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崛起,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中小企業的發展也遇到了困難,中小企業融資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重大難題,商業性金融常因高風險而對中小企業敬而遠之。近年我國通過開發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取得了顯著效果,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國開發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的基礎上,基于集群效應對現有的開發性融資模式進行了創新。
關鍵詞:開發性金融;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8)06—0027—04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對市場反應敏捷,經營方式機動靈活,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意愿,能滿足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在提供就業、活躍市場、促進競爭、創造需求和促進我國工業化進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湖南省看,截止2006年末,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總數接近115萬家,占全部企業的99%以上;實現增加值1788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76.3%;中小企業從業人數占全省非農產業從業人數的95%以上,市州級財政增收和居民增收90%以上來源于自中小企業。此外,65%的專利、75%的技術創新和80%的新產品均來自中小企業。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點多面廣數量大,是一個龐大而且還在不斷發展的企業群體,在我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發展遇到了許多新的困難,特別是融資問題。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應當說在不同發展程度的經濟地區都存在,但對于發展相對滯后的中西部地區而言,由于其經濟總量偏小,經濟資源特別是資本、技術、管理等資源相對不足,而且金融服務體系發育也處于較低的層次,因此,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又顯得更加突出。而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乃至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國開發性金融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
開發性金融是單一國家或國家聯合體通過建立具有國家信用的金融機構(通常為銀行),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長期信用,同時以建設市場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實現長期經濟增長以及其他政府目標的一種金融形式。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需要開發性金融機構來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完成單純依靠市場和商業性金融無法辦到的事情。世界銀行(WBG)、亞洲開發銀行(ADB)、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美國政府全民抵押協會(Ginnie Mae)、韓國產業銀行(KDB)、巴西開發銀行(BNDES)等等,都是國際知名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它們在本國或區域性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職能,發揮了巨大作用。
由于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較高且呈現出金額小、筆數多、時間緊的特點,而銀行信貸的經營環節(包括客戶調查、資信評價、貸款發放、貸后監督)不能因此減少,這就導致銀行貸款的單位交易成本上升。據統計,銀行對大企業的貸款運作費約為總貸款額的0.3%~0.5%,而中小企業貸款的各種管理費用卻高達2.5%~2.8%,因此,大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失去熱情。
然而,中小企業的發展又是如此重要,因此,各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都以支持中小企業為重點。近年來,國家開發銀行在國內信用體系尚未有效建立的情況下,克服分支機構有限、管理半徑短的困難,探索出一個能有效控制中小企業項目風險的貸款發放、管理及回收的融資模式。
我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為國家開發銀行,它近幾年從一個傳統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發展成為市場建設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并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開發性金融理論。即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發展,是實現政府發展目標、彌補體制落后和市場失靈,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一種金融形式。截至2006年末,我國開發銀行已累計為7110戶中小企業、8135戶個體工商戶、53039戶農戶提供了支持,貸款余額達人民幣232億元,累計創造了59萬個就業機會,本息回收率連續13個季度保持100%。除對中小企業直接提供信貸支持外,開發銀行還支持各類開發性擔保公司的發展,增強開發性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提供擔保的能力,間接引導商業性金融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截至2006年末,已累計發放支持開發性擔保公司的軟貸款93億元人民幣,支持了154家擔保機構,預計可增加擔保能力500億元以上;累計向開發性擔保公司提供再擔保超過17.2億元,直接和間接支持了12家開發性擔保公司和近千家中小企業;并在全國289個地區建立了中小企業貸款的合作機制和相關平臺、組織機構,共建設貸款平臺337個,擔保平臺301個,信用促進會等群眾組織210個。
二、目前開發性融資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開發銀行把政府的組織和協調優勢與自己的融資優勢相結合,探索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的模式:
(一)推動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有關融資擔保業發展的政策和規劃,開發銀行正在努力推動全國“一體兩翼”擔保體系的建立。“一體”是指國家省、市、縣三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其分工為:國家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以省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再擔保服務對象;城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以社區互助擔保機構和商業擔保機構為再擔保服務對象,并從事授信擔保和直接擔保業務。“兩翼”是指在城鄉社區中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的商業擔保機構和互助擔保機構,直接從事中小企業直接擔保業務,它們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基礎。商業擔保機構和互助擔保機構可以依據國家規定和協議約定享受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提供的再擔保服務和風險分擔。
開發性銀行的目標是在國家發改委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利用3~5年時間,初步建成全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基本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問題。其實施步驟是:政府主導,財政出資啟動,開發銀行支持,社會資金參與(包括外資),市場化運作。即第一階段先由政府財政出資,開發銀行軟貸款支持,組建中小企業信用開發性擔保公司,采取市場化運作。第二階段在開發性擔保公司經過一定時間運作,取得良好業績后,再吸收社會資金組建股份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擴大擔保能力實行完全市場化運作。第三階段中小企業股份制信用擔保公司經過運營,不斷吸收社會資金入股,擴大擔保能力,直到能夠滿足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的需要時,財政資金逐步退出。開發銀行推動全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絕不僅僅為開發銀行貸款擔保,而是要為所有的金融機構服務,最終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軟貸款支持開發性擔保機構
為促進全國多層次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建立,解決開發性擔保公司資本金不足、擔保能力受限制的問題,開發銀行推出了發放資本金性質的軟貸款,支持各地政府成立開發性擔保公司的新業務品種。具體操作模式是:開發銀行向開發性擔保公司的出資方(一般為擁有政府背景投資公司)發放軟貸款用于其向開發性擔保公司注資,政府每年給予開發性擔保公司出資方一定額度的財政補貼,用于增強其還貸能力。這樣,通過銀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解決開發性擔保公司資本金不足的問題,實現銀行融資支持和政府信用支持的最佳合作模式。自2003年以來,開發銀行利用軟貸款支持開發性擔保公司,共累計向河南、吉林、北京、內蒙等8個省、市、自治區的24家開發性擔保公司發放軟貸款16.6億元;并與現有開發性擔保公司合作開展擔保業務和再擔保業務,累計對中小企業提供的再擔保額達6.68億元。通過以上兩項業務,直接、間接地支持了31家開發性擔保公司和608家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傳統開發性金融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圖1是傳統開發性融資模式框架,從中可以看到,開發性擔保機構在開發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但在融資過程中,就現有的擔保措施如抵押、第三人保證、擔保機構擔保、企業聯保(三戶以上)互助擔保基金的融資模式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抵押。據美國SBA統計,有近23.7%的小企業在開業后兩年內消失,有近52.7%的小企業在四年內退出市場。因此,銀行通常要求中小企業提供足額的抵押擔保,而中小企業自身實力有限,不符合銀行貸款風險防范的要求。同時,中小企業可供抵押的城市房產及其它資產又非常有限。
2.第三人保證。關鍵是中小企業很難找到銀行認可的第三人。
3.開發性擔保機構擔保。一是開發性擔保機構自身實力限制擔保規模的問題,二是開發性擔保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三是風險控制機制問題。
4.企業聯保。由于參與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金額及期限不一、承擔風險較高,導致該模式在第一次開發中撮合難度大,而在第二輪開發中累積效應不明顯,開發運作效率難以提高。
三、基于集群效應的開發性融資模式
(一)對傳統開發性融資模式的創新——基于集群效應
由于單個中小企業的實力有限,因此,申請貸款成功的概率較低,但是如果該企業是一個產業群中的成員,則它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了。
產業集群(InduStry auster)也被稱為產業簇群,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現象。它是指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具有競爭或合作關系,地理上相對集中的為數眾多的相關產業的企業,以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的上下游關系或平行關系為紐帶,圍繞某類最終消費品的提供而形成的緊密的地區性分工協作群體網絡。
中小企業集群是介于純市場組織與純企業組織之間的一種中間組織,它比市場穩定,比企業靈活,依靠企業間的專業分化和分工協作,形成一種具有能在效率和適用性方面創造競爭優勢的組織形式。在一定環境下相互關聯的中小企業形成空間集群實現協作,這樣既不會損失單個獨立的中小企業所具備的創新行為優勢,又可以獲得大企業才擁有的創新資源優勢,從而達到創新活力和創新規模經濟性的有機結合。隨著集群優勢的形成,企業間加強前、后向的垂直聯系,形成類似于大企業垂直一體化的生產過程,在成本、產品差異化和功能多樣化方面具有優勢;而企業間水平的合作與競爭,有利于提高整體效率和競爭力,這種競爭優勢的發揮程度依賴于產業集群內企業間聯系的緊密程度。
通過借鑒國際中小企業信貸的成功經驗,為高效開拓業務同時有效控制風險,其目前普遍使用“1+N”模式。該模式的運作關鍵及具體構建思路為:
第一步:找到“1+N”的N及其關系。N為愿意形成中小企業集群的企業;其關系為:企業間的專業分化和分工協作。
第二步:構思“1+N”中的1。按開發銀行提出的“兩個注重”的開發性金融業務模式(即注重融資平臺搭建和信用建設,注重制度建設和體系建設),從注重平臺搭建和信用建設出發,構思“1+N”中的1。
(1)平臺搭建。搭建中小企業集群互助擔保基金平臺,即“1+N”中的1。政府給予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以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建設,如降低稅率、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研究與開發補貼、風險補貼措施、產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新基金等。同時在集群建設的基礎上,引導扶持集群中企業建立企業風險互助擔保基金,并將該基金委托給專業機構進行商業化運作,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使企業風險互助擔保基金在銀行與開發性擔保機構之外再設一道防火墻,大大提高貸款的可獲得性。同時對參與企業而言,其承擔的風險亦已鎖定(以其對擔保基金平臺出資金額為限),通過互助擔保基金平臺的構建,在集群中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
(2)信用建設。由于目前商業銀行對人民銀行系統中出現三次違約記錄的企業都拒絕貸款,因此,可以借助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讓一家違約造成平臺中其他企業的征信系統壓力,這樣,形成平輩壓力以推動企業信用的提升。
第三步:圍繞“1+N”中的1進行運行機制構建。從注重制度建設和體系建設出發,構建“1+N”中的1的運行機制。
(1)制度建設。總體來說,通過合作,融合各種資源要素,形成建設市場的合力,配合全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促進中小企業的信用培育,發揚融資民主,完善金融交易、合作機制,實現中小企業融資目標,引導信貸資金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覆蓋面。具體來說,將各種風險控制方式有效融于1的構建中:第一,互助擔保基金與開發性擔保機構結合。一是可擴大擔保資金規模,增強抗風險能力;二是兩者具有互補性,通過發揮開發性擔保機構的專業能力和互助擔保基金的舉報和排斥機制作用,同時由開發性擔保機構的專業團隊運作可完善風險控制機制,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三是通過形成合力,可提高放大倍數,擴大擔保規模。第二,互助擔保基金與企業聯保結合。通過在互助擔保基金內部建立多個聯保小組,對整體而言,構建了風險分散機制,從而可擴大加入互助擔保基金的家數。第三,其他資源要素。如要求中小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為該企業融資提供連帶責任反擔保,防止其運作中出現道德風險;在融資額度較大時,要求提供部分抵押資產等等。
(2)體系建設。在融資推動下,促使中小企業群之間通過“競合”互動,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集合體,通過變單打獨斗為依靠整個群體的競爭力,聯手走向市場,從而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溢出效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促進技術創新。
(二)基于集群效應的開發性融資模式總體框架設計(見圖2)

四、結論
鑒于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工業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競爭力強的產業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同時,鑒于中小企業集群與一般游離的單個中小企業相比,金融機構在信息對稱性、交易成本、風險和收益關系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直接融資和政府支持上中小企業集群也存在優勢。所以,可從中小企業產業整合的角度出發,根據各產業發展的特點,科學和靈活地運用產業集群理論,有意識地規劃產業集群發展方向,并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思路,發揮政府對集群發展的硬環境、軟環境的積極優化作用,沿著金融社會化的思路,將專業擔保機構、互助擔保基金、聯保等相結合,構建開發性金融融資新模式,以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當然,本文設計的融資模式僅僅是一個框架,若具體運行起來還需要框架中各個組成部分的高度配合,如成立互助擔保基金就需要政府及開發性金融機構從中進行協調,集群中各成員的出資比例都要有明確的標準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后進一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