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雞蛋需要多長時間,怎么就能看出包著硬皮的雞蛋熟了沒有?如果不運用中庸哲學、模糊概念,這還真是一道難題。
在非洲的一些較落后的部落,現在的人們還常常沿用古老的方法煮雞蛋。夏天到來之際,他們會把雞蛋埋在屋外的沙土里,讓炎炎的大陽把它烘烤曬熟。一般這種雞蛋熟了不知多少遍,以致蛋黃都發了硬,失去了煮雞蛋的柔軟和鮮嫩。這絕對是一種失敗的方法。
在法國的一些鄉村小鎮,農夫們的傳統方法是不能把雞蛋煮熟,他們認為那樣會破壞了雞蛋的營養。吃早餐時,你打開一個雞蛋,蛋黃往往還沒有成形,完全就是生的,好一點的情況也只有四成熟。
德國人干什么都講究尺寸和規矩,因此,德國人設計了一些煮雞蛋的器械,就像鐘點一樣要有一個秩序。德國人辦事一絲不茍,也體現在煮雞蛋上。比如煮一個雞蛋要五分鐘,那就五分鐘。可雞蛋不是機械的,它有大有小,外皮有厚有薄、有軟有硬,火候也有強有弱。因此,刻板的德國人在煮雞蛋時,雖然有著科學的方法,但也經常取得糟糕的結果。
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說是五點鐘和你見面,六點鐘能來就算是好樣的。這種隨意的性格使得他們不是把雞蛋煮得過了頭,就是根本沒有熟。
要說對煮雞蛋的講究,還要數日本人。在日本的一些高檔酒店里,你在早餐時可以吃到嫩嫩鮮鮮,絕對沒有煮過頭的煮雞蛋,有些像軟豆腐。可見日本人煮雞蛋的功夫有多深。日本婦女在煮雞蛋時,都是大眼盯著鍋里,她們心里的估算絕對正好。而日本人做事情的精細程度正像他們的煮雞蛋。這么說來煮雞蛋就是一種文化了。
(倪早菊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