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引入第三方廢棄物治理市場,產業集群可在多方面克服市場機制的不足,實現資源減量化、產品的再利用和資源再循環。為了進一步將廢棄物“零排放”目標貫徹到生態工業園區,最重要的是明晰產權,制定和完善各種嚴厲的環保法規,通過市場的作用,推進生態產業集群的建設。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產業集聚;第三方污染物治理;逆向物流;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4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8)06—0096—05
一、廢棄物排放與產權界定
任何生產過程都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廢棄物排放。如果這些排放行為直接影響了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福利水平和生產可能性,那么,我們說,該行為存在外部性。按照科斯的解釋,當產權界定不清時,就會有外部性出現(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為了克服外部性,庇古開出的處方是引入國家干預。科斯的主張是將外部性內部化,或建立—個外部性交易市場。從循環經濟的運作過程看(見圖1),國家干預和市場的作用都不可少。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的作用是制定最小排污標準,審議企業提交的廢棄物處理方案,在自然力凈化范圍內拍賣排污權證,執行環保法規,確保最終廢棄物無害化。生產企業的職責是向政府提交廢棄物處理方案,引入符合“最小排放”標準的生產技術,或購買排污權證,在權證許可范圍內排放廢棄物,或將廢棄物業務外包于第三方。第三方治污企業從政府那里購買排污權證,從生產企業或政府那里承攬廢棄物治理業務和工程,在權證許可范圍內排放最終廢棄物。

圖1顯示,在供應鏈的運作程序中,產品流的方向是從供應商→制造商→物流服務商→零售→顧客,現金從相反的方向注入和流動,顧客是供應鏈中唯一真正的現金流入點。逆向物流是正向供應鏈物流的逆運作,它保證了那些可重復利用的次、廢品能夠在合適的回收節點上得到再處理和再利用。相比之下,副產品和廢棄物流的運動過程則要復雜得多。如果沒有環境法規的約束,生產和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將直接排放于公共領地上,引發“公地悲劇”。環境法規的作用就是要對公共領地的產權邊界進行界定,明確生產者和消費者到底有沒有權利向公共領地排放廢棄物。
通常,環境法規的制定是由政府或公共組織來承擔的。如果政府以嚴厲的法規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向公共領地排放廢棄物,那么,副產品和廢棄物流將進入循環經濟流程。通常,生產企業有三種可供選擇的廢棄物處理方案:(1)生產企業將盡可能采用符合“最小排放”標準的生產技術,并設置下游車間對不可避免的副產品進行再處理,實現資源再利用;(2)生產企業可將副產品處理業務外包于第三方治污企業進行處理;(3)生產企業也可以將廢棄物排放于政府指定的公共地點,按規定繳納排污費(類似于購買排污權證),由政府對廢棄物進行統一處理。生產企業究竟采用上述三種方法中的哪一種,取決于它必需為之支付的成本比較。如果第三方治污企業在處理廢棄物時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那么,生產企業將廢棄物業務外包于第三方是合理的。如果政府對廢棄物排放僅僅征收極少的排污費,那么,許多企業可能有動力將廢棄物排放于公共地點。因此,為了確保污染物處理市場發育的成熟,最關鍵的是政府要制定和執行嚴厲的環保法規,并使之有效運行。
二、產業集聚與第三方廢棄物治理
關于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的關系,學術界一直存在較多的爭論。本節將證明,產業集聚對于資源減量化、產品再利用與資源再循環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基于環保法規的第三方廢棄物治理市場對于污染物治理和產業集聚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通常,產業集群可在如下一些方面實現資源減量化:(1)相近產業的廠商在同一地點生產相近的產品,在相近的生產條件下爭奪同一市場,必將引導各廠商競爭性地節約資源、開發新的生產技術,用知識資源替代消耗性的物質資源,以降低生產成本;(2)產業集群內彈性專精的生產方式有利于生產企業對不確定性外部環境作出敏捷、及時的反應,清除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多余存貨;(3)近年來,許多制造企業逐步把產品的涵義從單純的有形產品擴展到基于產品的增值服務,甚至將其委托給外部企業去執行,產業集群作為一種靈活的組織模式正好適應了這種服務外包的趨勢,服務外包特別有利于企業關注核心競爭力、節省資源和降低成本,并有利于第三方對企業的非核心活動進行專業化的集中式管理;(4)當產業集群沿著價值鏈朝上下游產業延伸時,其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常常是直接的面對面反應,這意味著庫存和運輸成本的節約;(5)從資源依賴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可以通過企業間的橫向聯系,實現各種資源優勢互補,為企業提供一個資源與技術共享的合作平臺;(6)集群內的共生企業共享各種集成化的基礎設施和制度,可以減少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節約建設用地,為區內物流、信息流、服務流、人才流的運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產業集聚對于產品的再利用和資源再循環也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產業集群在促進資源減量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對于產業集聚與資源再循環、廢棄物資源化的關系卻很少有人留意。對于這一問題,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隨著產業集群規模的壯大,集群內企業會發起制定產品的行業標準,這通常有利于產品各零部件之間的兼容,從而有利于產品的升級和循環使用(當產品過期或零部件損壞時,可通過更換零部件再投入使用)。技術標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設備需要組裝,它可能涉及很多種零部件。同時,每一零部件又有許多廠商生產,每一個廠商、每一個地區都希望采用自己的技術標準作為行業標準,最終的市場結局可能是在全球每一個區域都各自執行本區域范圍內的標準,或者由最強大的企業主導市場標準。產業集群在形成行業技術標準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因為處在同一區域內的企業更容易達成協議。以硅谷半導體工業的硅片標準為例:起初,大約有2000種各種型號的硅片為硅片商所用,這常常給客戶在存貨、計劃、零部件更換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擾,并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1970年,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協會在硅谷成立,該協會大力推動零部件技術的標準化建設,雖然最初有一些廠商反對,但該協會所界定的一種型號為3英寸的硅線還是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到1975年,80%以上的硅片都符合這一標準。硅谷的技術標準化建設有力地推動了硅谷和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到1997年,硅谷企業的市值超過4500億美元,一躍成為美國新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技術標準化使產品組裝和零部件更換變得非常容易,并降低了零部件的存貨成本。早期經銷商可能需要為一種硅片配置大約2000種庫存,而現在只用一種就夠了。更重要的是,現在如果顧客的計算機某一零部件出了問題,購買一個標準件將其換掉就行了,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技術標準化已經成功地在供應鏈的末端實現了產品的再利用,極大地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設想如果半導體廠商分散于世界各地,那么,半導體零部件技術標準的界定可能會面臨著更大的難度,甚至是不可能的。
(2)特定行業集中于特定地區,便于運用逆向物流回收各種次、廢品及包裝物材料,并在回收環節的各個節點上對次、廢品進行集中性再處理。在這一過程中,作為物流運作過程中的地點因素——倉庫,發揮著特別的作用:作為存儲地,倉庫的作用是在適當的時間,按照適當的數量對貨物進行準備,并接收發送過來的貨物;作為轉運地,其用途是在運輸鏈上盡可能實現聯合運輸;作為分配地點,其作用是從不同地點將貨物集中起來,或是將貨物分散到各個具體的利用點;作為次廢品和包裝物的集結地點,其作用是接收各種次廢品和包裝物,然后將其運走;作為簡單的加工和維修地點,許多專門化的倉庫設置了末端環節的加工和裝配功能,并兼有簡單的維修功能。由于與正向物流共享了同一種設施,這個系統往往能以較低的成本對物料的回收過程進行運作。由于在倉庫地點設置了加工和維修車間,許多次廢品往往在靠近消費者的環節就可以被就地解決,而不必運回公司的生產地。如果有一些次廢品和包裝物確實需要運回公司,由于產業集群內聚集了這種行業的大多數生產者,因此,這種物流逆運作可能更容易實現聯合的運輸經濟和規模運輸經濟。
(3)從治理模式看,行業集中于一地有利于企業將污染治理業務外包,形成專業化的第三方污染物治理市場。通常,產業集群內的第三方治污企業具有治理污染的專業化經濟和規模經濟。
假定環保法規規定,企業向外排放1單位X類型的廢棄物必須向政府繳納R數額的排污費。企業A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qA個單位的廢棄物。如果A企業將廢品向外直接排放,則必須繳納排污費qAR。為免交排污費,企業A可設置一個下游車間對廢棄物進行自處理。假定X廢棄物處理的現有技術條件如圖2中的MC和AC線所示。由于企業A的廢品量為qA,因此,排污車間將在qA處生產。在qA產量條件下,廢棄物處理總成本為CA,平均成本為CA/qA。假設1單位廢品總是能產生1單位的環保產品,環保產品價格p由世界市場確定。于是,企業A獲得的銷售收入為qAP。計算可求得排污車間的利潤為qAP-CA。由于qAR的存在,即使排污車間的利潤為負,A企業仍將選擇廢棄物自處理。A企業選擇廢棄物自處理模式的條件是:R>CA/qA-p。

由圖2可知,A企業的排污車間在qA點生產并沒有達到最優狀態,其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在產量q0處。為了使廢棄物處理車間的生產達到最優化,擺在A企業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向其它企業承攬廢棄物處理的外包服務;二是將廢棄物處理業務外包給專業化的第三方。這兩種方案的經濟學涵義是相同的,前者同樣意味著市場上有一部分企業選擇了第三方服務,只不過是A企業充當了其他企業的第三方。假定A企業采納了第二種方案,將其全部廢棄物處理業務以單位價格θ外包給第三方治污企業B。企業B采用與A企業相同的生產技術,它除了從A企業承攬業務外,還從其他企業承攬許多相同的業務。B企業的收入來源有兩個:一是通過承攬廢棄物處理業務獲得承包費;二是將廢棄物轉換成環保產品,獲得銷售收入。短期內B企業會在產量q*B水平上生產,這時,B企業的短期收益曲線(SMR=p+θ*)與邊際成本曲線相交于E。由于存在正利潤,會有一些新進入者與企業B展開競爭,導致承包費下降,直到長期均衡點E。在E點,B企業的產量為q0,承包費為θ0,經濟利潤為零。給三方廢棄物處理市場的長期均衡條件是LMR=MC=AC。與此相對應,A企業將廢棄物業務外包于第三方的條件為:θ<CA/qA-p。
研究表明,如果政府征收的排污費低于平均成本與環保產品價格之差,則生產企業可能將廢棄物排放到公共地點,交由政府管理。如果政府征收的排污費很大,它不得不對廢棄物進行自處理。但是,如果第三方治污企業收取的承包費低于平均成本與環保產品價格之差,則生產企業將考慮將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如果承包費太高,它可能仍將對業務進行自處理。盡管生產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三種廢棄物處理模式,但是,在產業集群內,外包或第三方治污市場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政府征收排污費的作用是要給企業一個可置信威脅,其目標并不在于征收費用總額的多少,因為政府收取排污費之后,仍舊要將廢棄物處理掉。對于政府來說,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制定嚴厲的環境法規,征收極高的排污費,迫使企業自己解決問題或委托第三方。在高額排污費這一可置信威脅之下,企業會千方百計地逼近“零排放”目標。在市場分割和分散產業布局模式下,企業可能會考慮以自處理方式解決廢棄物問題,因為單個企業的廢棄物排放數量不足以支持廢棄物專門化處理的臨界規模條件。但是,在集群生產條件下,這一臨界規模條件是不難實現的。反過來,由于產業集群內滋生了專業化的第三方治污市場,降低了生產的外部性成本,這又會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三、生態工業園的實際運作
理想狀態下的循環經濟,其上一產業環節所形成的除產品之外的剩余物,就是下一產業環節的一部分投入物。這個下一生產環節可以理解為第三方副產品治理企業。將所有這些生產環節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工業園區的生態鏈。從生態鏈的全過程看,由這種生產模式所支持的生產過程是資源的完全利用,從污染的角度看這就是零排放。
盡管產業集群在實施循環經濟3R原則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但傳統的產業集群卻不能自動實現廢棄物“零排放”目標。而生態園區中由第三方服務商所組成的生態鏈盡管形式優美、設計科學,卻看不到競爭的活力和規模經濟的正反饋效應。一種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將產業集群與第三方治污市場結合在一起,把工業園區建設成以產業集群和第三方治污市場作為推動力的生態工業園區,在園區內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產業巨流,最終實現經濟的快速成長和廢棄物“零排放”目標。
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第一要點是制定、完善和嚴格執行各種環保法規,明確規定生產企業有沒有權利向外排放廢棄物,給企業一個可置信的威脅。在這一可置信威脅之下,企業通常會千方百計地引入低物質消耗、高技術含量的生產方法,減少生產過程中除產品之外的剩余物(資源減量化)。為了進一步消除最終廢棄物,它還會設立變廢為寶的下游車間專門處理那些不可避免的廢棄物源,或將業務外包給第三方進行處理。由于任何企業都沒有權利向外排放廢棄物,因此,總是會催生一些成本更低的利用或排除廢棄物的最好方法。最終,第三方治污市場將在廢棄物處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為嚴格的環境法規和市場催生循環經濟產業鏈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例證。在過去的20多年中,卡倫堡并沒有一個關于生態產業園的總體規劃和設計,但在嚴厲規則的限制和市場推動下,卡倫堡的企業一直都在尋找最有效的原料替代物以減少生產成本和環境成本,這樣,就形成了今天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
建設生態工業園的第二要點是推動產業集群建設。只要有嚴厲的環境法規和強有力的執法機關,市場就會自動生成各種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等節點企業。然而,在分散生產條件下,由于生產過程所產生的某一類副產物的數量過少,從而不足以支持副產物再利用所要求的最起碼的規模經濟,因而,市場將無法催生最有效的污染治理方式。而在集群生產條件下,常常能夠滿足以最低成本處理廢棄物所要求的臨界規模經濟條件,這非常有利于第三方廢棄物處理公司對各種副產品進行分類的專門化處理。有人可能會認為,當地方政府在推動園區產業集群建設時,一定要有意識地對治污企業進行大量的直接投資。其實沒有這種必要。第三方治污市場的形成是一個自發滋生的過程。當政府制定了嚴厲的環境法規,給予了一個切實的可置信威脅之后,一些企業會有將治污業務外包的愿望,而潛在的第三方進入者一旦發現這樣的機會,就會爭先恐后地進入這一市場。當然,政府通過制定一些合理的法規對這個市場的規則進行保護和提供一些初始融資還是可以的,但政府沒有必要直接進行投資。一旦在產業集群和第三方治污市場之間建立了良性的促進機制之后,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就會快速地向前發展,同時又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第三要點是逐步實現生產過程和交易過程的標準化、數字化和電子化,逐步建立由客戶需求驅動的生產系統。這實際上就是要將供應鏈和精益管理的思想引入生產系統,將EDI技術引入供應鏈。實施精益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生產系統全過程合理的最小庫存,既不出現因零部件供應不及時而導致的生產中斷,也不發生產品積壓和庫存過剩,力求達到供應鏈全過程的總成本最低。為了保證供應鏈和逆向物流鏈順暢運轉,有必要將現代電子技術引入到供應鏈的全過程和逆向物流鏈的運作過程之中。精益生產的三個關鍵原則是:發生錯誤時自動暫停流水線、拉式系統和工作負荷平衡。這些原則與拉式供應鏈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兩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和消滅所有的浪費。通過引入現代電子技術可以使這些過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將精益管理和供應鏈技術引人工業園和產業集群,園區企業就可以通過第三方物流和業務外包與供應鏈全過程對接在一起,并通過EDI技術整合到全球生產系統的一體化結構之中。這既可以使園區集群最大化地獲得規模經濟、整合運輸經濟和專業化經濟的效果,又能發揮好污染治理外包、逆向物流通道和回收市場等多種治理方式的循環經濟作用,使經濟接近“零排放”目標。
四、結論
“兩型”社會建設與循環經濟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絕對地消滅浪費,絕對消滅污染,實現經濟穩定快速成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具體地體現了“兩型”社會試驗的這一目標。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要實現這樣一種理想的經濟目標,必須同時發揮好政府、生產企業和第三方服務機構三種力量的作用。目前,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的資源依賴型工業向以節約資源為主的新型工業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由產業集群和第三方廢棄物治理市場所推動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在這一產業轉變和循環經濟運行過程中發揮的核心作用是,讓更多的同類廠商聚集在同一地點展開近距離競爭,培育第三方治污市場,使市場機制發育得更加充分,讓市場功能發揮得更加完全。政府沒有必要對經濟過程實施全面、直接的干預,它主要是制定和執行各種嚴厲的環保法規,給潛在的污染者提供一個可置信的威脅。在這一可置信威脅之下,通過產業集群與第三方治污市場的良性交互作用,經濟將最終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