬化及節水型物理-化學-生態綜合改良與植被構建技術[A].全國土壤污染監測與控制修復、鹽漬化利用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