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跡判斷
薩達姆要挑起戰爭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字如其人”,從一個人的書寫筆跡,我們大致可以分析這個人的性格。比如你只要稍稍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性格剛強的人一筆一畫都顯得干凈利落、方正堅硬;而性情軟弱的人,則字體就相對無力、柔弱得多。除了性格外,筆跡分析專家通常能從字體中窺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健康狀況及精神問題等。
筆跡心理學專家熱衷于通過筆跡來洞察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他們運用高科技儀器測到筆跡與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原始數據,得出結論:筆跡就是腦跡,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可通過書寫顯露出來,就如腦電圖一樣。無獨有偶,近日奧地利心理學家納塔莎·班特沃在美國Buzzle網站上撰文指出,人內心的想法就像一張變化莫測的地圖,它們被以特殊的方式體現在紙上,專家們的任務就是破解出這張“筆電圖”。
從某種程度上講,筆跡就像一枚看不見摸不著、鐫刻著個人性格的印章。如在遺產分配中,遺囑之所以能成為最重要的依據也是因為如此,假冒的遺囑很難逃過筆跡鑒定專家的“火眼金睛”。在案件審理中,調查人員也會經常求助于筆跡研究專家,以了解嫌疑人當時的心理狀態。
在筆跡鑒定史上曾有一些經典范例,這些都說明“字如其人”絕非無稽之談。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卸任后終于承認他患有老年癡呆癥,但此前就有專家根據他親筆書寫的文稿、信件復印件,猜測他一直對公眾隱瞞了自己的疾病。在海灣戰爭前,一些西方國家政要都認為薩達姆不敢動真格,但以色列專家卻從他的筆跡中得出了他性格怪誕、心狠手辣的結論,認為他有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1990年8月1日,以色列報刊公布了這一研究結果,第二天伊拉克軍隊就占領了科威特,西方情報機關才如夢方醒。
讓普通人
都能當心理咨詢師
“由字及人”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筆跡與個性關系密切,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不斷有人提出類似觀點。如今在西方國家,“筆跡學”是筆跡分析技術的基礎之一,也是應用心理學的一門學科。許多國家建有專門的“筆跡學學院”,一些大學還設有“筆跡學”專業,以培養高層次的筆跡分析、文獻鑒定及個性分析等方面的專業人員。
筆跡鑒定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它的簡潔、方便。鑒定過程就如同測體溫一樣方便,只需盯著一排又一排的書寫記錄并掌握一些規律,你就會感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似乎站在紙面上對你一顰一笑。專家不需要頗費周折地探究相關人的思考方式、社會能力、工作習慣、成就大小甚至處理壓力的方式,就能對一個人了如指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筆跡鑒定是如今最廉價的心理分析方式,這也將促進它被廣泛地用于心理咨詢。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跡鑒定會很容易地讓一個普通人變成心理咨詢師。一個人的書寫記錄并不難得到,一些已被認可的規律也可通過學習掌握,也許你只需要稍看一下一個人的筆跡就能去了解一個人。在心理咨詢領域,通過筆跡分析技術可以幫助一個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氣質、能力潛力、思維方式以及興趣愛好等。在美國丹佛市有一位筆跡學家凱斯維特先生,他從事筆跡分析已有四十多年。曾有一位女博士在當地報刊上刊登了征婚廣告,很快就收到了150封應征信,結果她挑來挑去挑花了眼,最后她去向凱斯維特求助。這位筆跡學家經過對應征信上的字跡進行分析,把其中過于自私自利的、喜好弄虛作假的以及有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的都剔除掉,留下那些為人可靠、思維敏銳的應征者的信交給女博士。后來,女博士果然從中找到了一位理想的丈夫。
有專家認為,一個書寫者能變化斜度、大小、輕重和速度,但他一生中的書寫習慣如同指紋一樣是變換不掉的,即使他刻意涂抹試圖掩蓋。在中國,雖然筆跡學尚未確立為一門相對獨立完整的學科,但歷代書法家、文學家、文獻學家涉及此領域的研究可追溯很遠。如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書也?!奔爸连F代,近三十多年來,國內漢字筆跡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有關漢字筆跡學研究的文章和書籍不斷涌現,如肖曉等人編著的《筆跡與性格》,全華蕪、冰泳所著的《筆跡心理探秘》等。
但筆跡分析與書法藝術不同,它沒有好壞之分。有些人寫字不好看,并不意味著他能力不行或者性格不好。有些很有創造力的科學家或藝術家寫的字可能很不好看,但就是這樣的筆跡也能反映出書寫者具有很高的創造力。無論是著名的政治家,還是市場上的小商販,不管他是如何小心翼翼地隱藏,都可通過筆跡揭露他的性格。
(呂麗妮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