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形勢下我國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表現(xiàn)為多元化、復雜化傾向。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加強實踐課程建設,進行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評方式改革。
[關鍵詞] 大學生;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D64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3-0108-02
價值觀是個體和社會精神文化系統(tǒng)中深層的、相對穩(wěn)定而起主導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動的中樞系統(tǒng)。對于大學生來說,價值觀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所在。育人的根本就在于價值觀的教育,正確認識和把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xiàn)了多元化、復雜化傾向。如何根據(jù)大學生價值觀的現(xiàn)狀,進一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使他們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樹立起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價值觀,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都增加或充實了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內容,對加強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在教材內容方面出現(xiàn)重復,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際,在學生考評中形式單一等。
要使大學生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樹立起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人生價值觀,必須面對新形勢、新特點,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改革。
1.教學體系:系統(tǒng)集中傳授,全面有效滲透。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研究,科學地設置教學內容,突出其整體邏輯,統(tǒng)籌安排,既不能中學和大學各自為政,也不能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每門課程各自為政。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思想政治課相比,應當具有嚴謹?shù)睦碚撨壿嬓浴R虼藢ΜF(xiàn)有的大、中學政治課教材,應當明確定位,注意內容銜接,避免太多重復。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成長規(guī)律及知識的基礎,在課程設置、理論深度和內容難度上,按照依次遞進的原則來進行通盤考慮。中學思想政治課,可立足于中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驗,給他們講一些人生目的、意義方面的內容,以淺顯易懂的闡述和生動有趣的實際例子進行教育,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通過例證告訴學生應當怎樣做,使學生“知其然”。大學應側重于使理論系統(tǒng)化和專題化,由“知其然”上升為“知其所以然”,以便使大學生在全面掌握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yǎng)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可采取“系統(tǒng)集中傳授,全面有效滲透”的模式。為避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重復,也為了有利于學生對價值觀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思考,系統(tǒng)的價值觀教育應當放在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中集中講授。一方面大學生理論的修養(yǎng)、知識的積累和閱歷已具備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分析和思考這個問題的基礎;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某些生理和心理因素處于極不穩(wěn)定的變化中,其興趣熱點游離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人生價值觀也存在很強的可塑性,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中集中講授人生觀、價值觀,能加強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容忽視的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其他課程也應當滲透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這門課程,在當前可以通過詳細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社會主流價值來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2.教學內容:重視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文化。將優(yōu)良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價值觀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能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形成豐富的資源支持,因此在我們的課程內容改革中,必須以傳統(tǒng)道德文化作為一個有力的支點來建構我們的課程內容,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走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在課程內容中融合傳統(tǒng)道德內容,把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影響方式將由灌輸變成喚醒,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3.教學方式:張揚學生的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方式要由灌輸式向引導式轉變。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如果以“填鴨式”的教學把價值觀強加給他們,很可能會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倡導引導式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狀況獲得正確認識,把握思想信息,這是形成引導式教學的前提。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經濟市場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表現(xiàn)出這樣一些傾向:從價值觀的結構上看,由過去單一的價值觀向多元的價值觀轉化;從價值觀的標準上看,由重精神重榮譽向重物質重務實轉化;從核心價值觀上看,由重集體向重自我轉變。認清大學生價值觀的現(xiàn)狀,能幫助我們的教育活動有的放矢。其次,倡導引導式教學要堅持正面引導。在唱響主旋律的同時善于進行多種思想文化之間的比較、引導,讓學生在拓寬[界、豐富思想內容和多方面認識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堅定對先進文化的追求,樹立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倡導引導式教學還要在教學中張揚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形成價值取向主體內化機制。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就提出了一種“價值澄清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現(xiàn)代社會充滿著相互沖突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正視社會的價值沖突與選擇適合自己的價值觀是學校德育的重要責任[1]。價值觀形成不能通過灌輸,而應通過澄清的方法,通過選擇、贊揚和評價來促使學生認清自己的價值意識。
4.課程模式:以實踐活動構建課程主體。從價值觀形成的規(guī)律和發(fā)展、完善的全過程看,無論是在學校接受的教育,還是在家庭受到的熏陶,要轉化為個人的信念準則,都離不開個體在社會中的實踐活動。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影響,我們習慣把課程限定為教學科目特別是考試科目,對課程的認識也局限于書本、教室和課堂,這導致了我們的課程結構單一、課程資源干涸,影響到對學生的培養(yǎng)和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校外廣闊的社會生活,以及一切顯性的與隱性的教育因素都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課程資源,是整個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教學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就是要使程式化的課程模式轉向以實踐活動作為主體的新課程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主,由傳統(tǒng)的他律模式轉化為自律模式。
5.考評方式:強調個性化和科學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進行考評,強調個性化和科學性。個性化考評,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中,要從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與評價。由于大學生的家庭出身和個人成長背景不同,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社會關系也不一樣,因此,他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也是有區(qū)別的。教師要掌握好學生的“起點”再去評價學生,用發(fā)展的[光去評價學生。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進行階段性、真實、具體詳細的考察,通過各階段的評價材料,反映大學時期價值觀形成發(fā)展過程,便于最終做出科學的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的科學性是一種恒定的力量,可以引導和驅動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xù)前進與發(fā)展。堅持科學性原則,要求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考評的整個過程都必須科學。既確立價值觀教育的總體評價目標,同時又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制定從大學生進校開始到畢業(yè)時的階段性目標,制訂出分解的實施方案,每一個階段突出一個評價重點。為了保證考評的科學性,要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式,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動態(tài)評價與靜態(tài)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相結合,力求大學生價值觀評價具有嚴密性、客觀性和準確性。
注釋:
[1]路易斯·拉斯思,梅里爾·哈明,悉尼·西蒙著,魏賢超譯.價值與教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5.
作者系湖南理工學院社科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