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是歷史上有名的“青天”,民間流傳有很多他巧審案件、智斷糾紛的故事。但從現代司法眼光看來,這些所謂的“巧審”、“智斷”,未嘗不值得推敲。
比如常為人稱道的包公以“靈蛇”斷案為楊家將申冤的故事,就很具有代表性。
在一次戰役中,楊宗保率領的楊家軍被遼兵圍困,楊宗保屢次求救于元帥龐龍,而龐龍因為與楊有嫌隙,故意按兵不動,致使楊部全軍覆沒。為此,楊宗保到開封府狀告龐龍公報私仇,而龐龍則反告楊宗保不聽指揮,好大喜功。
由于雙方各執一詞,包公便說要以水壇中的靈蛇測謊。他先向大家講明了測謊原理:說謊者心虛,脈搏加快,體溫升高,接近靈蛇便會遭到攻擊,而說真話者因問心無愧,不會有上述變化,接近靈蛇也不會遭到攻擊。隨后,包公以一名矢口否認自己罪行的殺人犯做了測謊試驗,結果該犯當場中毒身亡。
在征得龐、楊兩家同意后,包公決定第二天以靈蛇測試。
第二天升堂后,包公先宣讀軍令狀,由楊宗保、龐龍簽字畫押,然后由楊先測試。楊將手伸入壇中,包公開始詢問,楊答畢將手從壇中拿了出來,無異常。繼之,龐將手伸入壇中,答完問話,拿出手來,也未被蛇咬傷,只是龐的手呈微紅色。包公立即下令將龐拿下,龐不服。包公令人將壇子摔碎,見壇水已變紅。這時,包公當眾說明了所謂“靈蛇測謊”的實情:壇中這條蛇是去了牙的無毒蛇,不會咬人。為什么龐將手伸進壇內水就變紅了呢?原來水中已放了藥草,遇到硫磺,水會變成紅色。龐龍在測謊之前怕被蛇咬傷,手上涂了硫磺,可見是他誣告楊宗保,因而心里有鬼。至此,龐龍不得不低頭認罪。
類似這樣故設騙局“測謊”的斷案方法,歷史上很多清官和著名人士都用過,而且都被冠以“明察”、“智審”、“巧斷”等美稱。與刑訊逼供的暴力相比,這類斷案方法所體現的智慧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因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然而從今天的司法觀念來看,這種做法卻顯然是違法的。在現代人眼里,這種以引誘、欺騙的方法來收集證據,不但手段非法,而且證據的真實性并不可靠,很可能造成新的冤假錯案。
為什么古人引為美談的斷案方法在現代不被認可?
首先是人權觀念的進步。古代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往往將被告作為潛在的違法者來對待,因此千方百計地搜集不利于被告的證據,刑訊、欺騙之類手段的運用也就堂而皇之。而現在這種觀念卻沒有了立足之地。因為被告也是人,在搜集證據時不應侵犯其作為人應有的各項基本權利,我們不能以侵犯一項確定的人權為代價去補救另一項并不確定的人權。
其次,這些所謂“智斷”很容易造成冤假錯案。非法獲取口供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刑訊逼供,二是不會造成肉體傷害的威脅、引誘、欺騙等。與刑訊相比,后者雖不顯得暴力,在手段上也有差異,但它們在適用中的危險卻是一樣的,都可能會讓被告說出違心話,或者做出違背本意的舉動,結果使本來無罪的人可能說自己有罪,本來有罪的人卻蒙混了過去被認為無罪,造成冤假錯案。
第三,設下騙局斷案也不符合人之常情。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騙局本來就會讓人迷惑,未必能得到真實結果,更何況對于被審時本就心情緊張的當事人來說,更可能于迷局中言不由衷,誘騙之下,所言所行與真實相悖。尋求真相的目的很可能落空,而設局者并不自覺。
合法取證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防止制造冤假錯案。特別在刑事訴訟中,與強大的國家相比,受審者確實是太弱小了,公正的天平一旦失衡,就會將無辜者壓垮。因此,國家有足夠的理由要光明磊落地對付受審者,采取君子式的手段,給他們以充分的權利,讓他們贏得起、輸得起,心服口服,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公正。
正因為此,孟德斯鳩說:“法律的制定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兇惡背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
(周西海摘自《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