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十年來的收獲與發展
李德順在2008年第8期《理論視野》上撰文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這30年來的發展有兩個基本估計:第一個基本估計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理論體系的形成,我們的哲學實際上已經基本走出了過去的哲學體系模式,一個具有時代高度和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正在醞釀和形成。第二個基本估計是形成和發展具有時代高度和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不僅有必要性和緊迫性,而且有其不可忽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當前,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面臨著兩方面的阻力。一種阻力來自于意識形態。對于有些人來講,傳統的哲學體系已經被認定為哲學旗幟,所以建構哲學新形態就是“丟旗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話語權的問題;另一種阻力來自于思維水平。我們有些人的思想方法跟不上時代、世界科學技術以及社會實踐方面的尖銳挑戰,也沒有深入挖掘和提煉實踐發展中產生的新的理論成果,尤其是一些社會實踐已經證明正確合理的新道理。
三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一方面成功深刻,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如下兩個危機:一個是文本危機。我們過去讀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文本都是經過蘇聯整理、翻譯、解釋的,對于我們來說是第二手的馬克思主義。現在我們發現,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文本的研究和整理非常不夠,差距很大,我們說慣了的那些話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究竟有多少根據,有什么樣的根據,很多難以說清,所以現在我們要自己學習和掌握第一手的馬克思主義。
另一個是現實性危機。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敢于面對現實、面對歷史研究問題。但是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現實面前卻顯得較為落后和被動,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在現實面前,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失語”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失語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們搞“左”的那一套純政治意識形態化、理論研究純宣傳化有關。
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及教訓
王靜在2008年9月25日《文匯報》上撰文指出美國次貸危機已進入了全面深層次的大爆發階段。我們該如何認識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給了我們哪些警示?
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實際上宣告了上世紀80年代末由“華盛頓共識”所確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破產。美國金融危機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國內投行的證券業務、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和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相互交織、風險交叉傳遞,一旦第一塊骨牌倒下,就會不斷出現逐級放大的連鎖危機;第二,由于各國金融的不斷開放,美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出售給了其他國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的資本市場造成了強烈沖擊。這些事實再次證明了放任市場自由發展最終將導致市場危機,金融自由化必須慎之又慎。
因此對內我們要嚴格控制金融混業經營帶來的連鎖風險,對外更要控制金融開放的業務范圍和節奏,設置適當的“防火墻”,防止國外金融危機對本國金融體系的傳染。
其次,發展虛擬經濟必須和實體經濟緊密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Nasdaq網絡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
再次,必須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本來可以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效率,但當風險足夠大時,分散風險的鏈條也可能變成傳遞風險的渠道,美國的次貸風暴即很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改革為什么要從農村出發
鄧聿文在2008年10月13日《中國經營報》上撰文指出: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農村的改革發展。選擇農村作為三中全會的主題,有三個因素,一是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前的中國改革,正是從農村開始的,作為一種紀念,30年后改革從農村再出發,是對過去改革的呼應。二是從農村本身來看,確有再改革的必要。三就是農村的改革發展與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三大問題——內需問題、糧食問題、社會穩定問題——息息相關。而這后一因素,是此次全會再啟農村改革的一個最重要背景。
要解決制約中國未來發展的三大問題,必須先解決目前農村面臨的上述棘手難題。其中,土地問題和戶籍制度問題又是當前農村乃至中國改革的關鍵之關鍵。
現行土地制度的特點是土地歸集體(實際是政府)所有,農民則有使用權。這使得農民的利益常受到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團的侵害。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在暫時還不能實行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明晰農民對土地的財產權。為此,可以像一些學者所主張的那樣,實行土地“永包制”,即在土地權的基礎上,農民承包權永遠不變,承包權可以轉讓、抵押、繼承,甚至允許宅基地流轉。
另一方面,作為橫亙在城鄉之間的制度鴻溝,戶籍制度本身并不是統籌城鄉的真正障礙,真正的障礙是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相關社會經濟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應對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土地承包和集體經濟利益分配等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關的現行法律法規政策進行一次全面清理,逐步剝離現行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社會管理和福利制度。
中國農地制度改革的現實和未來
陳錫文在2008年10月13日《財經》上撰文指出:9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考察時指出,“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這是全新的表達。“長久不變”,我理解就是要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確保農地承包經營權的長期穩定。這意味著,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僅不會變,而且承包期滿后也不變。如果真正做到“長久不變”,就意味著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必須堅持農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只能是“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割斷農村人口的變動和農地變動的聯系。凡是農民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獲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今后不應再調整。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臺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管理辦法,學術界對此議論較多,大多認為是農地制度改革的一種突破。依我看,目前學術界熱議、地方政府積極試點的“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更多地是出于增加建設用地的考慮,至少主要不是為了保護耕地資源、保證農民的土地權益。如果上述做法在全國放大,土地用途管制就沒有了,整個土地管理制度就會被顛覆。
從目前的實驗看,有的地方,以“城鄉統籌”為名,搞農民集中居住,農民搬進了多層甚至高層樓房,看上去很美,但農民失去了宅基地使用權,地方政府卻由此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農民集中居住,徹底改變了農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其得失成敗尚待研究,不可冒進。
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當前的土地沖突和矛盾,首先,必須解決現有土地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一是兩種土地所有制的邊界;二是改變農地所有權的依據和程序;三是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權界定。這三大問題,必須有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改革,不能零打碎敲。只有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消弭現有土地矛盾和沖突。依我看,現在完善法律和法規的相關條件已經具備,時機也逐步成熟。
其次,在上述三大問題暫時沒有解決的當前,最為重要的還是要穩定農地承包關系,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利。也就是說,盡管現有法律存在缺陷和漏洞,但在沒有修改完善之前,地方各級政府和單位、個人依然要有所遵循,不能因為法律有缺陷就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