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英國TNT劇團《哈姆雷特》
4月,英國TNT劇團第三次來到上海,獻演了10場《哈姆雷特》。這是自1979年老維克劇團訪華以來,中國觀眾又一次看到原汁原味的英文版《哈姆雷特》。
TNT的演出,旨在還原莎士比亞最本初的《哈姆雷特》。導演保羅·史泰秉斯認為,1940年著名演員勞倫斯·奧里弗對《哈姆雷特》的演繹,其實有著很大的誤讀。勞倫斯認為哈姆雷特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始終下不了決心殺死叔父、替父報仇;其實,哈姆雷特并非性格軟弱或猶豫不決,而是要充分發掘真相,然后再正義出手。
如果《麥克白》一劇的關鍵詞是“天性”,那么《哈姆雷特》的關鍵詞就是“良知”。TNT版本的哈姆雷特,年輕、沖動,父親的暴亡使他心緒紛亂,在“戲中戲”一場設計探得真相后,方才知道鬼魂所言不假,決心替父報仇。而當機會來臨、叔父正為自己的罪孽懺悔時,哈姆雷特卻未能下手。“暴力與殺戮是錯的,但復仇是正義的——這,才是哈姆雷特猶豫不決的核心”,史泰秉斯解釋說。
有批評家曾認為莎劇更適合閱讀而非演出。然而,TNT的舞臺呈現卻顯得生動緊湊,毫不令人感覺沉悶。在這部偉大的悲劇作品中,TNT卻能將一些喜劇片段演繹得生動詼諧,如“戲中戲”那場,演員扮作提線木偶模仿偶人肢體動作,效果清新俏皮。更令中國觀眾感到新鮮有趣的是,那些帶著面具的木偶造型和動作,居然與馮小剛電影《夜宴》中的舞美設計不謀而合。而原著中老國王的鬼魂應著盔甲出場,但導演認為那種造型太老土,于是鬼魂衣衫襤褸、造型可怖。“這是個鬼故事,我們要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這種超自然的力量——就是要嚇倒他們。”
事實上,TNT的《哈姆雷特》結合了兩個不同版本的莎劇劇本,其基本架構遵從了適合舞臺表現的四開本,又從長達四小時的對開本中截取了一些內容,充分展現出莎劇的詩意。如那段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就采用了對開本的臺詞。全劇一共只有7名演員,即便是飾演哈姆雷特的男主角,在戲中也要偶爾客串一下士兵的角色,而劇中所有的音樂都由演員現場演唱和演奏。
由保羅·史泰秉斯創立于1980年的TNT劇團,現已成為世界上巡演最多的劇團之一,獲得了眾多獎項的認可。劇團巡演模式靈活,舞美設計適合移動,并且配有500人的座位,即便是在露天場合,也只消兩三個小時就可將舞臺安裝到位。近年來,TNT在中國的演出相當頻繁,并且有了自己的經紀公司,簽約承諾每年在中國做上兩個劇目。劇團在華演出的下一部劇目,很可能是奧斯卡·王爾德的童話作品《坎特威爾的幽靈》,他們期望有更多更深入的機會與國內戲劇界進行交流合作。
舞臺藝術家最大的成就感,來自觀眾的認可和反響。“哈姆雷特”雖然不懂中文,卻依然被中國觀眾的熱情深深打動,這是從事影視藝術的演員難以得到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么好萊塢著名演員凱文·史派西會買下老維克劇團、參與制作并出演一半以上劇目的原因了。