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鑒不可建吧?
像歷史胡同里一盞不滅的燈火,隔著70年風雨飄搖,西南聯大就這樣照耀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現如今,有人則想把這盞燈籠重新懸掛于城市的門楣上。云南省有政協委員表示,將提案恢復西南聯合大學,“要善于繼承和發揚好云南教育的這個品牌資源,把她建成一張昆明與世界溝通的名片”。在戰亂與饑饉年代,西南聯大像一位飽經磨難的母親,拉扯了一大家子爭氣的孩子,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人才搖籃、民主堡壘”。時過境遷,現實固然能提供足夠的土地來重建大學,但能否提供當年的土壤,或未可知。
《視野》點評:脫離了特定土壤的無意義的復古,得到的更可能只是一副沒有靈魂和骨脈的皮囊,倒不如把精力花在當下的改進上。
一個人在戰斗
如果把這個人33年的經歷轉移給別人,他可能還在忍受歧視和屈辱,過著沒有盼頭的生活。好在他是魏宏遠,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堅韌和上進。當然,還有幸運。最近,他以總分第三名的成績入圍復旦大學最高獎學金。要知道,他身高不足1.5米,并且小腿外翻,走路不協調。當年,盡管成績優異,卻因此無緣重點高中,一度也曾被大學拒之門外。18歲的魏宏遠在街頭開始了長達15年的擺地攤生活。他賣燒餅、饅頭和蔬菜,卻從未放棄書本。當他后來報考蘭州大學時,名列河南省第二而被破格錄取。之后,又成為上海大學的碩士和復旦大學的博士生。
《視野》點評:所有的怨天尤人到此為止吧,看一個人的戰斗,辛苦而又艱難,但充滿了人的精神,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偶像!
更開放的心態
“我們將鼓勵教授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鼓勵他們以獨立的身份﹑開放的心態接受媒體采訪,發表他們權威、獨特的見解。”在媒體座談會上,東南大學黨委宣傳部提出,大學應該以開放、自由的胸懷面對媒體。學校宣傳部門負責人表示,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高校是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專家、教授們在某些領域都是權威人士,他們的一些權威說法能滿足民眾的知情權,同時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對大學來講,教授接受媒體采訪也是弘揚學術自由的一條途徑。
《視野》點評:大學能否做到真正的學術自由、獨立見解,需要更深層的體制保證,并不是僅僅通過對媒體的開放就能達到,所以這種想法只是一種天真的樂觀。
同窗情是否溫暖如昔?
隨著80后大學生一茬茬走向社會,大學校園里,90后的身影越來越多。60、70后們唱紅過“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如今的象牙塔內同窗之情已經淡漠。大學生人氣網絡社區校內網論壇上,有過一個題為“你的宿舍關系好嗎?”的討論。在507條回復當中,“還好”、“還行”、“一般”是出現最多的關鍵詞。一名來自吉林華僑外語大學的網友“洛麗塔”在留言中寫道:“表面上挺好的,只是大家似乎都不是那么心貼心,自己管著自己的事,距離感很強!”這種距離感既是心理上的,也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據了解,不少高校的女生宿舍,都有拉“床簾”的現象。即用床單把床鋪之間隔開,各自保持私密空間,避免被對方打擾。
《視野》點評:我倒認為,“床簾”的拉起恰恰說明了我們的一種覺醒和獨立——對個人空間的主張,以前我們太過沉浸于群體無隱私的同窗情上了,要知道,好籬笆,好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